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蛮夷:5、封建是怎样炼成的(上)

节度使 2024-05-02 09:38:51

大楚蛮夷:5、封建是怎样炼成的(上)

三监之乱的根源在于继承制的不确定,周武王走得匆忙,事先也没立接班人,王储们明争暗斗、刀光剑影,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周公旦吃过这个亏。

从坑里爬出来后,他总结:如果周朝还是延续夏商以来“父死子继、兄死弟及”这种模棱两可的继承制,不但不利于政权的正常交接,还使得王储成为高危职业,不如制定一条规则,以制度的形式早早地明确接班人,大家谁也别争。

曾经楚共王也是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大臣子木就给他讲了一则寓言:当一只兔子跑到街上时,会有很多人想抓住它。一旦它被某一个人逮住了,剩下追它的人也就散了。

兔子花落谁手还没确定,所以兔子就能让所有的人趋之若鹜。一旦兔子有了确定人选,剩下的人即使想得到那只兔子,心里也明白这样做不合道义、不讲道理了,不如散了。

王位就是兔子,太子就是追到兔子的人,如果兔子迟迟没主,争抢它的人就多了,祸乱将生。

于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变革在周公旦脑海中萌芽、逐成框架,然后靠着他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使得这项制度在周代得以推广、执行。

这就是影响中国文明三千年的制度——宗法制。

为了更好的理解宗法制,我们首先来命个题:

封建国家是怎样练成的?

假设你是天子,对!就是那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无上权利的周天子。

除此之外,你还有很大一块地——周公东征的成果。

《左传》: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这块地在春秋时期被称为“中国”——天下之中的意思。

中国之外,还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未开化的异族,他们民风彪悍,对中土环视眈眈,随时都准备啃上一口。

作为天子,你如何维护领土完整?

你可能会想到使用武力——对那些明犯疆界者,就一个字:打。打多了,怕了,蛮夷就老实了。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天子也是一介凡人,要吃喝拉撒,有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莺莺燕燕,也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愁眉苦脸,拉屎也要调整坐姿压水花……

不可能让频繁的战事占据你全部生活。

相传黄帝就是常年征战而累趴下的。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要记住你是受天命而立的天子,是天下共主,是民之父母,生下来就是政权的集合体,不是起早贪黑当劳模,更不是舐刀添血的去打仗——有爱好的除外。

摆在你面前最好的方案,就是将一部分土地划拨给信得过的人,让他们来帮忙你戊守疆域。

为降低管理成本,你提议的这些人大多具备血缘关系,比如亲族和姻亲之类,有了这层纽带,他们才会和你齐心。

得到土地的这些人称为“诸侯”。

为加强统治,你又将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不同等级得到的土地面积和性质也不一样。

等级高的诸侯得到的土地不仅面积大,土地肥沃,地段也很好,比如鲁国,候爵;等级底的不仅土地少,还僻处荒蛮,比如楚国,子爵。

天子土地最多。

准确说开始最多,后期不断的封赏给诸侯,自留地差点连自己都养不活了,基本靠大诸侯接济度日。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诸侯在划拨的土地上夯土筑墙,根据自身经济能力和地理条件营建若干大小城邑,组建国家,既所谓的诸侯国。

诸侯在封国内可以拥兵,可以制定税收,可以任命官员,可以编制法律,享有相对的高度自治,欺男霸女也没人敢说半个不字,可劲造,只要做好两件事情就可以了——维护天子的统治地位,抵御外来的侵略势力。

《公羊传》:尊勤君王,攘斥外夷。

一个诸侯国的辐射能力有限,天子也不可能放任一侯独大,为了王室安全,你只能不断的分封诸侯来填补辐射空区,使每一寸土地都处在诸侯国的戊守之下,并且相互掣肘。

据统计,周武王在位期间,一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个,同姓之国三十八个,异姓之国十八个。

这种行政区域的划分方式便是所谓的“封建”——封土建国——由家族系统扩充而成的政治系统。

周成王执政后又接着分封诸侯,封到最后发现血缘关系不够用了,就开始招安一些比较听话懂事的蛮夷,楚国就是在这一时期赶上了末班车。

上百个诸侯环绕在天子四周,像包粽子一样把周国紧紧的裹住,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外敌想要直捣黄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非有周奸带路。

后来果真出了内奸,才有了烽火戏诸侯的轶事。

诸侯既然是天子封的,他们就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当天子或者诸侯受到外敌侵扰时,其他诸侯必须听从你的调遣,一同御敌,拱卫王室,不能作壁上观,不能幸灾乐祸,更不能乘人之危背后捅刀子。

