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永贵退下后,对华国锋说了什么话?听着让人流泪!

李志贤 2024-05-03 22:39:36

1980年,陈永贵退下后,对华国锋说了什么话?听着让人流泪!

岁月飞逝,斗转星移,有些往事就像一场梦,曾经如痴如狂,如今都化为风中淡淡云烟。1980年,66岁的陈永贵主动请辞,卸下了国务院副总理的沉甸甸职责。这个出身贫苦、文化不高的普通农民,一生经历坎坷跌宕,最终却能与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亲如家人。当他向同乡好友华国锋告别时,所说的那番豪迈话语,至今还在人们心头回荡不去。

"往事如梦,但我无怨无悔。"这八个字听起来平淡无奇,却蕴含着人生的大智慧。它不啻是对半个多世纪燥动人生的一记有力总结,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体现。你说,一个初中学历、家贫如洗的农村小子,怎能在那个年代登上如此高位?陈永贵自己也深有同感,"我这辈子能跟毛主席扯上关系,已经很不错了"。

确实,如果没有毛泽东那双惺惺作态的火眼金睛,没有那个年代对实践和群众路线的热衷追捧,陈永贵很可能就这样默默无闻,终老于大寨这片贫瘠之地。但正是他对农村建设的执着付出和孜孜不倦的钻研,让他在大寨创造出响当当的建设佳绩,从而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有了后来的天命重用。

当陈永贵真正踏入中南海权力中心后,他依旧保持着惯常的淳朴做派。毅然拒绝了钓鱼台的特殊礼遇,与警卫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时兢兢业业、日理万机, 生活上俭朴节约。每每看到一丝浪费铺张的迹象,他都会露出愠色,亲自把大厅的吊灯关上。

这份木纳的质朴作风,不正是他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吗?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子弟,一步步做到国务院副总理,他的思想品行并未因高位而改变。这种坚韧不拔的人格品质,正是一代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革命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体现。

"人总有一死,我不会辱没了毛主席。"临终前,陈永贵对华国锋说出这番铿锵有力的话语。它传达了一种赤诚的革命忠诚,一种对信仰的矢志不渝。在那个年代,对毛主席的忠诚是无数革命者心头的信仰,他们为之奋斗、默默前行。而陈永贵作为一位出身普通的农民,更具有这种质朴而天然的忠诚品质。

也正因为这份赤胆忠心,陈永贵才会置身于朝野之争之外,对一切反复无常的倒行逆施熟视无睹。他只是在默默做着分内的事,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态度,完成了这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而他创办的大寨精神,则成为了这份朴素底蕴的最好注脚。

老者临终前,往往会反思人生,从而获得一些人生的智慧。陈永贵对华国锋说的那番话,不正是这种智慧的过程吗?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这辈子都是有福气的,不管什么社会,我都能承受得住"。一个贫困出身的农民,能走到这一步,已是破天荒的大事,他有什么理由不知足?

古人云"宁静故园之中,颐养天年"。陈永贵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坎坷征途,尝尽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而当一切归于平凡,他终于释然了。那份淡然,不正是生命最高的追求吗?贵为国家高官,也罢;归于寻常百姓,也无妨。只要内心能自在,人生就无憾了。

0 阅读:221

李志贤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