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蛮夷:7、封建是怎样炼成的(下)

节度使 2024-05-15 11:02:00

大楚蛮夷:7、封建是怎样炼成的(下)

我的扶贫对象是HN人,生了三个女儿,明明家徒四壁却还要生儿子,看他的样子不生儿子不罢休。

我问他:你这不是给国家添乱,给自己添事么?生活这么贫困,再生一个不是雪上加霜么?以后不仅要管养,还要管上学,管结婚生子,管车子房子……

他没等我说完,直接回我:不生儿子,谁来给俺传宗接代?我儿子将来也要生儿子,也要传宗接代。

目光长远,有理想。

可见,宗法制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绝不是一句空话。

就算你没见过天子,没读过书,不知当今何朝何代,自古以来的封建教义也在时时刻刻的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你感受什么叫做“封建文化”。

一个卖豆腐的小作坊,一个世代耕地的农民家庭,一个书香门第的官宦之家,不管哪个阶层都受到这个制度的影响:由长子继承自己的财富。

没儿子继续生,生不动为止,老婆不行换老婆,老公不行就……过继。

这就是封建糟粕,我们要坚决摒弃。

再次申明我的立场:生儿生女一个样,女儿更孝爹和娘。

还记得之前的“三监之乱”么?

管叔、蔡叔、霍叔三人被抓住之后,命运却不一样,蔡叔被流放,霍叔被废为庶人,都没死,而管叔却被咔嚓一下,脑袋搬了家。

管叔:一样是文王的儿子,一样是造反,为啥他们能活下去,我就要死?

史书里没写,也不可能写,但是原因也不复杂。

我们来看下文王几个儿子的排序:伯邑考排第一,早亡;周武王排第二,管叔排第三,周公旦排第四,蔡叔排第五,霍叔排第八。

周武王咽气后,按照宗法制,武王的嫡长子周成王继天子位。按照兄终弟及制,管叔继天子位。

也就是说,周成王和管叔都有可能是下一任天子接班人。

前面说了,政权交接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有个明确的说法。宗法制初行之时,管叔活在世上一天,便是野心家充满希望的一天。

说不定哪天管叔跳出来说:我才是武王哥哥指定的合法继承人!

那就很危险了。

稳,才是王道。

为了维护宗法制权威,并且能够顺利实施,管叔必须死。

管叔死后,弟弟里面有资格继位的就是周公旦了,但他明确表示坚决拥护宗法制,这个事儿就门清了。

杀一儆百,其他诸侯也必须无条件维护宗法制,否则就是犯上。

管叔的死,很有价值。

价值在于,任何一个封国不遵守宗法制,天子就可以召集各路诸侯发兵征讨,兴师问罪,轻则贬为庶人,重则咔嚓一下,帮你立嫡长子为君。

也有天子犯傻的时候,比如周宣王逼着鲁武公立次子为太子,这样一来天下就乱了,诸侯国弑君夺位现象屡有发生,并且“诸侯不朝”。

嫡长子不仅是第一继承人,更是天子手中的一张王牌。

天子为了维护统治,诸侯就要将嫡长子送到王室或者指定的诸侯国,学习礼乐,灌输忠君爱国的封建思想等等。

说白了就是做人质,让诸侯老实点:你国家的未来在我手上。

这是一狠招。

诸侯不听话,想造反,那就送嫡长子回家顶替你。

父子一起造反?

基本可以排除,帝王之家毫无亲情可言,有的只是利益的博弈。

儿子有很多,嫡长子只有一个,如果你立其他儿子为太子,嫡长子有没有想法?

有没有感到很委屈?

是否茶饭不思,心中愤愤不平?

绝对有。

为什么我忍辱负重在外为质,到头来连汤都喝不上?

这个时候天子便会很“同情”嫡长子的遭遇,在嫡长子的哭诉下送其回国以正其位。同去的还有天子军队。

怕不怕?

怕就对了。

不怕就攻你的城,分你的地,夺你的爵,下你的课。

这样一来,嫡长子还不对天子感恩戴德,死命效忠。

牢牢控制各国储君,让诸侯百般忌惮,互相掣肘,这就是宗法制能够继续封建制的原因所在。

有没有违反宗法制而不被处罚的?

