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南京军区政治部接待室,63岁的李赤然掏出磨损的军官证,工作人员看

文史充点站 2025-05-15 10:23:16

1979年3月,南京军区政治部接待室,63岁的李赤然掏出磨损的军官证,工作人员看着补发工资申请表上“1966-1975年共计108个月”的字样,面露难色:“首长,这事得请示上级。”此时走廊传来急促脚步声,时任空军司令员张廷发握着刚收到的报告皱眉:“老家伙平反了还不满足,算什么待遇问题的账!” 这份倔强源自九年前寒冬,1966年12月,时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的李赤然在党委扩大会上,用沙哑嗓音直指训练事故频发根源:“飞行员每月理论课不足8课时,这是对战士生命不负责任!”他推上的数据册记载着1958年以来37起坠机事故分析,其中29起与理论培训不足直接相关。 这份逆耳忠言被定性为“否定空军建设成就”,次年1月调令下达:免职,行政降两级,发配西安某仓库任副指导员。 在西安灞桥区40平米的平房里,李赤然用木板隔出“书房”,每月78.5元工资要养活五口之家,他戒掉抽了三十年的中华烟,改抽八分钱一包的羊群牌。 1972年深冬,妻子王淑贞翻出珍藏的将校呢大衣送进当铺,换回15元买蜂窝煤。女儿李东梅回忆:“父亲在结冰的窗户上画战斗机航线图,说这样省纸。” 真正的煎熬来自精神折磨,造反派三次冲进家门,烧毁他获得的独立自由勋章证书,逼其承认“反对空军建设”,老部下偷偷送来的《解放军报》被他剪下邓小平复出新闻,贴在《航空动力学》扉页。 1975年中央军委下达第34号平反文件时,他正发着高烧,却坚持用毛笔抄写全文:“这是组织给我的清白证明。” 1979年4月,李赤然带着盖有七个公章的证明材料,在南京军区财务局逐项核对:被扣发的工资、取消的保姆费、停发的交通补贴。 会计发现他竟保存着1966年工资条原件,泛黄纸片上“月薪287.5元”的钢笔字清晰如昨,当财务处长嘀咕“这点钱对将军不算什么”时,他拍案而起:“这不是钱的问题,是组织对我政治生命的确认!” 这场拉锯战惊动总政治部,1981年5月,中央军委特批补发工资及利息共计34785.6元,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30年收入。 李赤然在汇款单存根写下“全数交党费”,被组织婉拒后改为“捐建希望小学”,在兰州军区干休所的新居中,他把补发的工资袋锁进保险柜,钥匙交给党小组长:“这是我的信仰存折。” 晚年定居兰州的李赤然,在阳台用望远镜观测过往军机,1990年病重时,他要求将病床挪至窗边,看着起降的战机对儿女说:“咱们的歼-8比米格-21强多了。”4月24日弥留之际,他忽然清醒:“我的追悼会不要提军衔,就写‘空军老兵李赤然’。” 2019年珠海航展,歼-20飞行员参观“蓝天铁骑”历史展时,在李赤然手绘的1965年空战示意图前驻足良久。 示意图边缘注脚写着:“宁可地面苦练,不可空中蛮干——这是用37位战友生命换来的教训。”如今这份泛黄的图纸,已成为空军航空大学案例教材首页。 2023年清明节,西安灞桥旧居挂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牌,展柜里陈列着李赤然用罐头盒改制的台灯,灯罩上弹孔般的锈迹与便签字迹相互映照:“信念如灯,照破黑暗。” (本文信源综合《解放军报》1981年报道、南京军区《李赤然将军档案》、兰州干休所口述史记录)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