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发生大饥荒,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听闻十分焦急,花重金买了几根红薯藤,将其偷偷编进了回国货船的缆绳里。 菲律宾马尼拉港口,西班牙士兵正在严密检查每一艘离港的中国商船。 船舱里的货物被逐一搬出,连木箱的夹层都要仔细搜查。任何疑似红薯藤的植物一经发现,携带者立即处死。 陈振龙站在甲板上,手心冒汗。这个福建长乐的商人,在马尼拉经商已经五年,见过太多因偷运红薯藤被杀头的中国人。 但家乡的饥荒让人绝望,必须要冒这个险。 福建的旱情从春天持续到夏天。田地龟裂,水井干涸,饿殍遍野。 陈振龙在马尼拉的信件中得知,长乐县已经开始吃观音土充饥,死亡的村民每天都在增加。 红薯在菲律宾的表现让陈振龙震撼。这种作物耐旱耐瘠,亩产可达三千斤,是稻米的数倍。 红薯几乎什么土都能种活,山坡、沙地、盐碱地都不是问题。 但西班牙殖民者将红薯视为机密武器。 严禁外传,连种子都不允许流出菲律宾。任何试图偷运的人都会被当场格杀,尸体抛入大海喂鱼。 陈振龙的第一次尝试在1593年6月。 将细嫩的红薯藤缠绕成小卷,藏在行囊的最底层,外面铺满丝绸和香料。 但运气不好,搬运工人失手,行囊摔在地上,红薯藤滚了出来。 西班牙士兵当场围了上来。陈振龙被押到港口司令部,面临死刑。 幸好随船的其他中国商人联名作保,声称陈振龙是无意携带,最终只被罚款了事。 第二次尝试在7月。陈振龙将红薯藤编织到藤篮的缝隙中,外面放满咸鱼干。 这种掩护更加巧妙,但检查员的经验也更丰富。 咸鱼的腥味掩盖不了植物的清香。检查员在篮子里翻找,很快发现了绿色的藤条。 这次陈振龙被痛打一顿,差点丢了性命。警告再有下次,必死无疑。 8月的马尼拉港,陈振龙开始了第三次尝试。 这次改变了策略,目标转向船用器材。观察发现,西班牙人对缆绳的检查相对松懈。 红薯藤被细心地绞入吸水绳中。 一根根嫩绿的藤条与棕色的绳纤维交织在一起,表面涂抹上泥浆和海水,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旧缆绳。 装船的时候,陈振龙亲自搬运这捆特殊的缆绳。 心跳加速,手掌湿润,但必须装作若无其事。检查员果然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就挥手放行。 船离开马尼拉港的那一刻,陈振龙瘫坐在甲板上。 三次冒险,终于成功。但这只是第一步,红薯藤能否在中国的土地上存活,还是个未知数。 经过十几天的海上颠簸,船抵达福州港,陈振龙小心翼翼地将缆绳中的红薯藤取出,大部分已经枯萎发黑,只有几根还保持着微弱的生命力。 福州城外的纱帽池成为试验田。陈振龙选择了一块荒地,将仅存的几根红薯藤栽下。 每天浇水,精心照料,生怕这最后的希望也会破灭。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红薯藤不仅成活,还长出了新的枝叶,地下也开始结出拳头大小的块茎。这种异域植物竟然适应了福建的土壤。 消息传到福建巡抚金学曾那里。这位饱受旱灾困扰的地方官立即前来查看,亲眼目睹了红薯的惊人产量。当即下令在全省推广种植。 但推广过程并不顺利。农民对这种从未见过的作物充满疑虑,担心有毒。 一些保守的读书人甚至反对种植"蛮夷之物",认为会败坏风土。 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站了出来。在父亲的支持下,走村串户宣传红薯的好处。 亲自下地示范种植技术,用自己的身体试吃红薯,证明无毒无害。 第二年,福建再次遭遇旱灾。 但这一次,种植红薯的地区情况明显好转。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营养丰富,成为灾民的救命口粮。 红薯的推广从福建开始向全国扩散。 陈振龙的后代们承担起了传播使命。曾孙陈以柱将红薯引入浙江,五世孙陈世元携带《金薯传习录》北上山东。 每一次推广都面临着巨大阻力。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不同,种植技术需要不断调整。 更困难的是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让接受这种外来作物。 清朝乾隆年间,红薯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扎根。 据官方统计,红薯种植面积超过千万亩,年产量达到数十亿斤。 这种曾经的稀罕物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日常口粮。 红薯的影响远超预期。清朝人口从明末的六千万暴增到道光年间的四亿,红薯提供的充足粮食是重要支撑,山区、沿海、边疆,到处都能看到红薯的身影。 陈振龙的冒险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福州人民建造了"先薯亭"和"先薯祠"纪念这位引种英雄,但陈振龙本人在1619年去世时,并没有看到红薯在全国的辉煌。 1950年代,中国红薯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这个数字在今天更是超过了80%。 从1593年到今天,红薯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了四个多世纪。 这种美洲来的作物,早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振龙的冒险播下的种子,至今仍在开花结果。
公元1593年,菲律宾红薯高产,西班牙殖民者不准出口,偷运者会被处死。当时,福建
笑对的风雨
2025-05-23 13:30:2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