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咏物诗《咏镜》《咏水》《咏雪》欣赏

无心随墨 2024-05-14 11:28:11

骆宾王善写咏物诗,所留存的一百多首诗中,咏物诗至少也占一二十首。《咏镜》《咏水》《咏雪》三首诗,分别咏写镜子、水和雪,虽不像《咏鹅》《在狱咏蝉》一样有名,也能体现出骆宾王对事物的观察和摹写的能力,值得我们仔细欣赏。

《咏镜》

写月无芳桂,照日有花菱。

不持光谢水,翻将影学冰。

这首诗所咏对象为镜子,通过描绘镜子映照自然景象的特点,展现了镜子的独特魅力及其深层含义。

前两句以对照的方式,描绘了镜子映照月亮和太阳时的不同景象。“写月无芳桂”意味着当镜子映出月亮时,由于铜镜光洁,照出来的也是毫无瑕疵,不像月亮还有神话传说中的桂树影子。“照日有花菱”则指在阳光照耀下,镜子中倒映出的光影如同水面的波纹与菱花交映,展现了日光下镜子反射出的生动与灿烂。古代的镜子喜欢雕出各种花纹,尤其作成菱花形状,所以镜子也有了“菱花”的代称,这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句的另一种解释。

“不持光谢水”描述了镜子不会吸收光线和水分,而是将它们折射和滑过表面。这里的“不持”表示不保留,“谢”表示拒绝,意味着镜子不会把光线和水留在自己体内,而是让它们继续传播。这种特性使得镜子具有反射和透射的功能,能够清晰地呈现物体的形象。“翻将影学冰”则揭示了镜子的另一特性,“翻将影”表示镜子中的影像是颠倒的,与实际物体相反。“学冰”表示镜子的表面像冰一样明亮和清洁。这里的“学”表示模仿或相似,意味着镜子的表面光滑如冰,能够清晰地反射出物体的形象。

#

《咏水》

列名通地纪,疏派合天津。

波随月色净,态逐桃花春。

照霞如隐石,映柳似沉鳞。

终当挹上善,属意澹交人。

首联赋予水以宏大的时空背景,"列名通地纪"意味着水的分布广泛,如同自然界中一切地理现象的脉络,贯穿于大地纲纪之中。"疏派合天津"则是说,众多支流最终汇聚成大河,流向天边的银河(天津),这里用了“天津”一词,体现了水的博大与深远。

颔联通过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现了水的清丽与多变之美。"波随月色净"形容水面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澈纯净,仿佛水波也沾染了月的静谧与高洁。"态逐桃花春"则描述了春天时分,水随着桃花盛开而呈现出生机勃勃、温柔多情的姿态。

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水的光影之美。"照霞如隐石"指的是早晨或黄昏时,水面映照着绚丽的云霞,水中似乎隐藏着五彩斑斓的石头,形象地展示了水面上光影交错的奇妙景象。"映柳似沉鳞"则是说,岸边柳树的倒影在水中,宛如游动的鱼鳞,这既展现了水的宁静,又赋予了画面以动感,使整个景致更添几分生趣。

结尾两句诗人由对水的赞美转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终当挹上善"借用了《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理念,表达了诗人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润物无声,泽被万物而不争,暗示诗人崇尚谦逊、无私的高尚品质。"属意澹交人"则表示诗人渴望结交那些淡泊名利、心性高远的朋友,他们如同水一般清澈无瑕,反映出诗人内心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展现了水的自然美态,有着其深远的寓意,也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德的向往与追求。有人说写水就是写君子,这首诗就是在赞颂君子的淡泊宁静,也是有其道理的。

咏雪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首联诗人以非凡的想象力,赋予雪以神奇的色彩。“龙云玉叶上”用“龙云”喻指天空中的云层,而“玉叶”则是雪花的化身,形象地描绘了雪花自天而降,覆盖万物的壮丽景象。"鹤雪瑞花新",将雪花比作白鹤身上的羽毛,同时也喻示雪后大地如新生的花朵,预示着吉祥和新的开始。

颔联两句通过声光的变换来展现雪景的动态美。“影乱铜乌吹”中的“铜乌”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铜制的测风器,此句形容雪花飘落时,光影交错,铜乌在风中发出凄厉的声音。“光销玉马津”玉马比喻奔涌的浪花,这句描述雪花飘落,当飘入湍急的流水中时则转眼销去,不见影踪。

“含辉明素篆”形容雪花晶莹剔透,异常明亮,纸张上的文字也清晰起来,展现出雪的纯净与光泽。“隐迹表祥轮”则指出雪花覆盖地面,使得往日的痕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象征吉祥的雪轮。

最后以幽兰作比,将雪与兰花的高洁相比拟,但又指出雪的美是独特的,即便是幽谷中的兰花也无法与之匹敌。"徒自绕阳春"意味着雪在温暖的春天到来时消融,它尽管短暂却美好,独自在属于它的季节里绽放光彩,表达了诗人对雪景的深深喜爱和留恋。

1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