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

菜哥说剧 2025-05-17 16:01:39

东方红卫星”超重,孙家栋坚持拆掉毛主席像章,然而周总理却说道:“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 1950年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宿舍里,寒风透过木窗缝隙钻进来,冻得人直打哆嗦。孙家栋裹紧棉袄,背上行囊,准备赶火车去姐姐家吃一碗热腾腾的元宵。可就在他推开宿舍门的一刻,远处食堂飘来的肉香让他停住了脚步。 红烧肉!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简直是天大的诱惑。他犹豫了一下,嘀咕道:“元宵年年有,红烧肉可不是天天有。”最后,他放下行囊,决定先去食堂打牙祭。这一决定,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食堂里人头攒动,学生们排成长龙,个个翘首盼着那盘油光发亮的红烧肉。孙家栋好不容易挤到窗口,端着搪瓷碗,肉香扑鼻,正准备大快朵颐,广播喇叭却突然响起:“紧急通知!国家招募空军飞行员,有志青年速到行政楼报名!” 喧闹的食堂瞬间安静,所有人都愣住了。孙家栋心头一震,筷子停在半空。飞行员!那是多少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职业!他从小就仰望天空,幻想着有一天能驾驭战鹰翱翔云端。这个机会来得太突然,像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让他措手不及。 他放下碗,挤出人群,直奔报名处。报名表上,他工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孙家栋。几天后,他通过体检,登上前往北京的火车,开始了通往天空的征程。但更大的命运转折还在等待着他——广播里的那一声-嗓音,点燃了他心中更大的梦想:不仅要飞向天空,还要让中国的卫星飞向太空。 - 转眼七年过去,1958年,孙家栋从苏联学成归国,带着一身航空技术知识和一枚闪亮的斯大林奖章。他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投身导弹研发。那是一个充满艰难的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专家撤离,技术资料被带走,中国的导弹事业几乎从零开始。 外界嘲笑中国没有能力独立研制导弹,但孙家栋和同事们不信邪。实验室里,煤油灯彻夜长明,图纸上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是他们与命运的较量。1960年,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成功试射,震慑了所有看衰中国的人。孙家栋,这个29岁的年轻人,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但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 1967年,孙家栋接到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设计师。卫星?那时的中国,连一台像样的计算机都没有,科研人员用算盘和手摇计算器推导轨道参数。孙家栋心里清楚,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之战。 他召集团队,提出了四个简单却掷地有声的要求:上得去,抓得到,看得到,听得到。每一项要求背后,都是无数个日夜的攻关。 研发过程中,困难如影随形。卫星的短波天线是个大难题。地面上,天线可以轻松展开,但在太空高速旋转中,天线却总是卡住。孙家栋带着团队反复试验,废寝忘食,有时甚至直接睡在实验室的木板床上。 一次试验失败后,他盯着烧焦的天线模型,沉默良久,然后拍拍年轻同事的肩膀:“再来一次,我们一定能行。”最终,他们设计出一种特殊的弹簧装置,完美解决了天线展开问题。 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卫星重量超标,运载火箭推力不足,如果不减重,发射必定失败。 团队排查每一个零件,甚至连螺丝的材质都反复推敲。有人提出,卫星上装饰性的毛主席像章增加了重量,但没人敢轻易建议拆除。孙家栋深知,卫星的成败关乎国运,他必须做出抉择。 1969年10月的一个深夜,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孙家栋和钱学森向周恩来总理汇报进展。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孙家栋鼓起勇气,提到超重问题,隐晦地提到拆除像章。周总理目光如炬,环视大厅,缓缓说道:“你们看,这里哪有毛主席的头像?做科学,就要讲科学。” 一句话,如醍醐灌顶。孙家栋心头一热,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回到基地,他果断下令优化设计,去掉不必要的装饰,卫星终于达到理想重量。 1970年4月24日,酒泉发射场。夜色深沉,火箭在发射塔上巍然屹立。孙家栋站在指挥中心,盯着屏幕上的倒计时,心跳几乎与秒针同步。倒计时归零,火箭喷出烈焰,刺破夜空。所有人屏住呼吸,等待星箭分离的那一刻。“星箭分离,卫星入轨!”指挥中心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孙家栋紧握拳头,眼眶湿润。 当《东方红》的旋律从太空传回地面,响彻大江南北时,他知道,这一刻,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圆了。 1970年的那颗卫星,不仅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也点燃了无数中国人的航天梦想。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不仅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还推动了国内科技教育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航天热席卷全国,许多年轻人因此选择投身科技领域。此外,孙家栋在晚年仍积极参与航天科普教育,鼓励新一代青年勇攀科技高峰。 他的故事,至今仍是无数中国人心中的一团星火。

0 阅读:69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

菜哥说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