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老子,给我带来了实在的疗愈!|聊书《道德经》

大安于隅 2023-11-22 10:38:44

——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于想聊这本书

【书名】

《道德经》

【推荐阅读人群】

时候到了,兴趣到了,就挺好

【类别】

人文经典 古籍

《道德经》,字面上的这本书是看完了。字面下的这本书,估计可以品上个一辈子。

当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对这部经典的惶惶然,没有崇拜,也没有退却,就觉得想读,好像遇到一个有脸缘的朋友,想聊上那么几句。

聊的过程中,有耳闻过的字眼、论调,也有未参透的见解、困惑,不过整体的感受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像是在蒸一场心灵桑拿,老子言语里的热气透过千年的年岁厚度,慢慢和缓着我的心境。

我跟朋友兴奋地感叹,没想到读《道德经》,读出了一种疗愈感…或者,用另一个词来形容,它在我杂念丛生的时候,净化了我的三观。

“道”是什么,我不敢妄论。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零星感觉,但还未及“悟道”境界。

这本经典,最常说的便是“无为”,即在循道的基础上,不需做什么,事情就会跟着本身规律自然发生。

我发现,老子从没说过类似话,“你要学会听自己内心声音,遵循声音,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老子一直说的,是要合乎道。道,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无处不在。

也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的内心声音,但如果它只是纯粹的自由意志,和客观的道有所出入,那它的行为结果可能不会成就或长久。这让我想到天人合一。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是有志者事竟成,而是这个志需要看见并顺着事物规律,它才更有机会获得天人合一般的正反馈。

对于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我来说,我之前一直关注的是自己的声音,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在老子这里,他轻飘飘走过来,把我头往外一歪,说,喏,你看,你身外还有一个更大更玄的道世界,渺小的你,时时刻刻处于这宏大的包裹之中。

我看着四周的空空如也,一遍遍体味,似有所悟。

在体味老子语境的这段时间,我收获了两个让我颇为受益的意识,一个是关于周期。

春夏秋冬、生老病死,这是自然里的周期,牛市熊市、利率升降,这是市场里的周期,盛极而衰、喜极而泣,这是人生境遇里的周期…展眼望去,发现周期似的循环无处不在。

对于我的实际生活也是。比如我在做的活动。

我发现活动会有它的起伏。某段时间,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活动的热度肉眼可见。但犹如热水转温,这个热度会慢慢下降。这个过程里,如果因为感受到热度下降而放弃热源的投入,那很有可能就会凉凉了。

当活动的发起,不受冷热变化,常年维持在线的时候,你会发现,下降的热度可能在某个时刻又在慢慢上升。升降变化,它不受人为控制地走着它的周期。

还比如我的情绪。

某些时候,我会特别开朗,无来由地正能量,有些时候,又会降入低沉,甚至虚无,就这样悲喜交替。我的情绪变化,可能和我的生理周期有关,也可能和我的境遇变化有关。

很明显,我做不了情绪管理,这玩意儿根本不受主人控制,有时还会给你个措手不及。但我发现,我可以做情绪觉察,看到它的发生和变化,看到它的起伏和周期。

就是这种周期意识,给我带来了很实际的疗愈感!

现在,当我面对活动遇冷不成行的时候,之前的失落、惶惶然在逐渐和缓;面对某次活动的热度和受欢迎时,也不会太嗨到云端。我知道我正处于某个周期里,流量周期、参与者的兴趣变化周期、气候周期…

以前会更关注某个结果,有了周期意识后,会跳脱出单次结果,去看自己正处在周期的哪个位置。因单次结果而自我归因或自我否定的情绪化,被周期视野放淡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否就是这种感觉呢…

以前经常听说“无为”。看书前,我更多会联想到“虚无”“躺平”“不作为”,这次直接在老子语言里的品味让我发现,“无为”不等于“不作为”,它不是一种出世的逃避。相比逃避事实,它更提倡主动的对客观事实的清醒认知。

有了这层清醒,才能知“道”,也才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又该放下什么。

这便顺而提及让我受益的第二个意识,关于所见事物的层次。

《道德经》读到后面,我发现我眼前的世界渐渐有了分层。

如一坛湖水:

最上面是喧哗的泡沫,比如各种流行词汇、形式、玩法…;

在热闹、频繁冒出的泡沫现象下面,是浮在底下的欲望、理念、逻辑…;

再在个体集合成的群体认知和心理流层下,是事物运行的规律、周期、本质…它是万千世界的湖底,托起世界的多元;

再在湖底之下,便是孕育万物的玄冥的道。

当我有了周期意识,来到事物的第三层,我发现上两层对我的影响便减小了,比如第一层泡沫里众人的目光,或是第二层心理层面的情绪消耗。心境越能稳定在底层,越能看清事物的样子,也越能接近老子口中的“静”。

心静,不是说就不理事情了,可以直接忽略第一层第二层了。不是的,除了道,还有德!道为体,德为用。

心境稳定在道,德践行于其上,这才是“道德”的知行合一。

在《道德经》品读期间,我开始了自己第一篇现象观察系列的非虚构写作,关于个人IP热:

人人都在说的个人IP,是什么呢?| 现象观察

在对个人IP现象的观察里,我试图穿过“搞钱”“变现”、动辄几千上万的知识付费泡沫,尽己现阶段的能力,穿到我能穿到的底层,去看这股热浪的虚和实。

这种穿透层次的观察,对我的帮助还挺大的,一个是看到了事情是什么样子,一个也弄清了自己在这股热浪里的姿态,该做什么、不用去做什么,无为而为。

以上两个意识,一个关于周期,一个关于事物的层次,在我陷入情绪、欲念的漩涡时,它们适时出现,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净化了杂念,带来疗愈的平和感。

我个人很喜欢《道德经》的氛围,它能让你在实实在在的复杂世界中,辟得一处让心安宁之所,“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于宁静抱朴中,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什么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共读《道德经》的朋友说,就是回到一个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状态。除了这个,我个人感觉,它不仅有对自己的本真觉知,也有对客观存在的本真觉知——本是本质的觉醒,真是处世的清醒。

《道德经》的疗愈感,大概就在于这生命本真的回归。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让日常更好过

6 阅读:391
评论列表
  • 2023-11-22 23:40

    个人分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在人生三十之后还在迷茫不知所措麻烦烦恼的,都可以去读经典,按时间从现在到过去的顺序去读圣人经典,静静看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