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古运河上的桥(2)千年古城获新生:琼花巷头建设解放桥

扬州人文历史档案 2023-05-16 15:30:18

写在前面的话:

解放桥,修建于1951年5月18日。是进出扬州的门户,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首座跨越古运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在此之前,贯穿扬州城区的古运河上,只有通扬桥和大荣桥这两座活动桥梁,其它还有多达19处的渡口。随着解放桥的建成,渡口渐渐地淡出了扬州人的记忆。

解放桥因为兴建于解放初期,所以命名。该桥的建设是由当时的苏北行政公署投资,上海华东建设公司负责设计和建造。

一、市民瞩目:古运河上建大桥

让我们把历史的日历翻回至1949年。这一年的4月21日,苏北行政公署(副省级行政机构)在泰州市成立。下辖泰州、扬州、盐城、淮阴、南通5个行政区,41个县市。1950年1月13日,苏北行政公署由泰州移驻扬州。从此,千年的“月亮城”便开始成为苏中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那个难忘的火红年代里,苏北人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展开了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大建设活动。据史料记载,从1949年到1952年间,扬州先后发生了几件在市民百姓中很有影响力的大事情。

第一件大事:扬州城迎来解放。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结束,驻扎在扬州城里的国民党头面人物纷纷向苏南逃逸,市民百姓则欢欣鼓舞。1949年1月24日,解放军兵临城下。国民党军队慌作一团,慌张逃窜。1月25日,凌晨1时许。解放军苏北军区6团,从老南门、福运门进城。市民们手拿红旗欢迎解放军,商店都开了门,家家门口挂着红旗,热闹哄哄像过年一样。从此,深受国民党政权压迫的扬州百姓,迎来了解放的日子。

第二件大事:在古运河上建造大桥。1951年3月,苏北行署为了便利与苏北交通和城乡物资交流,决定在横贯市区的古运河上建造一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

第三件大事: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1952年初,苏北行署隆重召开“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会议表彰了一大批“互助合作典型”群体;推广了“促进水稻丰产”等众多先进个人。吹响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苏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强劲“集结号”。

唐代以后扬州古运河上的桥梁消失了近千年

其中,在古运河上建设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的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扬州城里百姓们的热议。这是因为,多少年来城内外的百姓们出行只能依靠摆渡,深受交通不便之苦。如今要建大桥,众人无不欢欣鼓舞。

战争年代曾经单枪赴会、威震敌胆的扬州市第一任传奇女市长杨祖彤,特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工业部,请该部所属的华东建筑工程公司设计、建造此桥。施工要求为次年竣工,施工期间保持水上交通来往正常。

最初的设想,是在东关城门口和凹子街之间建桥(当时东关城门和城墙正在拆除中),凹子街是东关城外通往东乡的重要通道)。此外,东关城门口的运河上还有客船经沙河通霍桥。

华东建筑工程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实地和地质勘探,考虑到在东关城门口建桥,拆迁工作量太大,于是便将桥址往南移动,放在了距离东关城门100米外的琼花巷头。因为琼花观也是进出扬州城的重要通道之一,与之对应的古运河东房屋拆迁工作量不大。这座桥最初定名为东关大桥。

上世纪50年代修建解放桥

当年6月9日,开工典礼及大桥命名仪式隆重举行。因为这座桥是在扬州城解放后兴建的第一座现代化钢筋混凝土大桥,因此正式命名为解放桥。为宣传报道这件涉及千家万户的大好事,扬州历史上首位女市长杨祖彤亲自批示:“登报,须在9号报上登出”。

于是,当天的《苏北日报》在头版重点报道了这件大事。文章标题为:《扬州东关外建桥工程举行施工命名典礼》,副标题则是:“新桥建成后定名为‘解放桥’”。

建国初期,币值不稳定,便采用粮米代钱,解放桥的工程预算费用为大米100万斤。经苏北行署主任、后任江苏省省长的惠浴宇批准,苏北行署补贴大米40万斤。其中木护桩、护坡条石、城砖等由扬州提供,未记入工程费用。按照施工设计,解放桥的总长度51米、宽8米,为三跨简支梁,中跨16米,两边跨5.5米;桥面安排四组路灯,铸铁栏柱,水泥栏杆。

解放桥施工现场

1952年1月,解放桥建成。桥长55.9米,桥面车行道宽18.5米,载重为汽20吨。该桥突出了运河景观桥的设计定位:桥下通透,可供行船;桥面宽阔,可供车辆通行、行人漫步。

当时的解放桥立即成为扬州城古运河风光带上的一座景观性、标志性建筑。

二、披红挂彩:解放桥建成通车

然而,解放桥造好不久就发现了问题:原来建造此桥时,由于资金紧张,施工时从节省费用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建造桥台,只是采用块石护坡。如此一来,该段河道便由原来的宽度47米,缩减至仅有23米,河水的流动自然也就变得湍急,流速达到每秒1,7米。

