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蛮夷:8、楚国建国

节度使 2024-05-15 11:05:08

大楚蛮夷:8、楚国建国

熊绎,鬻熊曾孙,现任楚人首领。从周国回来后,熊绎就一直带领族人在楚地过着穴居野外、险象环生的丛林生活。

工作对他而言,就是一桩麻烦接着另一桩麻烦,族人吃穿住行他要操心、婚丧嫁娶他要祈福、同外族抢地盘他要亲临现场,没一样省心的,除此之外还得防止被其他部落吞并——虽然他也没少干这事。

在有过周国西漂的经历,使熊绎更富有见识和魄力,再大的麻烦对他来说已经能笑谈间从容面对。

也有例外,比如现在他就笑不起来了,因为有一个身份高贵的人不请自来——周公旦。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身份地位悬殊、却能够钻进瘴疠之地的达官贵人,排除礼贤下士、寻亲访友之类的,剩下的唯一可能,就是找麻烦。

果然,周公旦亲切的拉着熊绎手,说:兄弟,你哥我被人诬陷,走投无路,来此地暂避几日。

和料想的一样,避难来了,谁没个麻烦事呢,来都来了,就留下来吧。

让熊绎没想到的是,这是个天大的麻烦。

因为,周公旦郑重其事的告诉他:来缉拿我的军队不日便到,准备下,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史记·鲁周公世家》: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熊绎一筹莫展,因为这不是照搬过去的经验所能解决的麻烦。

周公旦何许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眼光长远,还很讲诚信,简直就是人臣楷模。

《尚书大传》: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就是这样一个厥功至伟的二号首长,平时只有高山仰止的份,见上一面都很难,这下倒好,第八年犯事了,犯的还是谋逆大罪,还净往没多大交情的楚地跑,还招惹来一大波军队,这要命的事,你说急不急人?

熊绎面临几个选择:

选择一:绑了交给天子,说不定天子一高兴,给楚封个国或者爵位什么的,这可就光宗耀祖了。

但名声也就臭了——古人把名节看的比命还重要,其他诸侯多少都是战功换来的,你是出卖道义白嫖来的,子孙后代都跟着丢脸。

选择二:如果给周公旦提供庇护,熊绎将要面对能征善战,装备精良的周师,自己欺负下周边部落还可以,但面对正规军,自己几斤几两他还是很清楚的。

选择三:赶他走,自生自灭,自己也落个清闲。

熊绎陷入了焦虑。

趋利避祸是人之本性,熊绎也不例外,他决定将周公旦绑了交给周王室,毕竟当得官越大,犯的罪绝不会小,惩治罪人也是正义。

说干就干,当熊绎招呼了一票人拿着麻绳冲到周公旦面前的时候,怂了。

好比13岁就敢在闹市杀人的秦舞阳一样,平时耀武扬威,横行乡里,天下就没有老子不敢剁的,结果被秦始皇瞪一眼,立刻就“色变振恐”。

此时的周公旦正襟端坐,静如湖面的眼神直直盯着自己,花白的眉宇间透露出一种让人不可侵犯的威仪——一个照面,熊绎就明白了,自己已经输了。

在对事物认知存在绝对差异时,人与人之间往往一个轻描淡写的对视,强者令弱者所表现出来的本能,就是认怂。

你胸无点墨,遇见知识渊博的学者,就可以感受到他那折射智慧的目光,认怂;

你满腹经纶,遇见此路是我开的路霸,就可以感受到他那目露凶光的眼神,认怂;

你落草为寇,遇见剿匪的官兵,就可以感受到他那嫉恶如仇的眼神,认怂;

你新兵蛋子,遇见身经百战的勇士,就可以感受到他那凌厉光寒的眼神,认怂;

认怂,就是弱者对强者心理上的服从。

熊绎打个架也就混混级别的部落战,成百上千人互砍,下手够狠就行。

而周公旦就不同了,他打的是国战。

国与国之间,往往就是“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在周公旦王霸之气的笼罩下,熊绎认怂了,他决定舍命相助奔楚而来的王者——冒着楚人从此在历史中消失的风险,也要战至一兵一卒——他相信周公旦无罪。

