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出发前,谋士姚广孝特意前来求情:“殿下攻破

静静的聊 2024-05-14 20:05:35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出发前,谋士姚广孝特意前来求情:“殿下攻破南京之时,望千万留一人性命。若是杀了他,天下读书的种子也就灭绝了。” “何人?”朱棣问道。“方孝儒。”见姚广孝如此力保,朱棣也应承了下来。 方孝儒,父亲方克勤曾是山东济宁知府,少时便好读书,被乡里称为“神童”。为官后清廉善治,注重民生教化,深受百姓爱戴。后因“空印案”牵连被处死。 方孝儒也继承了他父亲的聪颖机敏,每日都要读超过一寸厚的书籍,乡亲们都称他为“小韩子”。 成年后,跟随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学习,连宋濂门下的知名文人都自叹不如。 可就是如此有才的方孝儒,仕途却并不顺利。 1382年,方孝儒便被举荐入仕。朱元璋对他的气质涵养十分欣赏,甚至对太子朱标说:“你应当用他到老。”换言之,方孝儒是朱元璋想留给自己继承人的股肱之臣。所以方孝儒这次并未被授予一官半职,便被送回家了。 十年后,方孝儒再次被人举荐,朱元璋依然说:“现在还不到用他的时候。”授予他汉中教授之职,让他当老师去了。 直到朱允炆即位,方孝儒才被重用。每当有国家大事,朱允炆都要向方孝儒询问。就连讨伐朱棣的檄文也是出自方孝儒之手。可以说方孝儒就是朱允炆的智囊团之一。 此时,方孝儒的名声已天下皆知。在朱棣出兵时,有“黑衣宰相”之称的姚广孝曾向他求情,就算方孝儒抵死不降,也要留方孝儒一命。 待到城破之时,朱允炆自焚,方孝儒也被抓。朱棣想起了姚广孝的话,不仅没有杀方孝儒,还将他召来,要他起草即位诏书。 可方孝儒是个忠义之人,哪儿肯遵从。他一上殿便嚎啕大哭,哭声响彻大殿。朱棣知道他定然没那么容易改变心意,便走到他身边好言相劝:“先生不要悲伤了,我只是想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罢了。” 方孝儒立即反问:“周成王在哪里?”“他自焚死了。”朱棣以为这样便能让方孝儒死心。 方孝儒马上追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国家需要成年的君王来治理。” “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在方孝儒的追问下,朱棣无话可说,怒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并让左右将纸笔放在方孝儒面前,说:“这诏书非得先生来写不可。”、 方孝儒依旧不从,还将笔重重摔在地上,哭着吼道:“死就死吧!这诏书我绝不能写!” 自己好声好气地劝说,你听不进去,行!想死,那就成全你!朱棣怒不可遏,下令将方孝儒处以磔刑(车裂)。 并且,将方孝儒九族全诛还不够,还将其门人算为一族,共计873人,十族全被诛杀。 其实,朱棣为了体现自己即位的合法性,也为了铲除异己,在攻破南京后,他便列了一个“奸臣榜”,方孝儒就在榜上。 杀了方孝儒后,朱棣也开始对“奸臣榜”上的建文朝臣进行清算:力主削藩的黄子澄、齐泰被诛九族;方孝儒的好友,吏部侍郎练子宁也如方孝儒一样,当着朱棣的面痛斥朱棣篡位,被割去舌头,施以磔刑。家族151人被杀,另有亲属371人被流放戍边…… 朱棣以铁血手段给了朝臣们一个下马威,可为何后世却无人称其为“暴君”呢? 究其原因,朱棣懂得见好就收。“奸臣榜”上的官员并未全被斩尽杀绝,有不少人被赦免,并且继续留任。对朱标的儿子们也并未打压,反而是继续封王,给世人营造一种“好叔叔”的人设。 并且,还将建文年间被废的诸王爵位一律恢复;在建文朝时被贬斥的官员一律官复原职;将朱允炆改革的律法一律恢复旧制。这一通操作下来,笼络了不少人心。 当然,朱棣并非是靠着这些小手段来收买人心的,他是个干实事的人。下令轻徭薄赋,鼓励开垦农田,还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修撰《永乐大典》等,都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朱棣为人残酷、好大喜功,但作为一代帝王,他算得上是佼佼者。营建北京、浚通大运河、郑和下西洋、编纂《永乐大典》,其中任何一项功绩都可以为之立一座丰碑。

1 阅读:3892

评论列表

潸然小雨

潸然小雨

20
2024-05-14 23:11

不是说不该削藩,而是不能操之过急。朱棣不削藩的后遗症也是拖垮大明朝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比重还不小

毒秀

毒秀

13
2024-05-15 20:04

又在瞎编

女人如烟

女人如烟

6
2024-06-01 18:31

这么牛逼的人物,会看不出削藩过急的后果?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涯何处无芳草

3
2024-06-04 13:32

叔打侄关外人什么事

静静的聊

静静的聊

家国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