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本想传承万代,却为何二世而亡?

古今之事一壶酒 2024-02-05 10:42:14

他十三岁继位,二十岁亲政,八年准备,十年统一,可以说是千古一帝,但争议和质疑却从未远离。有人说,他是个暴君,三十万筑长城,五十万守边疆,七十万建阿房。他的穷奢极欲,他的横征暴敛,被后世所唾弃!但他就是他,谁都不能替代的秦始皇。

秦为水德,水主阴,阴刑杀!最提倡法家的秦国认为只有通过严刑峻法,才能使百姓恐惧,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秦的刑罚名目繁多,且刑罚过重,执行过严。

秦的肉刑就有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割去犯人的鼻子。刖刑,斩去犯人的脚趾。宫刑,这个你懂的。笞刑,用鞭子抽打犯人。

死刑更有斩首、腰斩、车裂,将犯人五马分尸。坑杀,将犯人活埋。镬烹,在油锅中煮杀。最残忍的是具五刑,先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割鼻子,再砍掉左右脚,接着用鞭杖活活打死犯人,割下头颅示众,身体剁成肉酱。这些刑法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

跟秦国刑法比起来,人彘也不过如此。民间因此怨声载道,正是因为秦皇朝的这些暴政,才使得后来陈胜等农民军领袖揭竿而起。

秦朝不仅仅刑法重,还有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十五岁就得服役,六十才能停止服役,徭役是商鞅时期的三十倍,而赋税是商鞅时期的二十倍。如果说秦国百姓猪狗都如,可能也不为过。秦国大道上行走的人,一半以上都是修长城、戍边或修建阿房宫的服役之人。几十万劳苦百姓同时工作,又有多少人饿死、冻死、累死。

而且,秦国的功臣们成为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加大土地兼并,造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或成为雇农,或隐居山林,偷窃抢劫。

让秦始皇饱受争议的还有焚书坑儒。焚书和坑儒其实是两件事。焚书烧的是儒家的书,坑儒其实坑杀的是江湖骗子。

那一天,秦始皇大寿,大宴群臣。一个臣子对秦始皇说,从前秦王国的疆域不过千里,幸好您平定海内,统一中华。日月所照之地,没有不臣服您的,您施行的郡县制,使得百姓们安居乐业,从前所有帝王加在一块都没有您的贡献大。秦始皇听后哈哈大笑。

但不懂看人脸色的博士淳于越说道,商、周统治之所以达到千年,是因为施行了分封制。而现在一旦出现了想要夺权篡位的祸患,谁来救您的江山呢?您能指望这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贼么。秦始皇大怒,哪壶不开你提哪壶,当场就拂袖而去。

丞相李斯对秦始皇说,各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制度,要根据时势有所调整。这些老顽固不师今而学古,为了自己的名声,来批评当今的制度,就会导致老百姓的思想混乱。这样的局面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儒生们很容易结党营私。

秦始皇也认为唯有思想上的统一,才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于是秦始皇决定焚书,主要主要烧的是儒家经典的书,焚书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是儒家与法家的再较量。

在焚书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秦始皇十分怕死,要寻求长生不死药。方士侯生、卢生等人声称能为秦始皇找到长生不老之药。但是他们骗完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而且宣传秦始皇过于残暴,不配得到长生不老之药。

秦始皇知道后暴跳如雷,命令抓捕咸阳城所有的方士,一共有四百六十余人。秦始皇的大公子扶苏劝谏道,天下刚平定不久,如此大规模杀人,恐怕会发生动乱。

秦始皇觉得扶苏无事生非,迁怒于扶苏,将这些方士活埋的同时,将扶苏贬去蒙恬大军中作监军,这就导致了沙丘之变的悲剧。

总结一下:秦始皇为何要施行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等暴政?第一,法家思想容易导致了专制主义,而专制主义就容易形成暴政,秦始皇的法家思想没有随着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与时俱进的适应新的社会,这就是暴政的根源。

而且秦始皇认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秦为水德,水主阴,阴刑杀,正好与法家提倡的严刑峻法不谋而合。

第二,秦始皇由于刚刚统一全国,国内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都没有融合一体,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使得六国民众遵从法治,畏惧统治,采用严刑峻法,并不为过。

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就一直施行法治,主张严刑峻法,将百姓更是视为战争和生产的工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秦法放在整个中国使用,其他各国遗民很难在短时间接受如此残酷刑法。

第三,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行分封而行郡县,引起了很多功臣集团和儒生们的不满,秦始皇为了坚定郡县制度,不惜焚书,统一思想。

另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好大喜功,不仅数次出巡,还要大兴土木,修建长城、阿房宫、骊山陵墓等浩大工程,让百姓苦不堪言,赋役十分沉重。秦始皇晚年追求长生不老,被方士所骗,耗费金钱无数,还被方士所骂,这才使得秦始皇大怒,最终决定坑儒。

0 阅读:9

古今之事一壶酒

简介:倒上一壶酒,唠唠您最爱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