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审言《渡湘江》《旅寓安南》赏析:杜甫祖父被贬越南的愁思

无心随墨 2024-05-18 09:13:15

杜审言《渡湘江》《旅寓安南》赏析:杜甫祖父被贬越南的愁思

一、引子

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兵变,女皇帝武则天被迫退位,中宗李显重登大宝,恢复大唐国号,这就是历史上的“神龙革命”。很快,当年依附于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的一大批文人纷纷被贬,这其中就包括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杜审言的流放之地是峰州,说起峰州,大多数国人都是不知道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峰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内,这样也可见杜审言被流放之偏远。

二、《渡湘江》赏析

被贬之后一路南下,来到了湖南湘江边,马上就要渡江。此时恰是春回大地,花发鸟鸣,一片美景。但是,被贬谪的人,哪有心思细细品味观赏无限春光,春光越美好,他的内心越加愁苦。渡过湘江,一首诗业已完成,诗中的愁苦或许只有他的同行者才能知道。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首句诗人以“迟日”点明季节,春季阳光逐渐变得温暖而长,本是赏春游玩的好时节。然而,“悲昔游”三字却透露出诗人对过往欢乐时光的怀念与当前情境的对比,透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感。

“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一句,进一步强化上句的情感,春天本应是花鸟欢鸣、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自己到来后,一切都带上了愁绪,似乎是在感叹自己要被贬谪到遥远的边地。这句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将花鸟与人的情感融合打通,把“边愁”表达得婉曲而又深沉。

第三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自我怜悯之情。这里的“京国人”指的是诗人自己,曾居京城,如今却因贬谪而“南窜”,远离繁华,独自飘零。一个“独”字,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同时也暗示了与亲人朋友的分离,加重了诗中的悲剧色彩。

结尾“不似湘江水北流”,以湘江之水北流作比,反衬出诗人无法北归的无奈与哀伤。水往北流,似乎象征着回归的方向,而诗人却只能南行,无法如愿北还。此句借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对归途的无限向往。

三、《旅寓安南 》

渡江后继续南下,一路坎坷来到偏远的边陲小城。峰州地处热带,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与内地迥异。他在安南峰州两年时间,在这两年之中,他看着这与家乡完全不同的地方,贬谪的愁苦更加浓烈,他无时无刻都在渴望着能够北归。这首《旅寓安南 》就是他此时心路历程的见证。

《旅寓安南 》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首联“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开篇便点明了安南气候与中原的不同。交趾即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这里的季节变换有着别样的节奏,寒冷来得晚,暖意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催促着万物生长。杜审言以“殊”字,精准捕捉了异域气候的特异之处,为全诗铺设了一个迥异于中原的背景。

颔联“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这两句,诗人描绘了安南地区反季节的自然现象,仲冬时节,在内地是万物萧瑟,但在交趾,山果却在这个时候成熟;正月里,当北国还处于严冬,这里的野花却已竞相绽放。

颈联“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这两句诗,描绘了交趾特有的气候现象,长时间的降雨导致了浓厚的昏雾,而即便是轻微的霜降,也可能伴随着震撼天动地的雷声。

首联诗人用一“殊”字写出交趾与内地“气候”的不同。第二句和颔联颈联,其实都是围绕这一个字展开描述。而诗人写出这种景象的反差,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奇丽,也暗含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通过自然界的反常,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适应与思乡之情,而这也引出了最后尾联的直接抒情。

尾联“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诗人直抒胸臆,道出了诗人最深切的感触:身在万里之外的异域,对故乡的思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这里的“倍从来”三字,凝聚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回顾与当前处境的无奈,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这不仅是对空间距离的直观描述,更是对心理距离的深刻揭示,体现了诗人面对异域风土人情时的孤独与渴望回归的心情,也隐含着对自己被贬谪至此的不满。

3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4-05-18 11:02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