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犯了哪几个错误,让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星洲看历史 2023-08-13 03:10:03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对于夷陵之战来说,刘备一方倾全国之力,东吴也派遣了陆逊等精锐力量前来迎敌。当然,没有想到的是,征战沙场一生的刘备,却输给了年轻的陆逊。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傅子》更是记载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不管怎样,夷陵之战对于蜀汉来说都是惨重的损失,甚至不逊色于关羽大意失荆州。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善于正确分析敌情,大胆后退诱敌,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击其疲惫,巧用火攻,终于以五万吴军一举击败气势汹汹的蜀军,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体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指挥才能,表明他不愧为一位杰出的统帅。至于刘备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也即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作为蜀汉大军的统帅,自然也犯了不少错误。那么,问题来了,夷陵之战中,刘备到底犯了哪些错误,才导致蜀汉全军覆没?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结果第二年在夷陵之战中被吴将陆逊打败,损失惨重。刘备愤愤地说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再看刘备看来,他之所以战败是天意使然。可是人们一致认为,刘备之所以战败,是因为他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军事错误,即连营七百里!

刘备会不会用兵?在吴、蜀交战时,魏文帝曹丕看到刘备的部署后,对群臣们说道:“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在曹丕看来,刘备根本不懂兵法,怎么能够连营七百里,这样肯定无法拒敌。后来的人们也同意曹丕的看法,认为刘备根本不会打仗。

可是您别忘了,曹丕的老爹曹操当年是怎么评价刘备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连曹操都不看小觑的刘备,怎么可能不会打仗呢?虽说然刘备在征战过程中,败多胜少,但大多是败给的曹操。博望坡之战,刘备略施小计,大破夏侯惇、于禁;汉中之战,刘备先击杀了夏侯渊,又迫使曹操撤兵,可见刘备并非不懂兵法,不会用兵。

刘备的军事部署既然说刘备会用兵,那么他是怎么进行这场伐吴之战的呢?战争爆发后,吴班、陈式率领水寒的水军抵达夷陵附近,接着刘备才统率大军赶到。此时蜀军已经深入吴国境内数百里,可是吴军却坚守不出。在这前后,刘备对蜀军进行了一番部署。首先,派大将黄权率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长江北岸,防止曹魏的袭击。

其次,刘备下令吴班、陈式的水军弃舟登岸。最后,刘备设立连营,在巫峡、建平至夷陵沿线数百里内扎下数十座大营。另外,刘备还派马良前往武陵,“以金锦赐五溪诸蛮夷,授以官爵”,让他们起兵响应。在此之前,黄权表示“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但是刘备没有同意。那么,刘备为何要这么做,特别是连营七百里呢?

刘备的无奈选择,’刘备伐吴面临着许多困难,第一是水军问题。由于三峡一带水流湍急,基本上是有进无退,再加上水军是东吴的强项,所以刘备索性下令水军弃船登岸。第二个问题是后勤。由于交通落后,从蜀地往前线运粮非常困难。一旦后勤补给被切断,那么蜀汉大军就会不战自溃。由于刘备放弃水军,那么东吴就有可能利用长江,来切断蜀军的后路。

假如黄权无法抵挡曹魏大军的干预,那么魏军直扑蜀军的背后,也会让全军陷入被动。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刘备大军所处地区为山地地区,道路狭窄,不利于大部队的全面展开。由于双方陷入对峙,连营七百里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降低转运粮草的难度。大概出于以上原因,刘备才连营七百里,但任何决定都不可能尽善尽美的,总会有破绽的。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以怒兴师”,恃强冒进,犯了兵家之大忌。公元219年,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孙权派遣吕蒙偷袭荆州。此战,吕蒙不仅攻占了荆州三郡,还斩杀了关羽父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正式建立曹魏。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在得知刘备发兵的消息后,孙权一开始派遣使者来请和,不过这遭到了刘备的拒绝,也即因为关羽被杀和荆州丢失,刘备已经是愤怒不已了。

同时,在刘备召集兵马的时候,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史书中为“范强”,明代小说《三国演义》将其写成了“范疆”)所杀。对此,在笔者看来,这两件事情导致刘备逐渐失去了理智,乃至于“以怒兴师”。在夷陵之战中,正是因为对关羽、张飞被杀的愤怒,促使刘备不愿意和东吴妥协,在轻敌冒进之下,刘备最终让陆逊找到了破绽,从而被对方击败。诚然,古代历史上有哀兵必胜的道理。不过,夷陵之战从公元221年持续到公元222年,蜀汉大军初期的士气,在后期已经被消磨殆尽了。

