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生足够漫长,足够送走所有至亲的男人|聊书《盐镇》

大安于隅 2023-08-13 22:04:22

—— 大安聊书系列 ——

想聊一本书,又不止于想聊这本书

【书名】

《盐镇》

【推荐阅读人群】

对乡镇普通女性故事感兴趣的朋友

【类别】

文学 非虚构

《盐镇》这本书的故事很普通。

作者在五线小城自贡下的仙市古镇旅居一年,和当地人做朋友,然后写下了这里女人们的故事。从九十几岁到十几岁。

当时作者易小荷创业失败,她想逃离到一个熟悉之外的地方,然后在朋友圈消失了一年多。

看书里的图片,感觉这就是平时旅行或会路过的那种古镇,青石板、泥土墙,河流小桥、晾晒人家。我自己还蛮喜欢走在这样老旧的小镇里,看门口竹椅上坐着的阿嬷,巷尾消失的土狗,墙上爬满的青藤。

(*仙市古镇 / 图片来自本书)

书里的古镇,我没有去过,但感觉,已经去过了很多回。

易小荷老家在自贡,但从不知道老家旁边还有这么一个地方。一次她在飞机上翻看航空杂志,才了解到它的存在。她搬离了大城市,来到这个近在咫尺的陌生地方,住进老房子,室友是一只趴在墙上的大蜘蛛。

这本书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普通小镇。但它给我的震撼,却超越了日常流水人家的古镇印象。这是一个由普通人构成的极不普通的世界。

走在古镇,看到街头一家小卖部。走近看,里头躺着一位老婆婆,眯着眼睛。有客人的时候便起来对喝几句,没客人的时候便是一个人的静默。这是《盐镇》记录的第一个女人——九十岁的陈炳芝。

“除了泸州,她没有踏足过其他城市,她人生后几十年的活动范围,就是从出门左转二十米的河边,到出门右转的电线杆,然后回到那间光线阴暗的小屋。精神利索的时候她会去看看附近的广场舞,为了省电,电视机一年也难得打开一次。”

她的世界小得不能再小。她没有什么要去看外面世界的冲动,没有什么要自强独立的宣言,她的生活只有一个念想,它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紧紧抓着她的神经,那就是要活下去,结婚以后是要带着孩子活下去。

18岁离家、没有读过书的陈婆婆,跟过几个男人,却没有一个可靠。要么是出去打工没有了音信,要么是嗜酒如命,话不投机便动手打人。四十出头,第三个男人患癌去世。陈婆婆一人要养活五个孩子。

陈婆婆去粮站做重活,做各种小生意,一个人做饭洗衣,带孩子,一分钱一分钱地攒着。后来开茶馆,经人点拨,又开了地下色情服务的“猫儿店”。

她不识字,从不看报纸,她不了解她的“猫儿店”是否违法,她只知道自己要吃饭。每单生意她只抽五块钱,就在这样的小世界里,她带大了所有孩子,还给每个儿子都买了房子。于她而言,这便是完成了人生里最大的使命了吧。

陈婆婆自己依旧住在老房子,连床都是板凳撑起来的。虽然养大了孩子,但她和孩子们的关系也并没有多好。聚在一起吃饭,扒拉两口便要起身回去了,像是一位客人。

我在不同古镇,看到过和陈婆婆一样的乡镇妇女。她们穿着不同纹样却款式一致的衣服,不是因为好看,而是因为便宜好买。她们几乎不留长发,或者就简单地在脑后扎个发髻,长了便在家里让人靠齐剪平,一种发型便可以用上一辈子。她们每天做饭、打扫、洗衣,干着干不完的活,过着过不完的日子。

(*古镇上的女人 / 图片来自本书)

陈婆婆的漫长一生,送走过父母亲、男人们、自己的儿子、店里的小姐,九十岁的陈婆婆会梦到鬼魂,“可她一点都不怕,和它们激烈地对打,力气不够的时候,陈婆婆就喊人来,合力掐住鬼魂的脖子,直至胜利着笑醒。”

当我走在古镇,遇见婆婆,我看到的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妇女,但易小荷看到了这张普通脸谱背后的东西:一个女人在命运生存面前所经历的磨难,一群女人在封闭的乡镇环境、性别差异化的评价体系里,所面对的历史沉疴和具体到生活细节里的个体挣扎。

除了陈婆婆,还有其他女性的故事,不同经历,不同姿态,不同年龄。

但不同故事里,也总能读到相似情节,比如男人打老婆,甚至当街追着打;女人不知道爱情和婚姻是什么,糊里糊涂一个选择改变了人生;婚姻不和谐,但不敢离婚,或离婚艰难,因为传统观念和镇里的闲言碎语。

古镇住了一年,易小荷又用了半年整理素材、写作。《盐镇》出版后,反响很大。有人看哭了,有人越看越生气,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

刷豆瓣的时候,看到一篇帖子谈这本书,说看够了女性受苦受难的故事。其中一个评论说,我就是住在小镇的女人,看完还是照常该干嘛干嘛。

书出版后,书里记录的一位朋友对易小荷说,原来陈婆婆是这样的人生故事,她们之前虽然住得很近,但其实根本不了解。

写完书后,易小荷在一篇回顾文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这方圆几里之内,我已经见识到了那么多形态各异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地活着,在盐镇,人们拥有的,只有这条命。

夜幕降临了,透过家家户户敞开的大门,能看到小镇的人围坐在木桌前,拿起筷子,认真吃饭——那就是我这样的人在遇到生活的重创之后,最不擅长的。”

当一个人创业受挫,然后看到另一个世界里的生命即使一无所有,也活得如此韧性,深渊好像也变得不那么可怕了。

这本书对于不同人有不一样的意义。有人嫌其轻,有人觉得已足够沉重。

于我而言,它好像揭开了我周围世界里的那些隐秘角落。有人在这样活着,以我无法想象的姿态,经历着,活着。同时,也深深震撼于真实故事的力量,和普通人身上的那份极不普通。

记录她们,这个动作本身,便已是一切意义的开始。

一人读书

一本书,万种思考

一人读,百般生活

一位阅读热爱者的私人分享频道

撰文/王大安

场域活动孵化人 / 非虚构写字者

记录/探索这个平凡世界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