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毛主席对陈永贵和大寨非常重视?并不单单是因为大寨的农业优秀,而是另外两

青史如烟啊 2025-05-23 13:46:06

1963年毛主席对陈永贵和大寨非常重视?并不单单是因为大寨的农业优秀,而是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那年秋天的晋中平原上,有个叫大寨的村子正上演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戏码,当周边村庄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时,这个被山洪冲毁了180亩地的"破落户",居然硬生生在废墟里种出了20万斤粮食。

他们顶着"三不要"(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的硬气,把自家余粮分给了更困难的乡亲。消息传到北京,正在邯郸调研的毛主席当即拍板:"山西有个陈永贵,大寨这个典型要树起来!"

这个山西汉子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最高领导人如此破例?

故事得从1958年那个浮夸风盛行的夏天说起。当时全国都在搞人民公社"大锅饭",大寨人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玩起了"特立独行"。

别人家食堂搞"敞开肚皮吃",他们却把粮食管理得滴水不漏——毕竟陈永贵从小饿怕了,看着乡亲们饿得啃树皮,他发誓要让大寨人"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当其他村子因"共产风"闹粮荒时,大寨不仅自给自足,还悄悄往外调粮救急。周边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揣着借条来借粮,甚至有人趁着夜色来偷粮,陈永贵知道后摆摆手:"人都要饿死了,还要啥锁头?"

1963年8月,一场持续七天七夜的暴雨把大寨人彻底逼到了绝境,180亩良田瞬间变成乱石滩,140孔窑洞塌了113孔,全村连片完整的屋顶都找不着。

时任村支书的陈永贵正在县城开会,听着广播里灾情通报,他抄起铁锨就往回冲。

等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回到村里,眼前的景象让他浑身发抖:祖辈修了十几年的梯田全成了沟壑,刚收的庄稼全泡了汤。

但这个山西汉子愣是带着全村老小,在泥浆里泡了40多天,硬是用铁肩扛起了重建家园的重担。

最绝的是灾后重建的"三不要"宣言。当山西省里送来救济粮时,陈永贵带着乡亲们把粮食原封不动退回:"大寨人骨头硬,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

他们白天治坡造田,晚上就着冰碴饭啃窝头,硬是在半年内盖起了新房。1963年秋收时,大寨的亩产居然冲到了700斤,比灾前还高出两成。

这手"越灾越丰收"的绝活,让毛主席在专列上听完汇报后直拍大腿:"好个陈永贵!这干部要是都像他,何愁国家不富强?"

要说毛主席看重陈永贵,还得从他当"农民宰相"的癖好说起。1964年生日宴上,毛主席特意把穿着黑布褂、头裹白毛巾的陈永贵拉到身边。

看着这个"泥腿子"能把《毛主席选集》倒背如流,老人家笑得合不拢嘴:"你这才是真辩证法!我们有些大学生读了书反而变蠢喽!"

当全国还在为"包产到户"争论不休时,陈永贵早在1952年就搞起了初级社。别人家合作社三天两头闹分家,大寨的集体账户却年年有盈余。

他们独创的"评工记分法"让社员干劲十足——今天多挖半亩梯田,明天就能多分斤口粮。这种"多劳多得"的智慧,让晋中地委的干部们拍案叫绝:"大寨的账本,比算盘打得还精!"

当某些干部整天泡在办公室喝喝茶、看看报时,陈永贵带着大队干部天天在地头转悠。播种时干部先下地示范,收秋时干部带头冲在前面。

有次修水渠遇上塌方,五个支委硬是跳进泥浆里当人墙。这种"跟我上"的劲头,让毛主席在政治局会议上感慨:"现在有些干部,官当大了腿就软了,哪像我们当年打游击?"

当然,大寨的"发家秘笈"里还有本难念的经,他们把全村的荒山划成"责任田",谁种谁收但地权归集体;推行"十户联防"制度,谁家有事全村帮忙;甚至发明了"田间法庭",在地头就能调解纠纷。

这些土办法看似简单,却让大寨在那个特殊年代成了"世外桃源"。

1964年《人民日报》长篇报道里有个细节特别生动:大寨的婆姨们纳鞋底都要比赛,看谁能在干活时多纳三双鞋垫。

不过要论最让毛主席心动的,还得是陈永贵那股"死磕到底"的劲头。当年修狼窝掌梯田,这个没读过书的农民愣是带着乡亲们打了三场硬仗。

第一次塌方,他们重整旗鼓;第二次山洪冲垮,他们改良技术;第三次暴雨来袭,他们硬是在石头缝里抠出良田。这种"三战狼窝掌"的精神,后来成了全国干部培训的经典案例。

有次毛主席在杭州听取汇报,听到这个故事时突然站起来:"你们要学大寨人,跌倒了就爬起来接着干!"

当年那个在地头和社员一起啃冷窝头的农民,后来竟成了共和国副总理。但陈永贵始终保持着本色——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部长楼里,他总惦记着大寨的玉米该收了。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他掏出自家腌的酸菜招待代表;就连退休回村那天,他还特意扛着锄头下地示范。这种"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在那个特殊年代显得尤为珍贵。

0 阅读:42

猜你喜欢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啊

青史如烟随风散,故纸堆里白首寻。我们的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