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研读:19世纪,希腊立宪政府的流产与王国的建立过程

宋喜泉 2023-03-08 13:20:49

引言

古代史研读:19世纪,希腊立宪政府的流产与王国的建立过程——1827年底,也就是在纳瓦里诺海战之后的两个月后,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完成了对欧洲各国首都的访问,并终于准备好接受1826年4月任命他担任的希腊总统一职。

于是,他结束了密集的行程,于1828年1月初乘坐一艘英国军舰从意大利的安科纳抵达位于马耳他的科德林顿海军司令部,两人在那里第一次会面,但相处得十分融洽。

卡波迪斯特里亚斯的访问

科德林顿同意了,因此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在英国与纳瓦里诺交战过的战舰的护送以及俄国的“海伦娜号”和法国的“达芙妮号”这两艘战斗经验丰富的老战舰的陪同下,于1828年1月18日抵达纳夫普利翁。他受到了十五响礼炮的热情欢迎,在希腊各阶层和各级教会的热烈欢迎下登陆。

一周后,他到达了临时政府因为此前希腊起义军位于纳夫普利翁的内讧而暂时搬到的伊德拉岛,他在那里也颇受欢迎。到1月底,他成功说服了参议院暂时将全部权力授予他,并暂停实施去年在1827年国民大会上制定的宪法。

参议院本身将由一个27人组成的泛希腊主义联盟代替,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机构,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它的所有成员都是由总统直接任命的。这些成员被划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负责财政、内政和战争方面的事务,并由一名同样由总统指定的国务秘书负责管理。

特里库皮斯接受了国务秘书的职位,但认为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应该立即召集一次新的国民议会,因为只有它才有这个权力暂停或修改宪法。

此外,他认为在总统任期的初期,国民议会与总统之间应该属于蜜月期,因此前者会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卡波迪斯特里亚斯确实承诺要在1828年4月召开一个新的国民议会,但由于一再推迟,直到18个月后的1829年9月的才真正召开,即波罗斯会议。

事实上,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对独立后希腊国家的权力设想和各地贵族实力强大的现实很不相符。尽管其具备担任俄国外交大臣的背景和从政经验,但他所受的训练和经历使他擅长做一位行政官员而非创建一个新的政体的政治家。他的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希腊政府,这一主张实现的前提就是打破希腊各地贵族和教会的控制权,将其收归中央管辖。

因此,他的政策就一定会触犯他们的利益,而他又无法找到一支反贵族特权并且可靠的平民力量作为其政府的依靠和支柱。当时希腊那些受西欧影响的自由主义者和激进主义者都无法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反贵族反教会的政治集团,而他们又是反对中央集权的,认为这样的政府与专制和独裁无异,而这与卡波迪斯特里亚斯的主张背道而驰。

在对外政策上,由于之前与俄国政府的密切关系而引起英法两国的猜忌和不满,因而除了俄国之外欧洲列强几乎没有支持其政府的。而他外交上的亲俄政策又使得其政府内部出现了“亲俄派”与“亲英派”和“亲法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后两派政治家不满总统的政策,民众也不喜欢总统的家长制作风和专断政策。

事实上,卡波迪斯特里亚斯作为领导人一直很孤立,因为亲英派和亲法派都反对他的政策,只有亲俄派支持他。

凭借其前任俄国外交大臣的身份,尼古拉一世还专门派遣一位曾在俄国任职的希腊裔官员作为俄国在希腊新政府的代表,这能够保证他可以在任何紧急情况下得到俄国的支援。但是,希腊人中的亲俄派是由几乎未受过教育的科洛克特罗尼斯领导的,同狡猾的亲法派和亲英派领导人比起来,他是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七人政府委员会的成立

尽管卡波迪斯特里亚斯用铁腕手段暂时控制住了希腊的局势,但其反对派的力量也在继续壮大。1831年5月,在马夫罗科达托斯的支持下,反对派在政权分配的问题上与总统的矛盾激化,并成立了一个与之竞争的七人政府委员会。他们组建了自己的议会,并通过了让彼得罗贝伊·马夫罗米哈利斯代替卡波迪斯特里亚斯成为总统的议案,因为他是除马夫罗科达托斯之外反对派的另一位重要领袖。

马夫罗米哈利斯家族反对总统的理由如下:一是他们要求赔偿在独立战争时期的经济损失,但因为没钱支付战争损失而被总统拒绝;他们痛恨总统推行新的征税令,因为即使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他们也自己收税。1830年底他们在利孟尼港另立新都,后来彼得罗贝伊被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囚禁在纳夫普利翁。

