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回忆,他领导不了父亲的老臣。他讲了一件事,有一年春节吴俊升来拜年,家
菜哥说剧
2025-05-17 16:42:47
张学良晚年回忆,他领导不了父亲的老臣。他讲了一件事,有一年春节吴俊升来拜年,家里的孩子们自然也要给长辈拜年。吴俊升自然准备了红包,一人5000张银行本票。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东北地区充满了复杂和动荡。军阀割据,社会秩序破碎,外部势力的干涉加剧了这一局面。张作霖凭借着非凡的政治眼光和军事手腕,逐步从众多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统一了东北三省,成为一代“东北王”,稳固了自己在东北的统治地位。随着他势力的不断壮大,张作霖的影响力迅速扩展,成为了当时中国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出生于这个权势显赫的家庭。自幼,他便在父亲的强势影响下成长,对政治和军事的了解远超一般同龄人。张作霖要求自己子女继承家业,特别是张学良,作为长子,更是肩负起了继承家族事业的重大责任。张作霖在教育张学良时,不仅注重军事才能的培养,也对其政治智慧给予了特别的指导。他希望张学良能够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位足以独当一面的领导者,接管东北的控制权,延续家族的荣光。
然而,随着张作霖的势力逐渐稳固,父子之间的期望与现实却开始产生了明显的差距。张学良虽然身处权力中心,但他内心深处常常感到无法胜任这份沉重的责任。尽管他从父亲那里学习到了许多军事战略和政治谋略,但他深知自己缺乏父亲那种过人的决断力和果敢性格。张学良自己也曾回忆,虽然在父亲的庇护下成长,但他始终没有父亲那种在关键时刻能够毫不犹豫、迅速作出决策的果敢性格。
岁月荏苒,曾经叱咤风云的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早已随着皇姑屯事件的炮火硝烟而逝去。他的儿子张学良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了东北王,却始终无法真正掌控父亲的那些老臣。每每回忆起往事,张学良都不禁唏嘘感慨。
有一件发生在张学良尚年幼时的小事,让他至今难忘。那一年春节,张作霖的结拜兄弟、奉系军阀的主要将领吴俊升,特意来到张家拜年。吴俊升比张作霖年长11岁,论辈分是张作霖的二哥,在奉系军中颇有威望。
按照惯例,张家的孩子们都要给这位吴大爷拜年。而吴俊升也没有空手而来,早已给每个孩子都准备了一个大红包。等张学良打开自己的红包,却被里面的数目惊得目瞪口呆——竟然是张5000元的银行票!要知道,那可是民国年间,500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几十万,作为一个孩子的压岁钱未免也太多了些。
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焚香祷告的张作霖耳中。向来雷厉风行的他,听闻此事勃然大怒,当即把吴俊升叫到跟前,质问道:"过年给个红包也不是这么个给法!你哪来那么多钱?"
吴俊升见状赶紧跪下给张作霖认错,连声说道:"大帅,这都是您平日里赏赐的钱,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过是想孝敬孩子们,给他们个像样的压岁钱。"
张作霖听罢语气稍缓,但仍然板着脸说:"你回黑龙江当督军,可不是让你去搜刮民脂民膏、骄奢淫逸的!要为老百姓做事,不要让他们骂娘。这种大手大脚的作风,以后得改改!"
吴俊升连连点头称是,又恭恭敬敬地磕了几个响头,这才灰溜溜地收回红包,回黑龙江去了。
事后张学良回想起当时的情形,仍觉得毛骨悚然。堂堂一省督军,就因为一句话的功夫,便俯首帖耳地认错,可见父亲在老臣们心目中的威望有多高。这不是他张学良一时半会儿能学来的。
张学良深知,自己无法指望父亲的老部下,会对他有同样的敬重和服从。毕竟,在他们眼里,自己不过是个晚辈,既没有父亲的威望,也没有父亲的手腕。想要驾驭这些桀骜不驯的军阀,谈何容易?
即便是在吴俊升跟随张作霖赴山海关,不幸殉难于皇姑屯事变之后,张学良仍旧无法取代父亲在其心中的地位。他倍感力不从心,无法真正掌控父亲的旧部。
后来,东北军内部矛盾重重、派系林立,最终因为内讧而分崩离析。张学良虽然也曾竭力维系,却始终无法令众臣俯首帖耳,甚至连他的指挥都不放在眼里。这不能全怪张学良能力不及,更多还是因为,他与这些军阀之间,缺乏父亲那种咫尺天涯的默契。
"子承父业容易,承父兵却难。"张学良曾感慨,父亲的部下难以驾驭,而自己的部下,父亲恐怕同样无法领导。两代人之间,隔着时代的鸿沟,隔着阅历的差距,本就很难相互理解、彼此替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