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阳氏石雕

广西人的那些事 2024-04-07 16:28:24

阳氏石雕技艺源自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潭下镇庄屋村委源口村,距灵川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现有人口1100多人。隋朝时期就有人立寨建村居于此,至唐圣历二年(698年)因地形得名源口村,宋、元、明朝时沿之,清朝时更名沿口村,至今。村庄三面环山,群山多为石山。村民以耕田种地和采石及石料加工为业,多数村民都会石匠活,农忙季节耕田种地,农闲时候开山取石,边角下料烧成石灰,用于农田驱虫和改良土壤;上等好料雕制成各种石器,用于各行各业的各类石雕石刻构件。

阳新文在向来客介绍参与大型雕塑创作过程 吕建伟 摄

阳新成在制作石雕工艺品 吕建伟 摄

据世居源口村阳氏族人相传,阳氏石雕技艺很早就参与到地方的建筑当中。从村后山始建于元朝的金山院,到明、清、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历代维修扩建,以及眀代的桂林靖江王城、王陵修建,都有阳氏石雕工匠参与制作,至今仍保留着明景泰年间雕制的柱础。清朝阳秀渠(广俊)参加建设的阳氏宗祠;阳方宏参与刻制的保护水源林《永远承照》;清光绪年间阳以旭镌刻的《重修金山院纪》及东宅村双孔石拱桥;民国时期阳德喜组织修建的双孔平板石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阳国和、阳仁弟、阳德裕、阳桥弟、阳仲弟等人先后参加柳州青龙桥、桂林青狮潭排洪道、临桂天发电站、桂林南门桥,解放桥建设,以及桂林七星岩、桂海碑林博物馆、象鼻山、穿山、西山、叠彩山、独秀峰、伏波山各个公园景区的多种石雕石构件的制作。阳氏族人石雕技艺高超,吃苦耐劳,常年被周边村庄邀请参与民居、庙宇、宗祠建筑、桥梁搭建等,史上参与周边乡镇商道的许多座石拱桥制作,虽历经几百年风雨,许多构件仍完整地保存至今。

石雕寿龟 吕建伟 摄

阳氏石雕技艺在一辈辈的传承,阳氏第十九代传人阳桥弟、阳仲弟带领后辈阳新文、阳新成、阳新金、阳新银继续钻研家传石雕技艺。中学毕业后,四兄弟都跟随父辈学习家传的石雕石刻。1992年阳新文进桂林城开办石雕店,广泛学习、研究、承传民间传统石雕技艺,设计、创作、收藏各类风格石雕作品。1997年阳桥弟、阳仲弟携阳新文、阳新成、阳新金、阳新银在“桂林愚自乐园”国际雕塑创作营协助雕塑家做雕刻助手,连续9年与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雕塑家合作,协助完成了11届现场创作石雕作品300多件组,至2005年该园已建设为亚洲最大的当代石雕创作主题公园,2006年,阳新成,阳新金被抽调到上海松江区佘山月湖现代雕塑主题公园协助世界各地的雕塑家创作,建设新的艺术公园,他们自身的石雕技艺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巨型赑屃柱础 吕建伟 摄

2006年,阳新文回乡在源口村开设“愚公刻艺馆”工作室,2008年申报灵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2012年工作室更名为“百源通达石雕刻艺馆”,从事传统石雕工艺的学习和传承,其创作的作品在多种工艺品展示中受到好评。2010年创作的石雕系列获桂林市行业产品评比一等奖;2011年石雕作品“玄武大帝”,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并永久展出;2012年作品“好事多磨”,获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石雕项目类金奖。2014年“阳氏石雕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年,阳新文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5年9月,阳新文被评为“广西民间石雕工艺大师。2017年阳新文被广西区文化厅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传承人”,同年颁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灵川县阳氏石雕技艺传承示范户”。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二轻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把阳新文工作室列入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建设与精品创作融合重点扶持项目。阳氏石雕技艺既可用于基础建设,也可创作传统文化工艺品,如中国神话传说、民间信仰、历史人物、花鸟虫鱼及生活用品。技法以传统的圆雕、透雕、浮雕为主。近年来,阳新文把传统石雕技艺与当代雕塑技艺融为一体,手法呈多样化,注重整体造型,大大提升了阳氏石雕作品的品质和艺术表现力。同时,阳新文专注于石文物修复,先后参与了国保级灵川县九屋江头村古建筑石雕文物修复、国保级长岗岭生态博物馆石文物修复及桂林孔庙府学棂星门修复等,以技艺精湛、修复效果好,广受称赞。阳新文业已成为阳氏石雕新一代的领军人。

(吕建伟根据阳氏族人提供资料整理)

0 阅读:3

广西人的那些事

简介:家乡身边事 生活时事资讯 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