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生痰,胃浊成垢——揭开痰湿体质的脾胃困局一、痰湿何来?脾胃罢工是根源中医有云

美倩谈健康 2025-05-20 20:04:09

脾湿生痰,胃浊成垢——揭开痰湿体质的脾胃困局

一、痰湿何来?脾胃罢工是根源

中医有云: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储痰之器。脾胃本是身体的水液运化工厂,主司消化饮食、代谢水湿。但当工厂零件生锈,就会引发连锁故障:

病因一:脾虚气弱,运化无力

久坐少动、思虑过度、节食伤脾,导致脾阳不振,水液如一滩死水滞留体内,渐成浊质。就像稻田排水不畅,久之淤泥沉积。

病因二:胃浊不降,酿湿成痰

嗜食肥甘厚味(油炸、甜腻、冰饮)、饮食无节,好比给脾胃灌泥浆。胃腑积食化热,与水湿互结,形成黏腻难化的痰湿浊物。

病因三:内外湿邪,困阻中焦

久居潮湿环境(外湿)+ 脾虚生湿(内湿),如湿衣裹身,脾胃功能被寒湿或湿热层层包裹,无法正常升清降浊。

关键病机:脾虚则水湿不化,胃滞则浊物不排,二者胶着成痰湿,随气血流窜全身,无处不到。

二、痰湿上身,身体会报警

当痰湿在体内安营扎寨,会以各种信号提醒你:

1.看形体:

⑴体型特征:

虚胖松软:腰腹、四肢赘肉堆积,捏起来软塌如棉(脾虚不能化脂);

浮肿如水:晨起眼睑浮肿,下肢按压有凹陷(水湿泛溢肌肤);

瘦而痰湿:部分人看似不胖,但肌肉松弛、面色萎黄(痰湿阻滞气血)。

⑵皮肤表现:

头脸油光满面,头发1天不洗就油腻;

湿疹、荨麻疹反复发作(痰湿循经外发);

黑眼圈厚重,眼袋松弛(脾虚水湿上泛)。

2.察五官:

舌苔异常:舌苔厚腻如豆腐渣,白腻或黄腻,边缘有齿痕(脾虚湿盛的金标准);

口气异味:晨起口苦、口臭,仿佛嘴里含着酸腐水(胃浊上逆);

痰多黏腻:嗓子总有黏痰,咳不清、咽不下(痰湿储于肺系);

双目昏蒙:视物模糊、晨起眼皮沉重(痰湿阻滞清阳上达)。

3.问周身:

肢体困重:整天像背了沙袋,四肢酸懒不愿动(湿邪重浊黏滞);

关节酸痛:阴雨天气关节胀痛(痰湿流注经络);

大便黏滞:马桶冲不干净,便意不尽(湿邪黏腻阻滞肠道);

妇科困扰:女性白带量多、色白黏稠(痰湿下注胞宫)。

4.观情志:

白天昏沉嗜睡,夜晚难以入眠(痰湿困脾,清阳不升);

情绪抑郁烦躁,如心头蒙尘(痰湿阻滞气机,肝郁不达)。

三、痰湿不除,百病生焉!

痰湿是万病之源:

堵在血管——高血脂、脂肪肝(痰湿瘀阻脉络);

聚在脏腑——慢性胃炎、甲状腺结节(痰气互结);

阻在经络——肥胖症、痛风(痰湿痹阻气血);

扰及心神——失眠、脑雾(痰蒙清窍)。

四、调痰湿,先救脾胃!

欲化周身之浊,必强脾胃之职。简单来说:

健脾祛湿:多吃山药、茯苓等脾喜欢的食物,少碰生冷甜腻;

通胃降浊:每餐七八分饱,餐后散步助运化,避免积食生湿;

动则阳升:适度出汗(如快走、八段锦),借阳气蒸腾水湿;

避湿护脾:雨季少穿湿衣,空调房护好腹部(脾最怕寒湿)。

脾胃转,痰湿化——当脾胃重新成为高效工厂,身体自会褪去浊重之气,重归轻盈通透。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美倩谈健康

美倩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