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夏天,海南昌江,墩头村外的稻田里,两个“农民”蹲在地头,锄头在手,却不

品古观今吖 2025-05-24 14:37:21

1943年夏天,海南昌江,墩头村外的稻田里,两个“农民”蹲在地头,锄头在手,却不怎么下地干活,一个劲往村里张望。

村里那边,中共地下党正在开会,可这两人不是种田的,是日军派来的特务。

钟升恒在不远处盯着,心里已经有了数,他清楚,这俩人不对劲,得想法子拿下。

事情是从前几天开始的,昌江县委有重要干部转移,要经过墩头村,村子不大,但地形偏僻,是个转移人员的好地方。

可没想到,前一天夜里,钟升恒听村民闲聊,说有两个新来的“农夫”,整天不种地,就围着村口转悠,有人说他们眼睛像狼一样,村里娃靠近都被吓哭。

钟升恒当时是伪琼西总会副会长,表面上是伪政权里的一号人物,实际上是中共派进去的潜伏特工。

他知道这种时候冒出陌生人很危险,更何况村子近来本就敏感,他没打草惊蛇,先让人悄悄盯着两人动向。

第二天一早,他找了个借口,也到了田边看“农活”,远远地看见那俩人,一个个衣服是旧的,但裤脚上的泥一点都不自然。

真正干农活的,裤脚都是朝上卷一截,泥巴均匀糊着,他们倒像是蹭上去的。

再一看两人站位,不是背着村子,而是时不时往村口望,这不对劲,普通村民从不这样。

钟升恒看得出来,这俩人心里有鬼,他试探性往那边靠了靠,对方立马挪地方。

他故意从他们走过的地方探查了一遍,发现他们每次都绕开巡逻哨点。

而当天下午,他派出去的联络员回来,说这两人根本不是墩头村户籍,连口音都不是昌江人。

这些迹象已经够用了,但钟升恒没贸然出手,作为潜伏者,他不能直接动手,身份一旦暴露,不光自己没命,整个地下交通线都得完蛋。

他转了个弯,叫来几个伪军士兵,说村口可能有“共军残匪”混入,要加强巡逻,他用的是伪军上级的口吻,没人敢不听。

那天傍晚,钟升恒亲自带着这几个人在田边出现,他把眼一瞪,说刚刚发现两个形迹可疑的村民,要求立刻追查。

士兵一听,来了精神,毕竟上面说的,他们哪敢怠慢。他再补一句,“遇有反抗,格杀勿论。”

这句话一出口,几个士兵立马端起枪往那两人藏身的树林追过去。

树林那边一阵慌乱,那两人明显没想到会突然被人追击,拔腿就跑,还没跑出五十米,树林边就响起了两枪,没打中,但把他们吓得趴地。

钟升恒站在不远处,眼睛死死盯着他们的方向,随后他命人往附近伪警察分遣队通报,说村外发现“可疑人物拦截巡逻队,疑似共匪。”

这下算是把局势搅活了,伪军、伪警察纷纷调动,村民也都围观。

两人看势头不对,死命往东逃。没跑出几里地,弃了农具,进了山里,彻底没影了。

钟升恒没追。他知道,这俩人不敢再回来,他也没解释太多,装出一副“成功驱逐敌人”的嘴脸,甚至还“感谢伪军勇敢出击”。

事后,有线报传来,那两人确实是日军情报科的人,一个叫颜书子,是日军海南情报负责人,另一个是他的随员王定魁。

他们是受命来侦察中共人员转移路线的,这次直接被赶跑,算是挫了敌人锐气。

更重要的是,整个地下线没有受到波及,安全度过那段紧张时期。

这事儿过去后,墩头村的百姓再也没见过那两个“农夫”,钟升恒也没提这件事。

他清楚,在伪军这种地方活着,得靠脑子,你不能指望士兵忠心,但你可以利用他们的职责。

他不是去劝他们反日,而是让他们按规矩办事,办着办着,就把敌人逼走了。

其实在整个海南抗战期间,这样的事不止一次。

潜伏人员被派到伪军、伪政权中,每天要演戏,对上要装忠心,对下要传命令,还要伺机打击敌人。

这活不是人干的,一不小心就得丢命,可也就是这样一群人,维持了地下组织的安全,打掉了多少敌人的阴谋。

在海南,像钟升恒这样的潜伏者不少,有的混进伪军当连长,有的藏在县政府做文书。

表面上对日本人点头哈腰,背地里传送情报、掩护干部转移、策反士兵、布置武装斗争。

每一步都得小心再小心,因为一个细节出错,就全盘皆输。

而敌人也不是傻子,日军常年派特务伪装农民、货郎、商人进入村子,不是来卖东西的,是来找中共的。

他们说话不带本地腔,干农活连锄头都拿不稳,但只要没人盯着,他们就能混进去。

可只要有像钟升恒这样的人,一眼就能把这些“伪装”看穿。

在潜伏战线上,不是你枪快就赢,是谁更懂人性,更能掌握周围每个人的心理。

你知道士兵怕被罚,就让他们按命令开枪,你知道敌人怕身份暴露,就给他们制造混乱,你说白了,是在人缝里活着,还得算计敌人。

到后来,钟升恒被转调,任务也换了人,但那几年,他在伪军里挡下多少情报偷袭、转移了多少人,没人知道。

他也从不多说,只说:“我们干这个,谁都不能知道我们是好人。”

这话听着心酸,但却真实,抗战时期的隐蔽战线,不是传奇,是血和命换来的平安。

0 阅读:25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