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躺平了,孩子好的越快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2024-04-03 12:23:25

昨天我在妈心理的群里看到了一位家长,她是一位单亲妈妈,还是一位律师,奔波在出差的路上,在自学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看到这,好多家长纷纷感慨妈妈努力又优秀。

确实,这种妈妈非常多,既是“工作狂”,还得挤出时间听课程学习,写课后作业,上心理咨询,这些都要付出时间成本。

但这位妈妈在群里也表示:孩子“躺平”的状况并没有好转,反而看到自己学习都很厌恶的状态,抗拒和自己交流。

妈妈不懂到底为什么,自己明明付出了很多了,孩子为什么不领情。

这时一位学员妈妈说:我没像群里的妈妈这么紧绷,自己躺平了,孩子的状态反而好转了,自己也很惊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1

家长越努力,孩子越有顾虑

孩子是怎么出现“厌学躺平”的情况呢?

有的家庭是父母管得太严、管得太多、期待太高,孩子内耗严重,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有的家庭是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疏于管教,比如因为工作一直让老人在老家帮忙养育,等孩子上了初高中,想抓紧孩子学习,却遭到孩子的反抗。

家长们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注重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养育。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嘘寒问暖,花钱买单都是为了让自己回到学校。

有个孩子跟我说:“我妈跟我说她要学家庭教育的课程,跟我说干什么?不就是想学些招数对付我吗?假惺惺的说是为了我,其实就是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不顾我死活,非得让我回学校继续‘卷生卷死’。”

所以,家长的努力付出,在孩子那里全变了味儿。

02

家长越为孩子好,孩子越不好

哪位家长不希望孩子好起来,去上学呢?

没有。

身为家长,你一定会冒出这个念头:

孩子好起来,像别人家孩子那样,按部就班的去上学,别人再问我孩子的情况,我就不会如鲠在喉了;自己也有时间好好工作好好出去玩了;再也不会因为孩子的状况,多花钱做心理咨询,给孩子补课,经济压力小了很多……

但很多家长不会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这样听起来有些“自私”,不像是一个“好妈妈”。

这些想法其实很正常,我遇到不少家长,孩子在家休学了两三年,同龄的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孩子甚至高中还没毕业,这搁谁谁不着急呢?

这类的家长在做咨询的时候能量很低,我能看到她既想帮助孩子又无能为力的虚弱。

她被成为一个“好妈妈”的标签束缚住,“伟大的母亲”、“忘我的母亲”这样的限制性信念,让妈妈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把孩子的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

这些想法让妈妈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带着“我是为了你好”。

厌学躺平的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的触角总是能很快感知到妈妈的这一想法,继而产生:我是父母的负担,只有我好了,父母才会好的想法。

在家里,有时候妈妈即使什么都没说,孩子也能觉察到妈妈焦虑的“气味”。

孩子承受不了如此沉重的共生关系,无力回报妈妈无私奉献的恩情,无力活出独立自由的生命状态。

当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没有出口,孩子要不向内攻击自己,要不向外攻击他人。

这就会出现家长越是为了孩子好,孩子越烦,越不好的情况。

03

家长躺平,孩子状态反而越来越好

我国著名心理学者曾奇峰曾给《母婴关系创伤疗愈:早期创伤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本书作序,序中写道:

很多母亲说,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我的幸福。这是一种伟大到无私的母爱,但同时也是既伤害孩子又伤害自己的“人格捆绑”。

在这样的关系中,似乎孩子需要对母亲的幸福负责,所以必须“刻意”地处于健康快乐中,连体会一下不快乐的权利都没有了。

母亲也因此丧失了独立享受人生的机会,完全成了孩子生活的旁观者,没有为自己活着。

母亲和孩子连在一起,的确有令人陶醉的温暖和甜蜜,却少了两个独立人格屹立在地平线上的健康、大气和壮美。

当家长开始关注自己的情绪需求,关注自己的需要,先让自己情绪与精力好起来,先照顾好自己,那么孩子也会慢慢有力量。

和父母打交道,我发现我们的家长实在是太紧张了。

孩子今天晚上打游戏打到12点了,看着他我一点也睡不着。

孩子不想出门去姥姥家,成天在家待着可怎么办?

孩子不吃我做的饭,每天跟我的交流就是要钱点外卖,我该怎么说?

我也共情了,接纳了,孩子的态度怎么还是爱答不理?

……

问题层出不穷,焦虑呈指数增长。

换个想法,昼夜颠倒难调整?孩子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漫展的时候,多早都能起来。

不爱出门社交,也许是他是个i人,想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没有可能孩子在社交网络上,是个话痨呢?

共情了,接纳了,试试看医生问诊式沟通呢?

所以,别紧张,放轻松。

做一个好母亲其实也很简单:多为自己活着,把自己变成一个轻松、快乐的人,是母亲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家长的心态躺平了,孩子才能为自己而“卷”起来。

0 阅读:258

妈心理学习辅导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