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海选没过怄气拒演《少林寺》,张鑫炎对他说了四个字:你走不了

浮光聿影 2023-05-03 18:33:41

1982年,一部轰动国内外影坛的电影正式在内地公映,它不仅掀起了一股少林热、武术热以及功夫片热,还让河南嵩山少林寺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武林圣地。

它就是由张鑫炎执导,李连杰、于海、丁岚、计春华、于承惠等人主演的《少林寺》。

说到这部电影取得的成就以及影响力,可以用“难以置信”来形容!以一毛钱的票价创下1.6亿的票房神话,观众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国内观影人数直超5亿……用吴京的话说就是:张鑫炎导演执导的《少林寺》天下驰名。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当84岁的张鑫炎再次谈起这部电影时,他却说了一句十分令人费解的话:“拍《少林寺》,是为了争一口气。”

那么,张鑫炎导演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此外,在2021年12月30日举办的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未能出席领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表彰的张鑫炎导演,在短片中回顾了当年拍摄《少林寺》的过程,以及发掘李连杰的经历。

张鑫炎导演透露说,在他接手《少林寺》之前,已经有一位导演拍摄过一次,但是效果不理想,并且摄制组也没有选中李连杰(最初的男主人选是香港长城影业旗下的艺人吴刚)。

当他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寻找李连杰时,李连杰还故意躲了起来,不愿意参加摄制组的演员选拔。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少林寺》的幕后故事。

上世纪70年代,香港的长城、凤凰、新联三家爱国电影公司,因受十年浩劫的影响拍片业务停顿多年,以至于生存与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对此,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务办以及国务院港澳事务办主任的廖承志痛心疾首,他想扶持这样的爱国企业并希望其能重振旗鼓,但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他才在一次与香港电影工作者的座谈会上,与老一辈革命家在看了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后提议道:

“既然海外的观众都爱看武侠片,那少林寺和太极拳不就是现成的题材吗?河南嵩山少林寺历史悠久,为什么不拍个片子呢?”

于是,一部弘扬中国传统武术、表达家国情怀的影片计划就此敲定。

起初,《少林寺》由新联负责制片,定下资深粤语电影人陈文为导演,长城出演员,凤凰协调拍摄,三方经过讨论后,最终确定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剧本构思。

廖公早年曾跟孙中山的保镖马湘学过武,对于功夫电影情有独钟,他听到这个剧本构思后非常满意,随即便提出了十个字的指导思想: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

本以为有上级支持,新联会交出一份“气吞山河”的答卷,没想到陈文拍摄出来的样片,几乎让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由于他拍摄的时候是冬天,再加上当时还没有武打演员这个行当,陈文就启用了大量来自河南京剧团的演员担当主演,这样拍摄的结果就是——

不仅场景灰暗、缺乏美感,动作也不真实,看起来既不是动作片,也不是梨园戏,与廖公当初的设想相差甚远。

领导不开心、公司不满意,这样的结果让所有人的情绪都压抑到了极点,不料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一次给了众人当头一棒。

当新联要拍《少林寺》的消息传出以后,远在日本的拳法联盟就对这部以中国功夫为题材的电影产生了兴趣,并谈好了要以高价买断这部电影在日本发行的版权。

然而,陈文连一半都还没拍完对方就后悔了,原因是他们觉得影片拍得太烂会影响自己的声誉,临走时还建议解散原剧组,并且还声称:“李小龙之后,中国再无功夫电影。”

这样的话深深地刺痛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深受打击的“长凤新”决定重头再来,他们解散了原剧组,誓要拍摄出能够轰动海内外的功夫电影。

不久后,长城、凤凰、新联就联合组成了中原电影公司,而《少林寺》的拍摄任务,就落到了长城旗下的张鑫炎导演身上。

为了争这一口气,张鑫炎导演跟公司提出了两个要求:

一、他要重新修改一下剧本。

二、演员他要全部换掉。

并且他还认为,要想让这部电影一鸣惊人,就必须动真格的,不仅拍摄场景要真实,演员也必须要有真功夫才行。出于这方面的因素考虑,他就把目光瞄准了武术运动员。

而张鑫炎的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国家体委的大力支持,原因是那个时候的国内体育界,大部分的资源都在向奥运会项目倾斜,体委也正在考虑为武术运动员的发展寻找新的出路,很显然“功夫电影”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于是,在国家体委的协调和帮助下,张鑫炎得以在全国最优秀的武术运动员中挑选演员。

