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湖北老汉借给红军400块大洋,85年后他的孙子拿着借条找当地政府要账

星河征途远 2025-05-23 00:23:12

1930年,湖北老汉借给红军400块大洋,85年后他的孙子拿着借条找当地政府要账:“要不是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我不会把这张借条拿出来!” 湖北孝感的贺家畈村里住着个叫杨长银的地主,说他是地主其实有点特别,平时不欺负乡亲,家里有余粮就接济穷人,碰上闹灾年还开仓放粮,方圆几十里都知道他是个实在好人。 那会儿兵荒马乱的年头,大户人家都乐意跟各路军阀搞关系,这老汉偏偏做了件出人意料的事,把自己所有家当加上借来的钱全送给了红军队伍。 事情发生在1930年,红一军第一师驻扎在附近,队伍刚成立最缺的就是现钱,特务营分队长涂杏顶风冒雪敲开杨家大门,额头上还带着伤疤。 那天说来也巧,杨老汉正在院里晒谷子,听见门口动静一抬头,看见个穿粗布军装的高个汉子站在门外。 两人对不上三句话,老汉直接拉着涂杏进了偏房,三百块现大洋装进麻袋的时候还在叮当响,杨老汉摆摆手说家里就这些,转头又跑去亲戚家东拼西凑,硬是又多弄了一百块。 要说当时敢给红军借钱需要多大胆量可不好说,红军刚在黄安那边起义才三年,外头风声传得吓人,国民党军贴的告示上画着红菜刀红斧头,旁边还印着"捉赤匪有赏"。 可杨长银没犹豫半分,大概这老汉心里明白,那些带着八角帽的兵是真为穷苦人打仗。 涂杏临走时要写借条,老汉说什么都不肯接,最后涂杏拿灰炭子在陈家账本上用繁体字写清数目时间,落款处盖了红手印才算完。 这张牛皮纸借条在杨家传了三代人,杨老汉去世前叮嘱儿子好生保管,但别去公家要账。 后来他儿子又传给孙子杨明荣,日子却越过越差,原先地主的宅院早就破败得漏雨,这家子居然成了村里扶贫对象。 六十多岁的杨明荣腰腿犯病干不了重活,老伴常年卧床,儿女在外打工攒不下钱,孙子上学的书本费都拿不出来。 老人家一身补丁褂子到镇政府门口转悠了三天,咬牙把发黄的借条掏出来时,手还在止不住哆嗦。 镇政府上下都被这八十五年前的旧账惊动,工作人员头皮发麻,毕竟当年的红军部队编制改过几十回,加上战火连天的岁月,要核实真伪确实不简单。 好在省里派来三个历史专家,带着放大镜比对字迹和用纸,查阅档案找到涂杏当年随军记录。 焦头烂额折腾大半个月,最后发现杨老汉二十年前就被追认为革命群众,村里的老党员还存着涂杏解放后回乡探亲的口述记录。 换算赔付款更是个头疼事,有人拿着银元收藏市场价说该赔十万,有人查民国时期物价说只能兑两万。 最后还是民政部门拍板,比照1930年银元购买力换算,按当代一百元抵一块大洋折算。 四万块钱到账那天,村干部领着杨明荣去镇信用社取钱,老爷子数着票子突然蹲在台阶上抹眼泪,说爷爷要能看见该多好。 类似这样的军民故事在革命年代数都数不过来,贵州黎平农户当年连夜用焙笼烘稻谷,硬是赶出两万斤军粮;记者前些年去湖南徐解秀老太太家还能看见半条棉花被,就是三个红军女兵拿剪刀分出来的。 部队当年落下的欠条太多,据军委后勤档案显示,光湘鄂西根据地就还有七百多张民间借条没兑现,大部分都是群众自己藏着当念想。 很多老人家当年在破墙窟窿里藏借条,反围剿突围的时候宁可饿肚子也舍不得拿这个换钱。 要说这里头老百姓图的啥,可能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就像杨长银那代人,他们未必听得懂马列主义,但实实在在看明白这支队伍不抢粮食不抓壮丁。 那些漆黑夜里的炭条字迹,不光是经济账,更多是穷苦人心换心的信物。 如今这些老账,说到底还是延续当年红色政权"言出必行"的传统,虽说过了大半个世纪,诚信这张底子不能丢。 【信息来源】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政府2015年档案《关于解决历史遗留债务问题的通知》 《湖北日报》2015年12月7日刊《八十五载借条见证军民情》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星河征途远

星河征途远

星河征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