当时,经过这一段河面的上行船只,因为受到强大的水流阻力,难以逆行;而顺流而下的船只,因为河水的流速加快,船工把舵时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撞上桥柱。此外,河面上往来的船只还时不时发生碰撞,水道交通事故增多。

1952年5月29日,扬州市政府决定,重建解放桥桥台,拓宽河道,彻底清除安全隐患。由于当时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已接手其他工程,无暇顾及。于是,建筑解放桥的桥台工程,便由苏北行政公署交通处工程室承建。当年9月17日工程竣工,新建桥台的解放桥河面,实际船只通行宽度增至39米,河水流速度降到了每秒1.3米以下,确保了行船安全。

解放桥初现轮廓

重新开通的解放桥,桥面铺钢筋混凝土,桥路接合处为泥结碎石路面。东接扬(州)清(江浦)、扬(州)泰(州)线;西接正在实施的环城马路泰州路段,成为城区通往泰州、高邮、江都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

1952年年底,举行了隆重的解放桥落成通车典礼。从当年的文件中,可以看出老一辈革命家限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兹录如下:《解放桥落成通车典礼意见》 解放桥是本市伟大工程之一,在发展交通、开展城乡物资交流上将起着巨大作用,举行落成通车典礼的意义,为教育鼓舞全市人民,宣传祖国建设的成绩。 一、筹备机构:设筹备委员会,负贡全部筹备事宜,委员会由市政府聘请,8-12人。工商联、军烈办医本等机关团体。并设立:秘书处——负责执行筹备会决议、布布置会场、标语。

警卫股——负责会场次序及警戒。

文娱股——负责联络与联络与组织文娱,以便在会后表演。   二、会场布置:在节约的原则下进行,尽量少花销,要求朴素庄严。   1借大小红旗82面,分别悬挂在桥二边。   2借红布3束,悬挂在桥栏。   3.借领袖像,安置在桥西正面。   三、开会代表:预估80000人(包括工人、农民、地区群众等),事先进行组织动员编队。   四、开会日期:本月23或25日,下午2时举行。   五、开会步骤:1,报告建桥经过;2,市首长致词:3,上级首长指示;4,华东建筑公司代表致词;5,工人代表讲话:6,来宾讲话;7,献花;8,剪彩;9,通车。   六、会场纪律:组织纠察队,维持秩序。   七、其他:事先准备各种事务工作,应在会前全部完成。                                                                       12月20日草拟

对于解放桥举行的这场落成通车典礼,许多“老扬州”记忆犹新。在他(她)激动的讲述里,一幅泛黄的历史画面,在人们的眼前徐徐展开——

飞架在古运河上的大桥、桥头悬挂着庄严的领袖像、迎风飘舞的红旗,欢呼的人群,喧天的锣鼓,炸响的爆竹……

解放桥通车典礼

徜徉在解放桥上的市民们,用最朴素的感情衷心讴歌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讴歌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当时的解放桥披红挂彩,人头攒动,一张张笑脸,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三、适应发展:老桥扩建更靓丽

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解放桥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城市交通需要,先后数次进行了扩建改造。

1963年7月,解放桥实施栏杆改建工程,工程预算2289.07元。虽然只留下几张写着草稿的档案,但在那个城建档案无人问津的年代,仅有的几张纸也显得十分珍贵。

1983年,解放桥由市政管理处施工扩建,桥宽增至24米,大桥开始分为快慢车道。

解放桥扩建,桥面增宽

2004年7月,随着文昌路拓宽改造工程的全面启动,解放桥也开始拓宽重建,桥宽从24米拓至40米,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主桥长69米,桥面布置为22米,双向六车道。桥梁载重20吨。工程总投资约1200万元。至此,解放桥与城市主干道文昌路,实现了等宽接轨。

因为解放桥位于古运河风光带中段,为使桥梁和古运河风光协调融合,相得益彰,对桥梁装饰拱、护栏都进行了精心设计,桥两端建有4座观光亭,配有匾额与楹联。经过全市范围内广泛征集,四座亭子新悬挂唐、五代诗人诗句制成的佳联,并由扬州书法家们挥毫写就。 2004年12月,新建的解放桥举行盛大通车仪式,无数的彩球与和平鸽装点着天空;20辆崭新的公交汽车率先驶过布满鲜花的桥面。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解放桥,不仅成为扬州古运河上的一座景观桥,也成为由东向西进入扬州古城区的标志性建筑。

如今的解放桥雄姿

如今,扬州城里的解放桥与跃进桥遥遥相望,比肩争秀。由于地处主城区交通要道之上,终日车水马龙,热闹异常,现代感十足,是城区古运河沿线车流量最大的桥梁之一。

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扬州”,有着不解的解放桥情结,每每提及,便搬起手指,如数家珍,津津乐道。

0 阅读:9

扬州人文历史档案

简介:介绍扬州人文档案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