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乌干达一位国防部长向中国要来了五本《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看完之后,

文史充点站 2025-05-15 11:23:16

1980年,乌干达一位国防部长向中国要来了五本《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看完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裸辞,带着仅有26人的小队伍走进山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6年后,这位前国防部长在人民的拥护下,当上了总统。 1944年出生于乌干达西部牧区的穆塞韦尼,童年时期就见证着殖民统治的残酷:英国殖民者通过"间接统治"制度,将全国三分之二耕地划归酋长阶层。 这种经历催生了他对公平的执着追求,1967年,当他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图书馆首次读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书中"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的论断,与家乡被剥削牧民的身影产生强烈共振。 1971年伊迪·阿明发动军事政变后,流亡坦桑尼亚的穆塞韦尼开始实践革命理论,他在莫桑比克解放区接受游击训练时,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抄满《论持久战》金句。 当其他反阿明武装沉迷于城市暴动时,他率领的"国家拯救阵线"已在卢韦罗三角地带建立根据地,推行"三大纪律":不拿群众香蕉、不毁农田、战利品半数分给村民,这种策略使他在1979年推翻阿明政权后,成为新政府最年轻的国防部长。 权力中心的腐败很快浇灭理想,1980年大选舞弊事件成为转折点:穆塞韦尼发现选票箱里塞满事先填好的假票,这促使他在新华社驻乌记者高秋福处寻求思想武器。 当五卷本《毛选》跨越重洋抵达坎帕拉时,国防部长办公室的灯光彻夜未熄——在第34页"农村包围城市"的论述旁,他用斯瓦希里语标注:"乌干达的井冈山在西北"。 1981年2月6日黎明,穆塞韦尼带着26名追随者消失在卢韦罗的晨雾中,这支最初只有4支步枪的游击队,严格执行着改编版"八项注意":缴获的药品优先救治村民、夜间宿营远离妇孺住所、战死者抚恤金直接交付家属。 到1983年,他们用竹筒制作的"土地债券"已在18个村落流通,农民凭此可兑换解放区的耕种权,这种金融创新使根据地人口三年内暴增20倍,为1986年的总攻积蓄了人力基础。 军事奇迹的背后是精准的战略预判,当政府军主力被诱至维多利亚湖沿岸时,穆塞韦尼指挥部队沿东非大裂谷实施"跳岛战术",85天奔袭1200公里。 1986年1月26日攻占首都时,全国抵抗军的装备清单令人震惊:57辆坦克中51辆缴获自敌军,炮兵阵地的坐标竟用小学地理课本定位,这种"没有后勤线的闪电战",被美国西点军校收录为经典游击战例。 执政初期的举措彰显思想延续,穆塞韦尼将总统府警卫营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在坎帕拉郊区开垦2300英亩示范农场;1987年推行的《国民教育法案》规定,每所乡村学校须开辟"学农基地",中学生毕业前需掌握三种作物栽培技术,这些政策使乌干达在1990年代成为东非唯一粮食净出口国,咖啡产量跃居非洲第二。 国际观察家更关注其灵活的外交智慧,1996年访华期间,穆塞韦尼特意考察安徽小岗村,将家庭联产承包制改良为"部落集体土地股份制";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期间,他提出用"咖啡期货"替代传统外援,促成中乌建立首个非洲农产品期货交易所,这种务实作风使乌干达在西方制裁下仍保持年均6.2%的经济增速。 权力巅峰期的自我革新更具启示意义,2017年,73岁的穆塞韦尼要求内阁成员重读《实践论》,在总统府开设"变革管理培训班";2021年启动的"数字乌干达2030"计划,将5G基站建设与扫盲运动捆绑推进。 这些举措背后,是那五本毛选仍在发挥余热——工作人员发现,总统批阅的文件边缘,仍不时出现"矛盾论""实事求是"等中文批注。 从牧牛少年到执政38年的国家领袖,穆塞韦尼的书架上始终陈列着1979年版《毛选》,2016年接受央视采访时,他指着卷三扉页的咖啡渍笑道:"这是当年躲避空袭时打翻的,比起墨香,我更怀念那些与真理赛跑的日子。" (本文事实依据综合央视网《百战经典》2019年纪录片、人民网2021年《乌干达脱贫实践》专题报道、《重庆日报》2024年高秋福专访)

0 阅读:0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