他挑选的这些人中,有武术全能冠军于承惠、七星螳螂拳传人于海、剑术冠军王常凯、枪术绳标冠军刘怀良、金刀醉棍选手孙建魁、退役武术队员计春华、猴棍地躺南拳三绝胡坚强……

值得一提的是,计春华并不想参加《少林寺》的演员选拔,他是在陪师傅于承惠去剧组试镜的时候被摄制组“意外”选中的。

他不想参加选拔的原因不是功夫不好,而是那时候的他太自卑。

计春华在浙江武术队的成绩每年都是名列前茅,但一场大病让他染上脱发的问题,导致他的头发和眉毛全部掉了个干净。

不曾想浙江武术队的领导竟然嫌他形象太差辞退了他,这样的遭遇让计春华变得更加沉默自卑。

因此,当《少林寺》剧组在全国招募武术精英时,他觉得能演电影的都应该是那些形象气质好的人,而自己连武术队的比赛都无法参加,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出现在荧幕中了。

或许是命运使然,尽管他躲在人群后面,把帽檐压得很低,但是副导演施扬平(原凤凰旗下)还是注意到了他。

当于承惠表演结束后,施扬平就跑到于承惠的身边说道:“戴帽子的那个人是你徒弟吗?让他也表演一下。”

于是,在众目睽睽下,计春华扔掉帽子,用一套鹰爪拳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而张鑫炎在看完他的表演后,便被他凶悍的外表所吸引,于是就专门为他修改剧本,特意为他增加了秃鹰一角。

凑齐了所有的配角阵容,摆在张鑫炎面前最大的难题,那就是饰演主角觉远小和尚的人该谁来演?

就在张鑫炎为男主的演员人选感到犯难时,原长城电影公司的老板傅奇向他推荐了李连杰。至于傅奇为何会推荐李连杰,还得从两人的第一次见面说起。

1974年6月,年仅11岁的李连杰就跟随中国武术代表团踏上了访美之旅,他在美国的表演不仅打动了基辛格,同时还让傅奇对他惦记了6年之久。

当中国武术代表团访美归来途经香港时,傅奇专门找过李连杰并对他这样说道:“表演一场武术顶多影响上万名观众,但要是拍成电影,把中国武术介绍出去,那影响就大多了。等你长大了,可以拍武侠片。”

令傅奇没有想到的是,就是因为他的这句话,让这个11岁的少年产生了用电影向全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武术的想法,最终使得李连杰一步一步成长为了享誉国际影坛的功夫巨星。

他同样没有想到的是,张鑫炎与李连杰早就认识,而他的这个建议,也让张鑫炎想起了自己和李连杰几年前的一个约定。

据副导演施扬平透露,早在1973年的时候,张鑫炎就已经在关注李连杰。

当时,“泛亚非拉美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张鑫炎导演正好在场拍摄以运动为题材的纪录片《万紫千红》。李连杰在开幕式上的表演让张鑫炎对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张鑫炎就和李连杰约好了以后要找他拍电影。

然而,当张鑫炎千里迢迢赶到北京来找李连杰时,他却差点连这个武术神童的影子都没见到。

原来,李连杰已经参加过其它摄制组(据说是《塞外夺宝》)的演员海选,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从小就代表国家到处巡演,且冠军拿到手软的李连杰,竟然连海选都没过。

而李连杰落选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的功夫打得不好,而是身高不够。

那时候摄制组挑选演员,演员身高的硬性标准是一米七,但刚满17岁的李连杰只有一米六九,这一厘米的差距,彻底让他的“演员梦”化为了泡影。

因此,当张鑫炎赶到北京寻找他时,他就像一个怄气的孩子一样躲了起来。最后,张鑫炎实在没辙才找到北京武术队的领导,并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把李连杰叫了回来。

或许是为了应付命令,也或许是还在跟自己怄气,李连杰马马虎虎地打了一套拳之后便要走,并且还气哼哼的发牢骚道:“反正也不会选我。”

但张导早就看穿了这个青春期少年的小心思,他笑着对李连杰这样说道:“你走不了。”

就这样,李连杰就被“强行”征入了《少林寺》摄制组。

1981年春,《少林寺》集齐各路人马后正式开拍。然而,当摄制组一行人怀着高昂的情绪到达少林寺取景时,眼前门庭冷落、杂草丛生的景象彻底让众人傻眼了。

这座建于北魏年间的千年古刹由于年久失修只剩下一个山门,既没有像样的路也没有武僧,仅有的几个老和尚也只会比划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

为了拍摄出“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的效果,摄制组不得不重新布景粉饰了山门,然后在拍完塔林、千佛殿、山门等几场戏后又辗转到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古寺取景拍摄。