就第二个错误来说,夷陵之战,刘备一方扎营崇山峻岭,放弃水陆并进的思路,也是其最终被陆逊击败的原因之一。在这一场战役开始的时候,刘备派吴班、陈式带领水军屯军夷陵,而另一部分则在路上驻军。这样的布局原本对吴军威胁极大,这是陆逊很头痛的地方。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当战事初期进行的比较顺利后,刘备却放弃这样的一种布局,把所有的部队都放置于崇山峻岭之中,这就让蜀汉大军很难一下子全部展开出来,行动上明显多有不便。对于刘备的这一安排,无疑让陆逊高兴坏了。

对此,陆逊在给孙权的信中他说:“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弃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也就是说开始陆逊还是有点担心的,可是一旦刘备全部安营山上,陆逊便高兴起来了。若是刘备用水师和陆军相配合,陆逊则势难抵挡。进一步来说,水陆并进的思路,也能够被陆逊火攻全部消灭的风险。在夷陵之战中,如果刘备在水路也保持一定的兵马,那么,即便陆逊进行水攻,蜀汉大军也有回旋甚至反击的余地。正是刘备犯了这一错误,才导致蜀汉大军在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

就第三个错误来说,这是蜀汉大军的人员配置有问题。在出征之前,刘备应该知道这是一场很关键的大战,决定了蜀汉和东吴这两大势力的走向。不过,尽管夷陵之战的影响极为深远,刘备却很轻视对手陆逊,或许因为陆逊没什么名气。更为关键的是,在夷陵之战,刘备这次出战带领的全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将,而且也没什么厉害的谋臣跟随左右。

因此,在笔者看来,可以说按照这样的战争规格,如此的人员配置实在是不匹配,这是导致兵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夷陵之战爆发时,蜀汉还有不少富有经验的武将,比如魏延、赵云、马超等。不过,对于刘备来说,却选择了一些无名之辈。当然,刘备此举,或许是为蜀汉培养下一批人才。但是,这些将领缺乏足够的经验,很难在夷陵之战中为刘备提出关键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可谓一意孤行,这促使其没能做出比较合理的判断。

最后,就第四个错误来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一方过于拖延,军心涣散。对于夷陵之战来说,始于公元221年。此战,在遇到陆逊所部奋力抵抗之后,刘备开始转而消极对峙,且不说安营山上,就说时间上居然拉长到了七八个月。试想一下,将士们长达七八月整日窝在深山里,早就士气全无,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在汉末三国时期,战事一旦拖延太久的话,不仅会对后勤补给形成较大的压力,也会让进攻一方锐气丧失。而这,无疑会防守一方带来可乘之机。等到蜀军士气沮丧的时候,东吴大将陆逊命令吴军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袭蜀军营寨,顺风放火。顿时间火势猛烈,蜀军大乱。

陆逊乘势发起反攻,迫使蜀军西退。吴将朱然率军五千首先突破蜀军前锋,猛插到蜀军的后部,与韩当所部进围蜀军于涿乡(今湖北宜昌西),切断了蜀军的退路。在蜀军溃散之后,陆逊又集中兵力,四面围攻。至此,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物资丧失殆尽。公元222年,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吴将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但此时刘备收拢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驻军接近两万,陆逊已经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再加上他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袭击后方,遂停止追击,主动撤兵。总的来说,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犯了以上几个错误,从而被陆逊击败,导致蜀汉全军覆没,并开始走向衰落。

编者按:夷陵之战是三国时代极为惨烈的一场大战,自章武元年(221年)七月至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最终在夷陵被陆逊所败,蜀军损失极为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政权从此彻底退出了荆州争夺战,也断送了蜀汉君臣们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同时,自此战结束到蜀国灭亡前,魏蜀吴三国疆域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因此,这一战也被认为是三国前后时期的分界。不过,虽说夷陵之战对于三国历史极为重要,但大多数人对于此战的印象往往只停留在刘备为关羽复仇怒而兴师、陆逊火烧连营这两处上。对于此战的经过并不了解,本文今天就来仔细介绍一下夷陵之战的来龙去脉。

夷陵之战本质上是吴蜀荆州争夺战的延续。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以及被编选入教材的关系,如今我们对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对熟悉,但事实上,就在诸葛亮将“跨有荆益”二州当做刘备接下来战略目标的同时,曹操麾下谋士郭嘉就已经向曹操建议“当先定荆”,将荆州的战略价值放在了一个极高的优先级上。

而早在郭嘉、诸葛亮两位谋士定计的七年前,鲁肃就已经为孙权密议,“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帝号以图天下”。最终计划建立一个占据长江以南的割据政权。

从理论上来说,东吴的这一战略的实施难度要低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毕竟相比于刘备,孙权拥有更加深厚的基本盘。建安十三年八月,刘表病亡,鲁肃就建议孙权出兵荆州。可以说,吴蜀两国的战略目标本就蕴含有相当大的冲突。若非曹操南下,孙刘被迫联合抗曹,双方的冲突可能自刘表病亡后就会即刻爆发。