为了名节,为了道义,也为了不被辜负的信任。

战争持续了很久,大半年之久。

在周师的攻击下,熊绎率领族人顽强抵抗,屡战屡败,屡败屡退,且战且退,从商县一直被打到丹淅,取得了一系列败绩。

眼瞅着就要灭族了。

关键时刻,一些正直的大臣提醒周成王:大王,你被佞臣忽悠了。

曾经你爹周武王身患重疾,是周公旦日夜奉祀祖先,祈求上天让他代而受之,后来周武王痊愈,周公旦也没有将此事告知他人,而是将祈祷册文藏于秘府,并告诫看守者不许泄露。

《史记·鲁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周公於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欲代武王发。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您小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周公旦比谁都着急,还把自己的指甲拔了丢入河中,祈祷让自己代为受病,您康复以后他也当做没事发生,一样将祈祷册文秘不示人,品德如此高尚之人,脑后怎会长反骨呢?

《史记·鲁周公世家》: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于神,……亦藏其策于府。

周成王将信将疑打开秘府,果然发现周公旦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一塌糊涂:这哪点像逆臣啊,这是大大的忠臣啊,爱卿们学习的典型啊,忙派大臣迎接周公旦回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家打没了,军队打残了,族人也七零八落,周公旦却毫发无伤,挥一挥衣袖,头也不回的走了,熊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知道周公旦一定会有所补偿的,也许是金银玉器,也许是绫罗绸缎,也许只是一册嘉奖,谁知道呢?

封国受爵他没指望过,毕竟不是一条血脉上的,更不是夏商遗孤,谈及颛顼这样的先祖难免显得见外,自己也没立过大功之类,进编很难。

周公旦不这样想。

南蛮之地部落林立,各自为政,谁也不能保证以后会不会出现威胁中原的势力,必须扶持一个亲周政权来安定南方,巩固统治。

楚人,便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公元前1023年。

熊绎迎来了一名周国官员,这名官员的身份是卿大夫,按照他的说法,自己来的目的是监国,并带来了封土赐爵的相关册书。

监国——也就是说,楚国建国了。

《史记·楚世家》: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封熊绎为子爵,国号为楚,建都丹阳。

楚国,正式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虽然楚国封地并不是很大,按照“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来说,楚国只有区区五十里封地,“土不过同”,但好歹也是一个国家了。

按照当时的井田制来说,100亩(相当于现在的31亩)为一田,也叫一夫,是当时一个劳动力耕种的标准面积。九田为一井,十井为一成,十成为一同。换算下来一同相当于现在27900亩,也就是18.6平方千米。相当于2600个标准足球场。

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熊绎也有了爵位,虽然是倒数第二的子爵,但同其他诸侯比起来,地位和权力是相等的,仅仅是在礼节上的待遇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熊绎很乐观,表示已经很满足了,况且不封国和封国是有很大区别的。

不封国,永远就只是夷、蛮、戎等乌合之众,实力强的自己当老大,今天意气风发,我命由我不由天,说不定后天就被灭了;实力差的就毫无存在感,比摁死一只蚂蚁还简单。

封国了,那就是周朝正式带编的诸侯了,我大哥是天子,四海之类皆兄弟,你敢动我试试?

只能我打你的主意,你还不能反抗,小心我大哥来凑你。

你原来欺负过我,我看你各种不爽,喊上兄弟一起揍你。

不想挨揍,就给你们指一条阳关大道——投奔我,一起喝汤,一起吃肉,一起打外族。

就这样,抱上大腿的楚国在熊绎的带领下,周边部落尽皆归附,“聚众南蛮”,实力逐渐强大起来。

天子给你封国了,给你爵位了,那么你在享受待遇的同时,也要与其他诸侯一样履行自己的朝贡的职责。

不久,周成王要在岐阳举行会盟,熊绎也是受邀诸侯之一。

未完侍续......

本文选自文章《 大楚蛮夷》,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躺在屋顶数星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

节度使

简介:耕读史书,以史为鉴,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