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9年,幽州节度使刘济在病床上喝下刘总端来的参汤,不消片刻就七窍流血,他用手指着面目有些狰狞的刘总:“你—你—你好… …” 2011年9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昌平区南口镇坟庄村进行例行考古勘探时,考古队长王建军注意到一处略高于地表的圆形土丘。 经过初步探测,发现地下可能存在大型墓葬建筑。 考古队于2011年10月开始正式发掘。据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李明介绍,这座墓葬的形制非常特别:墓道呈"甲"字形,全长65米,墓室宽35米,为典型的唐代贵族墓葬规制。 墓穴深达18米,分为前后两个墓室,前室较小,后室较大。 2012年1月,考古队在清理前室时发现了一具男性遗骸。 据人类学专家分析,死者身高约170厘米,年龄在60岁左右。遗骸保存状况较差,仅存头骨和部分四肢骨。 2012年3月15日,考古队员张文在清理甬道时发现了第一方墓志。 这块墓志盖由青石制成,尺寸为90×90厘米,厚12厘米。 墓志表面的彩绘浮雕保存完好,以金丝镶嵌篆书文字,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 据文物修复专家周明分析,墓志盖上的彩绘采用了独特的工艺:先在石材表面刻画纹样,然后填入各色矿物颜料,最后以特制的漆料封固。这种工艺在唐代墓葬中极为罕见。 2012年4月2日,在距离第一方墓志约3米处,考古队发现了第二方墓志。 这方墓志明显较为朴素,由普通青石制成,尺寸为75×75厘米,仅简单刻有文字,没有任何装饰。 通过对比两方墓志的内容,考古人员确认这是唐代著名将领刘济及其夫人张氏的合葬墓。刘济曾任幽州节度使,掌管今北京地区的军政大权。 可是,墓葬中诸多矛盾的现象,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 种种疑点指向了刘济的死因非常蹊跷,问题似乎就出在他的继承人身上。 刘济膝下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绲和次子刘总。 在兄弟俩中,刘总是个让人头疼的主,史书中对他的评价是"阴贼险谲",为了权力和地位,他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故事还要从刘济奉诏去讨伐叛将王承宗说起,临行前,刘济任命长子刘绲守家,次子刘总则随军出征。谁知道,刘总带兵打了一个月,毫无进展。 等刘济大军压境,王承宗惧怕军威,赶紧宣布投降。 然而,此时的刘济已经病倒在床,身体每况愈下。 狠毒的刘总见状,立马和心腹谋划夺权。 他放出谣言,说什么皇帝已经撤了刘济的职,改任刘绲为节度使。 甚至还派人到处宣扬,新官上任的旌旗都到代州了。 刘济躺在病榻上,听到这些消息,气得七窍生烟。他勃然大怒,下令斩杀刘绲的亲信将领,又急召刘绲回来。这一折腾,更是让刘济的身体雪上加霜。 眼看父亲已是强弩之末,刘总却怀着不可告人的心思,给刘济送去一碗参汤。 刘济喝下此汤,不一会儿就七窍流血。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颤抖地指着面目狰狞的刘总,想要说些什么,可到嘴边也只剩下"你…你好…"。 就这样,一代名将刘济,含恨离世。而他的两个儿子,也在这场权力的漩涡中,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刘济去世后,刘总的野心彻底暴露。他先是假传父命,残忍地用大棒将亲哥哥刘绲活活打死,然后自立为幽州节度使,将军政大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朝廷任命刘总继承父职,成为天平军节度使后,他立即展开了一场血腥清洗。 据史料记载,刘总以"谋反"等罪名处死了包括其同父异母兄长刘洽在内的诸多亲信。在他的高压统治下,幽州军中将领人人自危。 然而权力并未给刘总带来安宁,幽州僧人慧真在《幽州记事》中详细记录了刘总的精神状态:他经常独自徘徊在衙署的庭院中,自言自语;夜里常被噩梦惊醒,浑身冷汗;有时在灯火通明的大堂中突然尖叫,声称看见父兄血淋淋的身影向他逼近。 当时在幽州任职的官员王度在私信中写道:"刺史大人近来神思恍惚,常在后院佛堂中跪拜忏悔。衙署中日夜有僧人诵经,钟鼓之声不绝于耳。" 母亲去世成为压垮刘总的最后一根稻草。失去唯一亲人的他,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幽州衙署后院的佛堂规模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十几名僧人增至三百余人。 刘总几乎放弃了节度使的职务,整日待在佛堂中忏悔,听经声中入睡,在木鱼声中醒来。 最终,这位权倾一时的节度使向朝廷上书请辞,在报恩寺削发为僧。 唐穆宗得知此事后,特赐紫斓袈裟,赐号"大觉"。据说在剃度仪式上,刘总泪流满面,向众人讲述了自己的罪孽,从此在报恩寺专心修行,再未过问世事。 报恩寺的《寺志》记载,刘总出家后每日只吃一餐素食,终日诵经礼佛。深夜时分,人们常能听到他的诵经声和痛哭声从禅房传出。 直到临终前,他依然在不停地向亡父和兄长忏悔。 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节度使,最终在无尽的悔恨和忏悔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多行不义必自毙,恶人终究难逃恶报。刘总一生,正是这个道理的最好写照。 回顾千年前的那一幕,刘济躺在病榻上,颤颤巍巍地指着刘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你…你好狠…" 短短四个字,道尽人间冷暖,已是对这段悲剧最好的注脚。
公元809年,幽州节度使刘济在病床上喝下刘总端来的参汤,不消片刻就七窍流血,他用
从南谈历史啊
2024-12-14 22:39: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