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胡搞!”1973年,在无资金、无资料、无设备条件下,赵梓森提出要搞一个几

晨曦微尘 2025-05-23 00:17:58

“你不要胡搞!”1973年,在无资金、无资料、无设备条件下,赵梓森提出要搞一个几千万的项目,却遭反对,结果如何?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滩的硝烟里,一个早产儿呱呱坠地,战火纷飞的童年让这个体弱多病的男孩早早懂得,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安稳的生活。 他就是后来用玻璃丝编织起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赵梓森院士。 1971年的武汉邮电研究院里,三十九岁的赵梓森正盯着车间角落里的设备发呆。 北京转来的大气激光通信项目卡在了平行光管这个关键部件上,进口设备要等一年。 望着屋顶透进来的阳光,他突然灵光一闪,要是用太阳光当平行光源不就能校准天线了? 没曾想灵机一动的妙招竟让项目组仅用一年就把传输距离从八米提升到十公里。 可庆功宴上他却眉头紧锁:刮风下雨信号就断,这样的技术邮电系统根本用不上。 次年春天,在湖北省图书馆积灰的外文杂志堆里,他翻到了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六年前发表的论文。 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里藏着个惊天设想,就是用玻璃丝传输光信号。 这一发现让他激动得手指发抖,连夜手抄了整篇论文,可当他兴冲冲向领导汇报时,得到的却是劈头盖脸的训斥:"玻璃丝传信号?你当这是变戏法呢!" 顶着"不务正业"的帽子,他带着化学老师史青、玻璃工唐仁杰等七个人,搬进了实验楼厕所旁的清洗间。 在那里没有精密仪器,他们用酒精灯、旧车床和橡皮泥搭起实验台,买不起高纯度石英,就自己提纯四氯化硅。 有次试验时管道突然破裂,剧毒的氯气喷进他的右眼,送到医院连医生都束手无策。 没曾想他醒后第一句话竟是:"用蒸馏水冲眼睛,挂点消炎药。"两小时后肿着眼睛又溜回实验室。 1976年3月,清洗间飘出欢呼声,17米长的石英玻璃丝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是中国人自己拉出的第一根光纤。 可当时没人相信这细如发丝的玻璃能改变世界,直到他背着它进了北京展览会。 当这根"玻璃丝"成功传输黑白电视信号时,邮电部部长钟夫翔亲自反复拔插验证,最终拍板将光纤通信列为国家重点工程。 可是要搞产业化怎么可能容易?要知道当时国际技术封锁严密,连熔炼石英的氢氧焰喷灯都买不到。 他只能带着团队自己设计十二联石墨炉,用改良化学沉积法硬是造出"九个九"纯度的石英棒。 1981年寒冬,武汉三镇架起了中国首条光纤线路,工人们记得,赵工在长江大桥上冒着风雪调试设备,军大衣结满冰碴子。 九十年代互联网浪潮袭来时,五十八岁的他又盯上了波分复用技术,他带着学生泡在机房整宿调试,终于在2000年前夕让中国光纤网速追上国际水平。 2000年春天,他和25位院士联名上书,在武汉东湖畔画下"中国光谷"的蓝图,如今这里聚集着上千家光电企业,全球每四根光纤就有一根产自光谷。 2022年冬夜,九旬高龄的赵老在病床上听着窗外的5G基站施工声安详离世,主治医师说,他最后念叨的还是"单模光纤的衰减系数"。 从厕所实验室到万里光缆,这位"光纤之父"用50年光阴编织起覆盖神州的信息神经网络。 信息来源: 邮电部档案馆《关于1977年全国通信技术览会纪要》 《中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史》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项目

0 阅读:1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

晨曦微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