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林跑得快,不靠枪、靠地,别的军阀抢地盘,他买地皮,新加坡、广州、香港,一地接

品古观今吖 2025-05-24 14:41:48

李福林跑得快,不靠枪、靠地,别的军阀抢地盘,他买地皮,新加坡、广州、香港,一地接一地,三次置产三次翻身。

枪打不过人,靠地打天下,他投靠过袁世凯、桂系,也跟过孙中山,最后还能在共产党进广州前全身而退,连人带钱跑去香港,活到1952年病死,一身干净,没人敢动他,别说民国,整个乱世里,这样的军阀没第二个。

李福林早年是土匪,在福建山里混,杀人放火不在话下,清政府贴出通缉令,说谁抓到他赏三千两银子。

那时候的三千两,是能买几十口良田的大钱,他被追得走投无路,1905年跑去了南洋,落脚在新加坡。

一身匪气,加点胆识,偏偏脑子又灵,遇上了英国殖民者正要开荒种地。

他眼睛一亮,直接把随身带的银锭全换成地皮,在柔佛海峡那边买了块荒地,千亩上下。

这块地没人要,湿地杂草,种啥都费劲,他把从中国带来的老乡召集起来,用围垦法把地整理出来,开始种甘蔗。

头一年赔钱,第二年勉强持平,到第三年,产量翻了三倍,新加坡市面上的甘蔗有三成出自他手。

他变成最大的蔗园主,钱也多得数不过来,整天身边带着一队保镖。

1907年,他在新加坡见到孙中山,老革命那时候正为筹钱发愁。

李福林一拍胸脯,拿出十万银元,谁都没想到这个从山里出来的匪头成了革命党头号金主。

孙中山感激不尽,送他个外号叫“蔗园将军”,这不是玩笑,孙中山后来讲:“有此蔗园将军,胜过十万兵。”

这句话传出去,李福林名气更响,既是商人又是革命支持者,在南洋侨界混得风生水起。

等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把手上新加坡的地全卖了,钱带着,跑到广州。

他看上的不是市中心,而是河南那边的农地,一口气买下两千亩,建了个“厚德农场”,表面上是养猪种稻米,背地里干的全是军火生意。

他找德国商人买来一批克虏伯山炮和马克沁机枪,还仿着自己造。猪圈下面挖地道,里面堆着枪弹炮弹。

白天农场工人下田干活,晚上脱了衣服就是兵,他把这些人训练成一支“农民军”,最多的时候有八千人,个个拿的不是鸟枪,是德国货。

别人军阀抢地盘靠打,他靠农场赚钱,赚钱买枪,有了枪又能保地,形成一个闭环。

这套操作,连袁世凯都佩服,把他请到北京,给了个陆军中将的军衔,还在报纸上表扬他“实业救国”。

可李福林不傻,他知道北京这碗水太深,转头又投奔了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

桂系在广东也算是地头蛇,他靠“厚德农场”出兵出钱,迅速成了广州市长。

可他不安心,听说孙中山要北伐,他又一次掉头支持国民党,还亲自带兵镇压了1927年的广州起义。

他的部队装备比别家好,训练也狠,成了国民政府眼里的精锐。

可就这年,他看错了一步棋,他支持了张发奎反蒋,失败了,蒋介石开始清洗异己,李福林首当其冲。

很多人以为他要完蛋了,可他还有退路,他早就把在广州的农场抵押给外国银行,从银行拿了钱,去了香港,在九龙大埔又买了一千亩地,重新搞了个农场,名字叫“康乐”。

康乐农场是他最后的根据地。他又搞起养殖、种植,还开了一家“厚金银号”,名义上是兑换银元,实际上是搞钱转运。

他早就安排好,一旦形势不妙,可以一夜之间把现金、家眷和枪支转走。

蒋介石知道他没死,还活得挺滋润,就派人去香港劝他回南京,说要给他个“总统府战略顾问”的职务。

李福林笑笑,谢都没谢一句,直接不理,他知道蒋介石现在不敢动他,动他就等于动了海外华侨的钱袋子。

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来找他,说愿意出高价收购他的农场,还愿意帮他建立“华南特区”。

他直接把人赶走,还下令所有资产不得向日方出售,他不是爱国主义者,只是知道这时候表态站队,一步错就是全盘皆输。

1949年,广州要解放了,蒋介石又来找他,让他“撤退台湾”。他这回看得比谁都准,说“我不过海”,举家搬到九龙半山,彻底收山。

他没带兵,也不管政事,靠着银行、地产和农场收益活得像个太平绅士。

解放军进广州,根本不追他,反而派人来问他有没有兴趣参与“海外归侨事务”,他一口回绝,说自己身体不好。

1952年,他死在香港,后事低调,连讣告都没发,他的子女后来有的移民,有的经商,都没再从政。

他这一生,从土匪干起,靠地皮发家,靠人脉上位,靠脑子退场。

别的军阀靠枪,他靠买地,乱世活得像太平年。

这不是命好,是每一步都算得准,他不图大名,也不求权位,只求有退路,有底牌。

比起阎锡山、李宗仁这些最后死在外头、没落的军阀,李福林活得安稳、走得干净。

说他是“资本军阀”,一点不过,他的故事,不是传奇,是算盘打得响。

0 阅读:197

猜你喜欢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