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宵将有雪,可否一杯?”去看古代人怎样度过冬天

我是小小刚 2023-05-06 16:31:45

冬季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是否如河东先生那样,“千山飞禽停,万径人踪无”,那样的洒脱;究竟是像“夜已三更,不知有多少人听着折竹之音”那样的孤单寂寞,或者像“天明将尽,谁能饮酒一杯”那样的闲适?

古代人情感内敛,往往把自己的情绪和情绪都寄托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上,包括对气候的感受;不过,从典籍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四季的热爱,特别是寒冷的冬天,总是充满了活力,在这个万物灭绝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做出不同的事情来,比如把酒扔进水壶,比如冰天雪地,比如谈笑风生。

一、“熊熊烈火烧天下美味,滚滚沸水煮尽人间佳肴”火锅是冬天一直以来的浪漫

每一件事,都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存。古代的冬季并没有今天这么“温和”,即使是在南部,如果没有足够的防备,也会非常寒冷。尤其是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冬天的时候,怎么取暖都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有钱人可以穿着最好的衣服,也可以随身带着一个小型的暖气灶,根本不需要出去工作,只要呆在家中就可以了。穿衣保暖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却是食物。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从科学上来讲,任何一种食品都是存在着卡路里的,即便是一些我们认为是低脂食品的蔬菜和水果,其中所蕴含的卡路里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只要我们的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就不会感到寒冷,所以,在冬季,我们的食量就会增加。

但在古人看来,这并不是一个讲究科学的时代,只要一碗热气腾腾的汤水就能让自己从冰冷的状态中恢复过来,而在这些美食之中,最好的就是一盘热气腾腾的火锅了。

中国人喜欢吃火锅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关于其来源的说法却众说纷纭。

提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即其发端于先秦;

最直观的证明,是考古学家在江西发掘出的一座商、周时代的墓葬中,出土的一口青铜器,此鼎与其它的青铜器大不相同,至于上面的装饰,我们就不多说了,只说其周围的装饰:此鼎外形与普通的青铜器一模一样,只是在鼎身的两边,都有一扇可以打开、关闭的小口,上面有锁扣;而且,这口大鼎不仅有底部,而且顶部也有中空,底部也有底部。

根据这些信息,考古学家猜测,两边的洞口应该是用来添加木材的,而洞口则是用来放置木炭,以供取暖。

以此为参照,研究者从此方面入手,研究表明,在商代和周代,曾有不少这样的“火锅”状铜炉;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古代“火锅”的设施也变得更加先进,从最初的贵族家庭,到后来的普通家庭,几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普及到了普通家庭,这一点从青铜器上就能看出来。

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其发源于两汉,以海昏侯墓葬中发现的铁锅为依据;但由于海昏侯墓中发现的铁锅与这口青铜器有一定的相似性,再结合两者的年代跨度,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汉朝的“斗”字可能是从先秦时期的青铜器演变而来。

除了这些,在汉朝和汉朝之前,火锅都是用来烹饪的,而现在,这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像《魏志》上说的那样:

“皇帝在东宫时,赏繇五熟釜,题字:于赫,魏国,为汉之臣,唯此一人,勤勤恳恳。”关于这一点,世期注:“……皇子与汝书:昔日有黄三鼎,周之九州,咸以一人一方,其若斯釜五味,时芳也。”

这说明,文帝在东汉时代,发明了一种叫做“五熟釜”的“新型”烹饪器具,也就是古代的“九宫格”。到了唐、宋两代,人类的厨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种类型的火锅也随之出现。

白居易有一首“绿蚂蚁新酿,红土小火炉”,描述的就是朋友们在一起,坐在一起,喝着热腾腾的美酒,吃着热腾腾的火锅。到了北宋,冬季漫步于汴梁街头,你随意进入一间饭馆,就会发现一种名为“火锅”的东西,而且还可以任意挑选。

这是《山家清供》中的一段话。

“武夷之地,有一只兔子,置在炉子上,待一碗汤水,煮熟,吃之,每一种都配上一份酱料。”

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林洪在冬季去武夷山游玩时,偶然发现一头从悬崖上跌落下来的野兔,于是林洪趁机将野兔捉了回来,和自己的挚友们一起吃了一次“兔肉火锅”,并把这种意外收获的美味取名为“拨霞供”。

从古代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先秦至唐、宋,火锅由冬季御寒的“工具”,演变成了冬季消遣和消磨寒冬的最佳方式。

二、“京师三年,春天飘雪,风吹雨打,冬天多穿点衣服。”

要说御寒,最简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自然是多加几件外套,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虽然大体上都是一样的,但还是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比如布料。

从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先秦的物质贫瘠,还是在唐宋的富庶,人们所穿的服装都是棉的;但实际上,棉布是在宋朝和宋朝以后,才被引进到中国大陆,而宋朝以前,也只是局限于西南边境的部分地方,所以在这以前,人们穿的衣服,肯定不会是棉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诗经》上说过:

“羊皮自由,狐皮随风。”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人类,出于对御寒和科技水平的考虑,穿着的都是一些动物的皮毛,像羊绒和狐毛之类的,虽然在现代很少见到,但在那个时期,这些动物的皮毛还是很常见的。

冬季来临前,一般都会组织一个小队,到深山里去参加冬季来临前的一次大规模的打猎。在打猎结束后,专门的猎手们会用高超的技艺把野味和野味分开,野味作为冬季的储备食物,野味作为冬季的衣服,野味的野味比普通的棉袄要好的多,在那个时代,野味的野味是最好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秦朝的猎人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狐裘之类的衣服渐渐变成了贵族和贵族才能买到的衣服,但现在普通的民众穿的是什么?

有一首唐朝的诗歌说:

“桂缎子如雪花,吴绵软如白云,布料又重又软,做裘也不会冷。”

其中提到了一种用丝绸制成的棉袍,此棉袍以丝绸制成,质地柔软,就算在严寒之地,也可温暖如春。要知道,丝绸这种材料很贵,只有有钱人才能穿得上,平民们大多都是用破烂的丝绸和麻布做衬里。

到了唐、宋两代,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增加,麻业的收成也随之下降,给平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可偏偏,当时的造纸业突飞猛进,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纸裘”。“纸裘”的原料是一种叫做麻纸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没有发明出新的造纸法的时候很常见,将这种东西弄得更粗,就能做成“纸裘”,这种“纸裘”很受普通民众的喜爱,而且很耐用,而且很廉价。

但是,也有极少数的穷苦人家,在这样的穷苦人家,他们就像是野人一样,穿着破烂的衣服。但是到了宋元时期,情况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棉花的大量生长,曾经被认为是“奢侈品”的衣服,也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家庭,让他们度过了更多的寒冬。

三、“敲出一片竹笛,突有一片琉璃落在地上,”古代人在冬天很有情趣

在古代,冬季不代表着闷在家里,相反,它代表着无限的欢乐。寒冬来临,对小孩子而言,便代表着群山结冰,那些被成年人禁止涉足的河流,便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杨万里曾作过一首诗句:

“孩子,你的声音在树林里回荡,你的声音忽然变成了琉璃的声音。”

玩冰块,玩游戏,这是小朋友们一年到头都在期盼的事情。小朋友最爱玩的就是冰块,而成年人则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姜特立

“与人对饮,与人争,与人争,更要在雪地里看梅。”

或者像白居易一样,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在雪地里品茗品茗,

“今夜,天欲雪,可否与我共饮一杯?”

这不是很好吗?

0 阅读:4

我是小小刚

简介:我是小小刚,我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