1940年,张大千带着一腔孤勇,拖家带口来到甘肃莫高窟。那时的洞窟里,冬冷夏闷,风沙无情地刮过壁画,剥落了千年的颜色。他不顾旁人劝阻,执意要临摹这些唐宋壁画,保存下中华文化的根脉。 每天,他跪在地上,仰着头描摹,脖颈酸痛到几乎抬不起头;油灯的烟雾熏得眼睛发红,羊皮浆糊的气味刺鼻得让人窒息。 有一次,他爬上五米高的木架观察壁画细节,梯子突然晃动,徒弟在下面惊呼,他却死死抓住画板,硬是没让自己摔下去。 三年时间,他临摹了数百幅壁画,手指磨出茧子,衣服沾满颜料,粗布长衫破了又补。他曾对徒弟说:“饿死事小,失画事大。”这些木箱里装的,正是他用命换来的敦煌魂。 1949年的机场,张大千看着木箱被搬上飞机,心头却百感交集。这些画作是他的心血,可为了它们,他卖掉了祖宅,散尽家财,甚至连四川老家的担担面都没能再吃上一口。 飞机起飞时,他透过舷窗看着渐渐远去的大地,眼眶湿润,喃喃自语:“这一走,还能回来吗?”为了保护这些画,他不得不接受杭立武的条件——将部分画作捐给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一刻,他沉默着点头,手指却不自觉地摩挲着木箱的边角,仿佛在和故土做最后的告别。徐雯波轻拍他的肩膀,低声安慰:“只要画在,就有根。” 可张大千心里清楚,这一别,或许就是永远。 到了台湾后,张大千并未停下脚步。他辗转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环球之旅。 1950年代,他在阿根廷建起“八德园”,一座中式园林,飞檐下挂着铜铃,南美洲的风吹过时,叮咚声中夹杂着无尽的思乡情。他在园中画画,泼墨山水里融入了毕加索抽象画的灵感,用巴西蓝矿颜料渲染云海,创作出《庐山图》这样的传世之作。 可每逢夜深人静,他总会抚摸着从敦煌带来的临摹画卷,叹息一声:“画是中华的,可我却回不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多次邀请他回归,他却因政治立场始终无动于衷。有人说他固执,有人说他懦弱,可只有他自己知道,离开故土的那一刻,他的心就已经碎了一半。 从1949年登上那架飞机,到晚年客死他乡,张大千的一生充满了抉择与矛盾。他用尽全力守护中华文化的瑰宝,却不得不背井离乡。 张大千将艺术推向世界,却始终无法填补内心的故乡之痛。那几个木箱,不仅仅是画作,更是他的命根子,是他与故土割不断的血脉。 1983年,张大千在台北病逝,享年84岁。他走后,那些敦煌临摹画成为研究中华艺术史的珍贵资料,而他临终前的一句话,却让无数人动容:“若有来生,我愿再回敦煌,再画一次莫高窟。” 主要信源:(东方网——张大千最受争议的三大公案 敦煌三年功过难辨)
1940年,张大千带着一腔孤勇,拖家带口来到甘肃莫高窟。那时的洞窟里,冬冷夏闷,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5-20 14:48: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