有。

周昭王十四年,鲁幽公之弟杀死兄长夺取侯位,周昭王听之任之,致使朝纲偏斜,“王道微缺”,“礼崩乐坏”。

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是遵从宗法制,毕竟一个世纪过去了,宗法制早已深入人心。

制定了宗法和封建制度,用什么来保障它们的顺利执行呢?

你可能首先想到用法律,制定刑律量刑,不听话的一律大刑伺候。

这样做是不行的,制定刑律在当时看来是暴政,夏商就是如此。

周公旦就决定以夏商为鉴,来推行一种全新的治国思想。

这个治国思想就是“敬天保民”:夏商重鬼神,周公就说天命,天子应该“以德配天”,失德便会失去天下。

夏商用酷刑来管理人民,周公就决定放弃刑罚,用一种新的制度来治理天下。

即所谓的雷霆手段,需要用德仁心肠来驾驭,这个制度就是礼仪制度。

礼仪细如牛毛,大礼三百,小礼三千,洗个脸都有讲究。

《礼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面流浪,到了秦国,娶了秦国的公主。有一次,公主用匜(yí,形状像压扁的水壶)奉水给重耳洗手洗脸,行沃盥(guàn)之礼。

估计是流浪的日子过久了,重耳生活很随性,就挥挥手让公主拿开,表示自己随便洗下就行了,没必要搞这么麻烦。

公主瞬时炸毛,指责他不守礼仪:老娘哪一点配不上你,是不是瞧不起老娘?重耳惊慌失措,顿时没了脾气,脱去上衣自囚,对老婆赔礼道歉。

《左传·僖公二十三》: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在日常生活中,礼仪也是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举几个例子:

人总是要死的,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如果死者是你的亲人,你就要穿丧服哭丧,叫做披麻戴孝。

先别着急,穿什么样式的丧服是有讲究的,瞎穿的话别人就是认为你是来捣乱的。

丧服一种有五种款式,叫做“五服”。

如果你是死者的父母、儿子、未嫁的女儿、孙子、老婆等最亲近的人,就要穿“斩衰(cuī)”,丧服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斩衰为麻布做成,用刀割布,不锁边,使断纱外露,以示无饰,一般要服丧三年,也叫守丧三年,第三年只要守一个月就行了。

比如晏桓子死了,他的儿子晏子就穿着不锁边的粗麻布衣,腰上还系一根麻绳,表示悲伤得吃不下饭,瘦得原来的裤腰带都不能用了。手里还得拿一根哭丧棒,表示悲伤得站不起来,只能杵着棍子站立,注意了,这个棒也是有讲究的,只有嫡亲才能用,叫做“仗期”。

第二重要的叫做“齐衰”,毛边修剪整齐,如果你是死者的老公、重孙、曾孙,就要穿它,守丧三个月至一年不等。

如果你是死者的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姊妹,就要穿“大功”,熟麻布做成,守丧三个月至九个月不等。

其他的还有“小功”和“缌麻”两种款式的丧服,用于稍远的亲戚,均为熟麻布做成,分别守丧五个月和三个月。

这就是周公旦制定的礼仪中的丧礼,也叫五服之礼,根据死去的人和你的亲疏关系,来决定穿什么衣服,穿多长时间。

老一辈人常说出了五服就不是亲,正是从这里来的,所以五服的制度实际上也是定亲疏远近的一种制度。

隔壁老王死了,你就不能穿五服,最多去拜祭一下,上柱香磕个头。

古代丈母娘死了,女婿要穿什么衣服?

缌麻,五服里面最轻的一种,远远比不上其他亲戚,不像今天的丈母娘,那地位,杠杠滴。

再者,比如如何称呼“死”,不同等级的人叫法也不一样。

天子死称为“驾崩”;诸侯死称为“薨”;卿大夫死称为“卒”;士死称为“不禄”;平民、奴隶死称为“去世”,或是“死”。

如果你搞不清楚情况乱说一气,那是要受罚的,家属不追究你责任,官府也要打你板子。

所以,“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

墨子就很反对等差森严这一套,他认为亲亲为大,礼节繁缛,久丧为害,都是贵族的消遣,平民百姓哪有时间精力整这些玩意?

确实如墨子说的吗?

现在我们参加葬礼,是不是胳膊上都要挽一块孝字黑纱?

