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看到两只牛在争斗,便要曹植用牛作词不得有牛字,曹植立时作出一首绝世好词

小金的历史 2023-05-19 16:49:22

《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宁可我对不起全世界,也不能让全世界对不起我。”这是一句让人无可奈何的话语,也是曹操的贪得无厌,被后人百般诟病。曹操遭到董卓的攻击,逃到了吕伯奢的住处,正巧吕伯奢外出。

曹操因为担心吕伯奢之子对自己不利,就把吕伯奢一家人都给灭了,后来他发现这只是一个意外。所以,曹操很内疚,也很后悔,所以才说出这番话来,只是用来宽慰自己和朋友的。如果可以重来一次的话,他依旧会选择“宁死不从”。

自古以来,曹操就遭到了无数人的咒骂和鄙视,而这些咒骂和鄙视中,也有许多著名的专家和学者。而在百姓之中,对于曹操的所有的形容词都是“奸诈”,“狡猾”,“阴险”,甚至于曹操的京剧面谱,都是以代表着“阴险狡诈”的“白纸”为主。但是,曹操并不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是一个明白人。

事实上,曹操当初的志向,就是要成为一代枭雄,以一人之才,振兴汉朝,重振汉朝的雄风。但时势所迫,三国时期战乱四起,军阀割据,曹操无奈地走向了“乱世奸雄”之路。东汉的谋士许邵曾说曹操是“平定天下的贤才,乱天下的枭雄”,这句话倒也不假。

在东汉末期,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曹操因应形势,在北部地区开疆拓土,修建水利,不仅缓解了当时的饥荒,而且使当地的农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对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另外,曹操为人正直,唯才是用,勇猛精进,善于谋划,善于应变,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乱局之才。总之,人们对曹操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残忍、阴险、奸猾等方面,而忽略了曹操的卓越之处。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常常可以从子女中看出家长的影子。曹操和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二子虽然没有曹操那样的功绩和声望,但是他们继承了家族优良的遗传因子在文学创作中都有一定的贡献。而曹植又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曹丕看到两只公牛在争斗,便叫曹植不要用公牛做诗句,曹植马上就把这首佳句给说出来了。

兄弟反目成仇的《七步诗》

曹操死后,他的大儿子曹丕继承了皇位,成为了魏文帝,曹操的五个儿子曹植也得到了一个“陈思王”的称号。曹植博学多才,博闻强记,且通晓天机,在朝中颇有声名。但曹植的人品和才干引起了曹丕的妒忌,加上朝廷里的一些贪官污吏,经常在曹丕的耳边恐吓,蛊惑人心,慢慢地,两个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很多文武百官都在劝曹丕,一定要铲除这个祸患,不然的话,等曹植成长起来,就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曹丕想来想去,还是先动手比较好,他让人把曹植叫到了水潭旁,然后让人把他困在水潭旁。曹植看着这一幕,故作平静地问:"我大哥召见我,所为何事?"

曹植叹息一声,说道:"我兄长怀疑在下有造反之心,篡夺天下之心,在下不敢担此大过。还请大哥主持公道。”曹丕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说道:“既然你是我的朋友,那我就给你七步时间,写一篇文章出来。不然别说我不客气了。”曹植一看这件事还有转圜的空间,赶紧点了点头。

曹植刚踏出一步,就闻到了一股煮熟的豆香,他灵机一动,每一次都围绕着豆香念出了一首诗,当他踏出六步的时候,整首诗都念了出来。这首诗叫《七步诗》,全文是这样写的:全诗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言,心中更是羞耻,于是信守承诺,饶了曹植一命。《七步诗》中,曹植用“豆”来形容自己,用“萁”来形容曹丕,又用“萁煎豆”来形容曹丕杀了自己的弟弟,以此来形容自己对曹丕的怨恨和愤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流传了下来,告诫大家要好好生活,不要自相残杀,这首词的格调跟曹植的其它诗歌不同,它是在紧急情况下写出来的,虽然没有那么优美的词藻,也没有那么优美的意境,但却充满了启发性,充满了哲理。

 

结尾:

《太平广记》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过程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可信程度很高。但也有学者提出,《太平广记》仅属一家之说,不宜尽采。但曹植之才华却是无可争议的,他在建安文学中的造诣也是最高的。曹丕死后,曹叡继任皇帝,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魏明帝。曹叡虽以礼相待,但对曹植还是有所提防,使曹植一直处在一个十分窘迫的境地。所幸的是,曹植醉心于文坛,虽然他在政坛上并无建树,但他在文坛上的成就也是无人能及的。

0 阅读:15

小金的历史

简介:我是小金的历史,和你分享原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