其中,大部分内景都是在香港清水湾片场完成,觉远受戒出家、与牧羊女含泪离别以及李世民封赏这三场戏,则是在天台山国清寺拍摄。

外景的取景地比较多,众僧“挑水不用担”的镜头是在石梁瀑布拍摄,绿树环绕的室外练功场是在中岳庙和杭州的“花港观鱼”两地拍摄,芦苇荡生死决战这场戏则是在河南巩义拍摄。

顺便提一下,芦苇荡生死激战的那场戏,当时正值隆冬,地上结满了霜,由于河水湍急的缘故李连杰与于承惠打着打着就会出画,为此两人从早打到晚反复拍了好几次,等到拍摄结束以后,他们的全身都布满了冰渣,人也累得筋疲力尽。

相比于拍摄的艰苦和辗转全国的奔波劳累,最让演员们感到痛苦的还是武打场面的拍摄。

据扮演秃鹰的计春华回忆,那时候还没有武术指导,采用的是“谁打谁编”的原则,导演只告诉你打多长时间,剩下的全靠自己发挥。

由于他们这些“演员”都是第一次拍武打戏,对于动作的控制能力和距离感都很差,根本没有成熟动作演员的反应,所以在演对手戏时他们只能选择死打硬扛。

虽然他们都是武术运动员,身体也比较壮实,但每天扎扎实实的拳脚打在身上,即便是铁人也会扛不住。

因此,受伤就成为演员们的家常便饭,特别是拍骑马的戏份时,所有的演员几乎挨个伤了一个遍。

先是饰演牧羊女的丁岚从马背上摔下,导致她白净漂亮的脸蛋上被碰掉了一块皮,直到拍牧羊女给父亲上坟的那场戏时,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她面部有明显的伤痕。

紧接着,饰演觉远师傅的于海因马不听指挥,从马背上跳下来导致前臂尺骨骨折,而饰演王仁则的于承惠也不幸从马背上摔下,导致他的肩关节脱臼。

尽管每天都有人受伤,但是他们都知道这部电影是为了给全世界弘扬中华武术,所以每次受伤都是简单处理后就继续投入拍摄,因为谁都不想拖后腿,更不想因为自己耽误拍摄进度。

也正是靠着他们的坚持和忍耐,才拍出了这部中国武打电影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宏伟巨作。

当然,一部电影的成功,除了演员们的精彩发挥外,与电影交相呼应的主题曲也尤为重要。

《少林少林》和《牧羊曲》都是由王立平作词作曲,特别是《牧羊曲》还一度成为了那些年传唱度最高的一首歌。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牧羊曲》原本是一首以豫剧元素为主的歌,虽然那个版本深得张鑫炎导演的喜爱,但是没过多久王立平就主动提出要推倒重写。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王立平考虑到这部影片那时候还不确定会不会在国内上映,而国外的观众根本不熟悉豫剧自然很难理解,这样一来肯定会影响这部电影的受众问题。

另外一个原因是,豫剧发展至今也就三四百年的历史,而《少林寺》讲述的却是1000多年前的故事,他认为创作必须要符合历史,所以他才会要求重写。

1982年春节,《少林寺》率先在香港上映,一上映就打破了由李小龙创下的动作片最高纪录。同年六月,该片在内地上映后又引起了轰动,很多人看了不下四五十遍……

不仅如此,《少林寺》还以40亿日元的成绩打破当年日本票房纪录,一年后,它又以50亿韩元的票房成绩让韩国媒体瞠目结舌。

《少林寺》的成功,不仅让所有国人对这座千年古刹有了最美好的想象,还让李连杰成为亿万青少年的精神偶像。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去少林学武功的热潮。

比如“傻根”演员王宝强、不老男神吴彦祖以及内地演员张晋,都是因为受这部电影影响开始习武。

他们和李连杰一样,都是怀揣着梦想且少年志在必得而闯荡江湖,最终也成长为了中国影坛的中坚力量。

记得有这样的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叶问老了,然后有了李小龙,功夫就有了延续。继胡金铨的《侠女》之后,又有了张鑫炎的《少林寺》,武侠再一次有了传承。

而在李连杰的影响下,又诞生了如王宝强、张晋等新的一批演员,才不至于电影人青黄不接。

这些现象使得《少林寺》超越了一部电影的含义,它不再只是一部快意恩仇、匡扶正义的狂想曲,而是一种精神食粮,因为它让更多的人有了民族认同感。

而这,才是一部好电影该有的魅力!

0 阅读:59

浮光聿影

简介:一部好电影,就像一个好的故事,总能带给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