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冒后总犯鼻炎?黄元御:脾胃升降失灵了!
一、感冒后为何易发鼻炎:中土滞塞,清浊逆乱
黄元御认为人体之气如一轮轴,脾胃为中轴(中土),肝脾主升清阳,肺胃主降浊阴,全身上下气机循环如车轮转动(一气周流)。
感冒的本质:外感风寒或风热等邪气,首先冲击中轴,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好比车轮被卡住),清阳不升(如太阳被云层遮蔽),浊阴不降(如污水淤积不流)。
鼻炎的根源:
中轴滞塞后,清阳无力升达鼻窍(鼻为清阳之窍,需阳气温养),浊阴(痰湿、寒邪等)反上逆壅塞鼻窍(如同污水倒灌进房间)。
若感冒后误治(如过用寒凉药伤脾阳),或素体脾虚,会进一步加重中轴虚弱,导致浊阴反复上犯,形成慢性鼻炎(好比车轮长期缺油,转动无力,污水反复倒灌)。
二、鼻炎症状的黄元御式解读:清浊逆乱的外在表现
根据“清阳不升、浊阴上逆”理论,鼻炎症状可归为两类:
1. 清阳不足之象
鼻塞不通:清阳不能上达鼻窍,鼻窍被浊阴(寒湿、痰饮)堵塞,如同房间窗户紧闭,阳光照不进来,浊气排不出去。
清涕如水、嗅觉减退:清阳不足,温化无力,水液不化而为清涕(如冬天河水结冰,流动停滞);清阳不充鼻窍,嗅觉失灵如蒙纱看景。
遇冷加重:寒邪易伤阳气,中轴更虚,浊阴上逆加剧(好比车轮在冰面上更难转动)。
2. 浊阴上逆之象
黄涕黏浊、鼻内灼热:浊阴久郁化热(如污水淤积发酵变臭),上蒸鼻窍,出现热象。
鼻痒、喷嚏频作:
浊阴夹杂风邪(感冒余邪未净)扰动清窍,如同灰尘入眼,本能地想排出。
头重昏沉:浊阴阻滞清阳升发,头部如裹湿布(清阳不升则天不清,浊阴上犯则天不宁)。
三、黄元御方剂治鼻炎的核心思路:转动中轴,清升浊降
黄元御治鼻炎的方剂,始终围绕“健脾胃、升清阳、降浊阴、散表邪”展开,代表方如桔梗元参汤和五味石膏汤。
1. 桔梗元参汤(适用于风寒/阳虚型鼻炎)
组成:桔梗、元参、杏仁、橘皮、法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方解:
转动中轴:茯苓、甘草、生姜健脾胃(补车轮轴心),恢复中焦气化能力。
升清阳:桔梗轻清上浮,引清阳达鼻窍(如用杠杆撬起卡住的车轮)。
降浊阴:杏仁降肺胃浊气(如给车轮装向下的配重),法半夏、橘皮化痰湿(清扫淤积的污水)。
散表邪:生姜兼散残留风寒(清除车轮旁的障碍物)。
适应症:清涕多、鼻塞、遇冷加重、舌苔白腻,无明显热象者。
2. 五味石膏汤(适用于风热/阴虚化热型鼻炎)
组成:五味子、石膏、杏仁、法半夏、元参、桔梗、茯苓、生姜
方解:
清热降浊:石膏清泻浊阴化热之邪(如往发酵的污水中加清凉剂),五味子收敛上逆之浊(防止热气上冲)。
调中轴:茯苓、生姜、法半夏仍健脾胃、降浊阴(稳固车轮轴心,让浊气下行)。
通鼻窍:桔梗、杏仁、元参(滋阴润燥)同用,清阳升而浊阴降,鼻窍因清凉润通而开(如给堵塞的管道既疏通又润滑)。
适应症:黄涕黏臭、鼻干灼热、舌红苔黄,或感冒后余热未清者。
四、总结:黄元御治鼻炎的车轮理论
核心病机:中轴(脾胃)升降失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上逆,鼻窍被浊阴占据。
治疗关键:不直接通鼻窍,而是修复中轴(健脾胃),让车轮(气机)重新转动——清阳自升则鼻窍得温养,浊阴自降则壅塞自消(如同车轮转起来,污水自然随转动排出)。
通俗比喻:鼻炎如房间下水道堵塞,污水倒灌,治鼻炎不是直接擦地板(通鼻窍),而是疏通下水道(调中轴、升清降浊),下水道通了,污水自然流走,房间自然干净。
如此治法,既符合治病求本的中医思维,又暗合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圆运动理论,即治鼻先治脾,脾健鼻自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