为防止诸侯做强做大,诸侯的军队数量有着严格的限制,天子六军,诸侯三军、两军或者一军。同时,诸侯定期要向天子纳贡、朝贺、述职。

《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诸侯之间有矛盾,由天子出面摆平。或者约定用武力解决,但战争规模不宜过大,点到为止,彼此沾亲带故的伤了和气不好,这也是孔子推崇的诸侯间的战争模式。

天子对诸侯有赏罚予夺之权,对封国中大小事务天子也有权过问,甚至进行行政干预,设置“国监”。

《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

换句话说,天子对封建制度拥有最终解释权。

通过设立一系列条条框框的规定,你觉得已经做到了“把诸侯的权力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这样一种机制,但你永远也想不到,这种看似牢固的机制却有两个致命的天敌——时间和距离。

时间淡化感情。

距离隔阂血缘。

这对以家族系统为基础的封建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诸侯一旦取得了土地,几代之后血缘淡泊,也会互相疏远,甚至为了争夺土地、人口、美女而进行战争,天子则无力阻止他们——诸侯混战,越演越烈。

《秦废封建》: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óu),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这也是为什么秦统一六国后,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的原因。

《秦废封建》: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分封制是一个政治灾难,为什么天子一开始不采取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采取郡县制不是不行,是不能。

造反历来都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事业,不是图表现尽义务、实现崇高理想,而是拿明天赌幸福,锦衣玉食、享尽荣华富贵,不然那帮人跟你图什么?

忠君?

他们什么时候跟你说了要忠于你?

不要相信“功盖天下者不赏”这些忽悠人的毒鸡汤,口头表扬这些形式主义要不得,别人把命都交给你了,你得给别人实实在在的实惠。

土地,就是最好的赏赐,还得世袭。

你非要搞个郡县制,大家轮流当县太爷,拿点死工资,怨气大不大?

还有没有人为你任劳任怨?

要想位子坐的舒服,就得舍得。只有满足对方的欲望,人家才会死心塌地跟你一路黑。

这就是人性。

《周易·系辞下》:何以聚人,曰财。

解决了赏赐,你还面临当时最大的一个问题:原始的基础建设——交通。

先秦时期交通不便,出门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就算从一个城邑去另一个城邑,都会遇到野人、猛兽、流寇、找不到北、恶劣天气等情况,很多城里人(国人)大腿不迈二腿不出,一辈子生老病死都在城里。

就算修建了秦驰道,出门旅游一次也很费劲,秦始皇同志带团了两次就累死在路上,更不用说一般人了。

不像现在买张高铁票,早上在武汉吃热干面,下午就在长沙吃豆夫。

交通运力极不便利,信息沟通极不及时,如果强行采取郡县制,你将面临以下问题:

中央集权下,天子威仪如何约束远东的齐、燕之地?

路途遥远,如何对郡守县令进行考核?三年一次还是五年一次?

他们是否尽忠职守?是否拥兵自重?是否会勾结外敌颠覆社稷?

天子手握兵权,一旦遇到战事,边关如何应付?

大军压境,没有天子首肯如何调兵?

军队如何长途奔袭?

非战斗减员几成?兵器、战车损耗如何?

粮草如何接济?

士兵士气如何?

你平时是否按时发放军饷?

那个时候《孙子兵法》还未问世,你是否认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套说辞?

战局瞬息万变,等你千辛万苦等到天子批示,是否已错过扭转战局最佳时机?

所以说,基础设施建设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的重要措施。

没有强大的基建作为载体,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或是如今的行省制,分封制绝对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更利于稳固周王室统治的制度了。

至少,封建制能很好的调动诸侯的积极性,因为诸侯们有了世袭的土地,子孙们可以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后代,休养生息,绝不允许外敌侵犯。

诸侯彼此团结,他们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乐于为国家镇守疆域,乐于帮助弱小的诸侯抵御外敌,乐于拿出珍贵的宝物敬献天子、听候天子调遣,有了矛盾理性解决,有了分歧请天子决断。

那是孔子抚今追昔、最为向往的时代!

对于天子来说,把无主之地分给这些诸侯,仗怎么打他不管,诸侯自己说了算,扩张的领土属于你的,更属于我的。

用土地去刺激诸侯对财富的渴望,最终达成周朝扩张的目的。

分封制不是周朝特有产物,夏商时期就有,但却在周朝达到巅峰,使之国祚能够延续八百年。

有什么区别?

确实有。

周朝建立了与封建制相匹配的制度——宗法制。

毫不夸张的说,周朝封建制度的继续是靠宗法制度维系的。

未完侍续.....

本文选自文章《 大楚蛮夷》,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躺在屋顶数星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

节度使

简介:耕读史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