但曹操的出现也只能暂时压制双方矛盾,孙刘双方依旧因荆州问题而几乎兵戎相向,赤壁之战曹军兵败后,孙刘联军围困江陵,虽说是“孙刘联军”,却仍是以吴军为主。在这种情况下,若江陵城破,江陵于情于理都势必为东吴所据。因此,为扩张势力,建安十四年,刘备以切断江陵物资来源为由,攻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

值得一提的是,孙权对于刘备“巡行江南”的请求一开始持默许态度,只不过,由于四郡本就新降曹操,尚未完全归附,再加上赤壁之战的惨败让曹操的威胁感大降,面对荆州抗曹派领袖的刘备,四郡太守都未做太多抵抗就宣布投降,就连割据庐江地区的雷绪,也选择归附刘备。四郡降服的如此之快,是东吴君臣所没有想到的。

建安十五年,为减轻长江防线压力,在鲁肃的建议下,孙权同意了刘备借荆州南郡的要求,于是荆州江汉地区的防务由刘备所部承担。这也是演义中时常提到的“借荆州”事件。但之所以孙权同意借出南郡,孙、刘两家站在各自立场,却有不同视角。

在刘备一方看来,孙权将南郡出借,是为了缓解军事压力,将他们当做抵抗曹军兵势的屏障。但在东吴一方而言,刘备此前占领武陵四郡其实是摘了东吴的桃子,成了赤壁之战最大的受益人。而南郡不同于武陵四郡,地处孙曹交战前线,如果东吴要保全南郡,就白白成为了武陵四郡的军事屏障,这才是东吴将一郡之地交割盟友的原因。

“赤壁战胜,不为无功,故孙权听其自取荆州数郡,不加阻力,无异假借。遂各持一说,亦即为孙、刘日后构衅之因。——庐弼注《三国志.先主传》”

由于立场不同,孙刘对于荆州南郡及南郡之南的武陵四郡归属产生了重大争议。建安十九年,刘备夺取益州,孙权遣诸葛瑾向刘备讨还荆州被拒,一年后,孙权委任荆州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官吏,遭关羽驱赶,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达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

和赤壁之战之后的情况不同,由于此时曹操已入汉中攻袭张鲁,担心后院失火的刘备只好选择退让,“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

建安二十四年夏,魏蜀爆发汉中之战,同年秋,关羽于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汉中之战和樊城之战的胜利让刘备初步达成“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让曹魏与东吴深感威胁,尤其是对于东吴,如果益州、汉中、荆州南郡等地为刘备所得,东吴就再无扩张可能,更别提“竞长江所极”的战略。于是,东吴背蜀联魏,偷袭关羽,占据公安、江陵、夷陵等重镇。

客观来讲,刘备、关羽“义为君臣,恩犹父子”,刘备伐吴的确有为关羽报仇的因素在内,但从整体来看,夷陵之战依旧是吴蜀两势力关于荆州归属矛盾的延续,对刘备而言,失去荆州,“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军事图景便再难实现。

和演绎中兴兵七十五万伐吴不同,历史上的夷陵之战蜀国的总兵力并没有如此夸张,按照《三国志》等文献记载,其总兵力在十万人上下,是吴军的两倍。然而,兵力的优势却难掩伐蜀军将领的缺乏。

刘备本计划令张飞率军自阆中出发,会师江州。但张飞却由于“暴戾无恩”被部下张达等人所杀。此时,其麾下宿将中,已无一人可用:马超染病,当年即病死;黄忠死于两年前,魏延守汉中无法脱身,赵云、黄权二人反对伐吴,自然也不能委以重任。于是刘备不得不亲自挂帅,并擢用吴班、冯习等一批资历和能力稍弱的督将。

章武元年七月,蜀将吴班攻占巫县、秭归两地,并在秭归依山筑城,夷陵之战爆发。但在此时,刘备犯下了一个最不该犯的一个错误:他兴兵伐吴,却让大军在秭归滞留了将近5个月,直到第二年正月,他才到达秭归。

有人认为,蜀国之所以驻军秭归,是为了等待公安、江陵、夷陵等地反吴势力响应,但此时距离东吴夺取荆州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间,孙权并未虚掷,他大力加强对于归降地区的整合,恩威并施。

一方面对于不肯归附的五溪蛮进行围剿,另一方面对归降将吏大加重用,荆州人心已然开始归附。结果,五个月间,除了前面提到的五溪蛮外,刘备的大军没有得到当地任何的呼应。长达五个月的时间,使得蜀军丧失了作战先机,给东吴君臣组织军队、调动物资留下了极其充裕的准备时间。