1831年10月,卡波迪斯特里亚斯在去教堂祷告途中被彼得罗贝伊的弟弟康斯坦丁诺斯和儿子乔治里奥斯联手暗杀。随着他的遇刺身亡,希腊建立立宪政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生的希腊国家再次陷入混乱。

1832年希腊世界出现了自独立战争开始以来最多的混乱和冲突以及最大范围的破坏,摧毁了卡波迪斯特里亚斯时期大部分的重建成果。但当希腊内部一片混乱的时候,外部环境终于开始向有利于希腊人的方向发展。

自乔治四世国王去世后,英国的议会选举结果推翻了威灵顿公爵领导下的托利党政府,建立由格雷勋爵领导的辉格党政府,一直主张建立“大希腊”的帕麦斯顿被任命为新任外交大臣。两年前因为支持素丹政府而辞职的斯特朗福德·坎宁被重新启用,他到君士坦丁堡赴任后,即着手与政府商谈希土之间的边境问题。

对政府来说,虽然接受一个更大领土的希腊国家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但由于面临着穆罕默德·阿里的威胁,也不得不吞下失地的苦果。斯特朗福德向素丹谨慎承诺支持奥斯曼帝国对抗阿里,而这对他的谈判来说至关重要。1832年5月7日,英法俄三国在伦敦会议上签署了最后一项议定书,即1832年《伦敦条约》。

条约规定:希腊成为王国,由热爱希腊文化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幼子,天主教徒奥托担任希腊国王。条约还规定:希腊国土向北扩展至阿尔塔和沃罗斯海湾,希腊王国首都定在纳夫普利翁;由英法俄三国保证希腊的独立;由于希腊独立而丧失的土耳其领土,由希腊给个别土地所有者的损失以赔偿,赔款定为4000万皮亚斯特,约合375万英镑。

7月21日,在经过16个小时的讨论后,素丹政府接受了希腊的独立,并与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希土两国之间的“阿尔塔-沃罗斯”边界条约。1833年2月6日,奥托王子抵达纳夫普利翁即位,后世称为“奥托一世”。至此,希腊独立战争以独立的希腊王国的建立而告终。

英俄博弈对希腊独立的影响

1821-1832年希腊独立战争的发展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经历了前期的爆发和初步发展,中期的重大挫折和后期的最终胜利,希腊人在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斗智斗勇中,依靠天时地利和外部有利条件不断改变着双方的实力对比。

虽然期间充满各种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在起义军生死攸关的节点上又幸运地获得了英、俄、法三国的相继支持,尽管这种支持背后暗藏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动机,但毕竟在客观上为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一个有利且可靠的外部环境。

对于“希腊独立战争最终获胜的原因”这一问题,国内外史学界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有一点不难看出,1832年希腊王国的成立是欧洲列强的干预尤其是英俄两国博弈的结果。希腊起义军虽然斗志高昂,也在战争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战果,通过召开两次国民会议建立了希腊国民政府,但由于埃及干涉军的入侵,希腊起义的大部分战果都得而复失,希腊独立战争也险些被奥斯曼帝国军队与埃及干涉军联合绞杀下去。

如果没有英俄两国为了各自利益进行的博弈,希腊问题可能只会限定在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巴尔干内部,希腊起义军也只能单独面对土埃联军的残酷镇压,即使最终真的获胜,也可能会耗费更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自1820年西葡等国爆发革命以来,加上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依靠“欧洲协调”机制来解决欧洲国际争端的方式就难以奏效了。

这主要归因于欧洲民族主义力量的兴起和维也纳体系对“东方问题”的漠视,而忽视它的代价很沉重。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使东方问题在19世纪20年代继续发酵,以俄国为首的欧洲列强通过维罗纳会议解决希腊问题的努力失败后,英国的加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维也纳体系的权威专家基辛格在其代表著作《重建的世界》中,之所以以1821年的希腊起义作为终章,并以卡斯尔累的悲剧结局作为结语,是因为他认为,如果没有英国的加入和“定期会议”制度的实行,梅特涅在维也纳和会中操持并建立起来的以“神圣同盟”为支柱的和会体系,很难应对“东方问题”所带来的挑战,这一“欧洲协调”机制也难以勉强支撑到克里米亚战争之前。

结语

总的来说,有了英俄为首的欧洲列强的积极干涉,希腊独立战争才获得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其中英俄两国的博弈是推动希腊独立战争初期发展,中期挫折和后期实现自治,乃至1832年正式独立这一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

1 阅读:8

宋喜泉

简介:多年自媒体经验,为您带来最精彩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