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楼市,学区房回归,单校划片

千易长鲸 2024-04-26 03:02:39

24年,学区房单校划片的时代,又要启动回归了。

4月23日,北京教委发布了《关于2024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在这个意见里,明确提出“各区教委要积极稳妥推进以登记入学为主,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强化部门联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审核入学资格。”

就在23年,措施还是推进以多校划片为主的入学方式。再往前看两年,比如21、22年,也都是推进以多校划片为主的入学方式。

在2020年往前,北京采取的是单校划片和多校划片相结合的入学方式,主要是单校划片。

措辞的变化,意味着未来入学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再度回归到单校划片时期。所谓单校划片,简单说就是买了这个小区房子,就能上对应的小学。

说几点看法:

其一,北京小学回归到单校划片政策,是大势所趋。

自20年开始,各区推动的多校划片,大背景是幼升小入学人数激增,学位紧张,各学校尤其是所谓名小,根本接收不了那么多学生。无奈之下,只能推行多校划片,六年一学位。

从2022年开始,全国人口开始负增长,北京人口也开始负增长了。北京的新生儿出生高峰,是2017年,这一年出生的小孩,基本23年入学了。虽然24年的入学人数也不少,但相比22、23年,大趋势开始下降。

等到了25、26年,入学人数进一步断崖式下降。到了那会,很多学校要担心的问题,不是学生人数太多、学位不够,而是学生人数减少,招生困难。

因此,未来2-3年内,北京大部分小学,必然回归到单校划片时代。

之前的问题是学生太多,一学位难求;接下来的问题是学生人数暴跌,学位富裕。有的学校,必然会因为招不满学生、或者招不到学生,最终被缩减规模、甚至被撤除、取消。

当然了,今年发布了登记入学,并非意味着马上就回到单校划片时代,需要2-3年时间过渡。

21-23年,多校划片,调剂很多,尤其像西城的德胜片区,更是调剂的重灾区;24年开始,登记入学回归,估计到了26年左右,大部分学校又回到单校划片时代。

以前说法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北京这学生人数变化,三年河东,三年河西,跟过山车一样刺激。

其二,北京房产市场,单校划片后,强学区的价值再次凸显。

最近三年,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是,买了学区房,不一定能进入意向的学校。调剂最夸张的例子还是德胜片区,23年甚至全部出区。

至于海淀的几个知名片区,也有一小部分调剂学生,虽然名额很少,但对于摊上这事的家长来说,那就很崩溃。

随着单校划片回归,调剂的人数会变得更少,甚至没有,家长们就不用太担心调剂的问题,学区房的学区属性也会回归。

尤其是强学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是家长争抢的对象。学区房是大部分中产家长们的信仰。

虽然学区房这玩意,跟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能八竿子都打不着,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所谓学区房,没法提供个人发展的上限,但可以提供一个大致的下限。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

学区房是刚需。

其三,资源分配永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的。

资源分布,永远是不平衡的,从来就没有过均衡分布的资源。

帝都,是一个优质资源极度稀缺的城市。很多想象不到的东西都会成为稀缺资源,比如买房资格、买车资格,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争抢资源。

比如房子,不管是豪宅,还是普通中产的次新,或者是强学区老破小,对相应的各个阶层而言,都是稀缺的。

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更不用说了,更加稀缺。

大部分家长,在自己条件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

大量买学区房的父母,可能也不指望娃有多么出类拔萃,只是希望给娃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而已。

父母的顶点,就是娃的起点。父母的最高线,就是娃的底线。

0 阅读:1

千易长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