刘备到达秭归后,大军终于开拔。吴班、陈式率水军出峡口,顺流而下,黄权率偏师从江南道(下面简称江南道)进发,掩护江南夷陵道(下面简称江南道)的刘备主力。从这一安排来看,刘备军的主攻方向无疑是江南道。

如果单从地势上来看,从江南道进军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三峡一线长江之南,水网密集,如夷水(清江)、汉洋河(渔洋河)等河流,都于此与长江汇流。东吴宜都太守、镇西将军陆逊就坐镇夷水尽头重镇陆城,本就是东吴水军重兵屯驻之地。更重要的是,江南道道路崎岖狭窄难走,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此时,加上响应蜀军的五溪蛮军队,刘备军已经增兵至10万。选择这一地区,无疑是扬短避长。

这一弱点果然被陆逊洞悉,面对刘备的大军,他约束部下宿将的请战要求,解释称:“(刘备)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和江南道相比,江南道的地势更加适合军队展开,主要以丘陵和谷地平野为主,但问题在于,沿秭归北行,即是上庸、房陵二地。江陵之变时,蜀将孟达便携两郡归魏,而两郡又与襄阳、宜城等魏国重镇相连。

刘备伐吴前,虽然试图与魏停战,但曹丕的立场依旧不明,如果大军沿江南道进发,很难说是否会遭遇魏、吴两方夹击。而当地平坦的地势同样更利于北方骑兵的驰突,正是因为这些考量,刘备才放弃江南道的进军计划,而是让黄权率偏师驻守,保护伐吴大军侧翼。

历史很难假设,因此,我们不知道若刘备以江南道伐吴,结果是否能够改写。但夷陵之战的结局却表明,在双方军队战斗力相对持平的情况下,地利带来的优势有时候足以左右胜负。为了达到疲敌的目的,陆逊并未在蜀军士气最胜之际与其交战,而是接连退却五六百里,将蜀军引入三峡。这一地区水流湍急,地势险要,对于后勤和部队行军休整极为不利。

“其郊境之接,重山积险,陆无长毂之径,川隘流汛,水有惊波之难,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舳舻千里,前驰不过百舰”。

至于吴军,则依靠夷陵一带险要的地势,抵挡住了蜀军陆军的攻势,将他们牢牢困于此地。更重要的是,关羽所练就的精锐水师在江陵之战时已经损失殆尽,此时吴班、陈式所领的水军是菜鸟级的益州水师。如果是在三峡地区,依靠顺流而下的优势,吴水军即使有着训练和装备优势也难以相抗,但在夷陵,三峡的天然增益BUFF也就基本失效了。

夷陵即如今的宜昌,地处三峡出口。据清《东湖县志》载:“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其地为夷陵”。和狭窄险要的三峡不同,江水入夷陵后陡然宽阔,水流也随之变缓。

在这种流速缓慢、水面宽阔的地带作战,吴蜀两国水军的实力差距就变得难以抹平,因此,我们才会看到蜀军水陆脱节的一幕:当时蜀军前锋已经攻至夷道(夷陵下游地区),而水师却还驻军夷陵上游。没办法,如果再前一步,蜀国水师很有可能瞬间就被吴国那群同行打没了。

如此一来,我们也能理解刘备为何会让吴班率水军上岸诱敌,并非是刘备不重视水军,他“舍船就步,处处结营”,是因为夷陵一带已经不再利于蜀军水师。只能依靠相对优势的陆军寻找破局点。然而可惜的是,直到最后,蜀军也未能击穿吴军的防御,士兵们因为被阻于山林半载而士气日沮。

到此时,伐吴之战的成败基本上就已经注定了。最终,吴军朱然乘舟绕至蜀国前锋冯习的背后,以火攻寨。盛夏时节,曾经火烧博望坡的刘备不太可能忽略防火,因此火攻并不能直接杀伤敌人,但已经疲惫不堪的前锋在东吴军的包围下很快就溃败下来。如法炮制下,蜀军的后续部队也接连陷入混乱之中。

吴军一路追亡逐北,并利用水军截断蜀军退路。此后,刘备虽然试图在马鞍山收拢残兵挽回败局,但在陆逊的围攻下,已是惊弓之鸟的蜀军很快再次崩溃,就连刘备本人,也只能趁乱突围,逃至秭归。

如果不是得到赵云、马忠等人的接应,才得以脱险。但此时,曾经声势浩大的十万大军也已经几乎烟消云散。而身处江北夷陵道的黄权,在刘备马鞍山兵败,归路断绝的情况下,也只能率领麾下将士北上,向魏国投降。

参考文献:

1、《中国军事通史第七卷》

2、彭凯《略论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3、任昭坤《夷陵之战的几个问题》

4、王前程《诸葛亮与夷陵之战》

5、陈辽《简论夷陵之战》

0 阅读:3

星洲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