三千年来,中国丧葬文化是没有戴黑纱传统的,丧服也是白色。而民国政府成立后,为了和欧美文化接轨,重新制定《礼制》,规定男子要在左胳膊上缠上黑纱,女子则在胸前缀以黑纱结,且要穿着黑色礼服出席丧礼。

一面摒弃祖宗上千年的习俗,一面又全盘吸收外来礼教,搞得现在丧葬文化不伦不类,以至于各凭良知,自行执行。

这是信仰的缺失,文化的不自信。

不可否认,礼仪有不少的弊端,但现在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成为我们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正如丧葬文化所体现的“孝”,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激发出来,才能让人感受慎终追远、事死如生、以礼教孝的温暖和情怀。

但凡事不可铺张浪费,过犹而不及。

除了丧葬,礼仪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冠礼。

如果你平安活到20岁,就算成人了,由父母替你请宾加冠。

仪式非常繁琐,还得在宗庙举行:首先把头发束起来,用黑色的布条系紧。

如果你是舞刀弄枪的,就加白鹿皮制成的帽(皮弁biàn);如果你是舞文弄墨的,就加红黑色的布制成的帽(爵弁)。

加冠以后,还要由宾客根据你前20年的表现,商量着给你取一个“字”,一套流程便算走完。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

记住,这个“字”就很重要了。

打个比方:张飞,姓张名飞字翼德,姓生来就有,随爹,名在出生不久也有,张三张嘎张二麻子,随便起,但“翼德”却是在他冠礼之后才有。

但在称呼上面,只有他长辈可以直呼其名张飞,他本人也可以,表示谦虚,比如眼睛一瞪,大吼一声:“你张飞爷爷在此”,或者“燕人张飞来也”。

但别人就不能直呼其名了,“称人用字,表示尊敬”,一定要叫他“翼德”,你叫他“张飞”等于是侮辱人,占人家便宜,叫“张飞爷爷”也不行,得叫“翼德爷爷”,否则他拿起丈八长矛戳你几个窟窿,你也活该。

《礼记·檀弓》:幼名,冠字。疏:“始生三月而加名,故去幼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顶加字。”

就连刘备关羽也不例外,见面“三弟”,背后都是“张翼德”。

《三国演义》:关公曰:“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所以,没有“字”,你是不可能混社会搞交际的,更别说仗剑天涯,行走江湖了,丢不起那个人。

假如你是女孩孩子,那么到了15岁要举办及笄(jī)礼:梳好头发,插一根簪子,表示成年了,可以嫁人了。

但是现在你还没有“字”,只有你定了亲,找到了婆家才会被长辈赐予一个“字”。

比如你相中一户人家姑娘,你也不清楚这个姑娘可有婚配,便委托媒人提亲。

媒人不可能上前就问:“你家姑娘嫁人了没?”有辱斯文,正确的说法是:“你家姑娘笄字几何?”

如果别人回答“待字闺中”,就是说人家姑娘已经成人了,但还没找到婆家,没“字”,这样你就可以大胆提亲了。

《论语》:不学礼,无以立。

礼乐礼乐,除了礼仪,还有礼乐。

“礼之所及,乐必从之”,乐是为礼服务的。

还是说葬礼。一群人来奔丧,各个等级的都有,总得找点东西让大家共情,总不能凑一起谈天说地吧,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哀乐调节下每个人的情绪,让大家极度悲伤。

“礼者为异,乐者为同”,用礼来区分贵贱亲疏,用乐来保证大家在一起共情相处,就这么简单。

这就是中国的礼乐制度。

周公但制定的第四个制度,也就是最后一个制度,叫做井田制。

井田制是周朝的经济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块田分成相同的9块,周围的8块是私田,种的都是自己的,中间1块就是公田,种出来养贵族老爷们。

在周公旦执掌政权的七年之后,成王举行了成人礼,按照当初的承诺,周公就把政权还给了成王。

《史记·鲁周公世家》: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

可万万没想到,还政后的周公旦招人陷害,被周成王猜忌,差点性命不保。走投无路之下,他决定堵上自家性命,逃亡到一个他并不熟悉的地方——楚。

未完侍续......

本文选自文章《 大楚蛮夷》,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躺在屋顶数星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1

节度使

简介:耕读史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