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八路军在薛公岭布下了伏击圈,可是没想到,巡逻探路的鬼子小队似乎发现了

文栋说明星 2025-05-25 17:33:27

1938年,八路军在薛公岭布下了伏击圈,可是没想到,巡逻探路的鬼子小队似乎发现了异常,进入伏击圈就率先发起了进攻! 1938年9月,山西吕梁山脉的褶皱里藏着件大事。 八路军115师686团团长杨勇接到上级急令,要截断日军向陕甘方向运粮草的路线。 这位时年25岁的年轻指挥官带着几个干部,猫着腰钻进薛公岭的山沟沟里摸地形。 这地方看着就是个打埋伏的好场子。 山路七拐八弯像条死蛇,坡陡得骡马都得打滑。 两边石壁上的野酸枣树长得密实,藏千把号人不成问题。 可等望远镜转到东北角高岗上,杨勇后脖颈子直冒凉气——小鬼子新修了座三层碉堡,机枪眼正对着整条山沟。 跟着来的侦查队长老刘蹲在石头后面直嘬牙花子。 这碉堡修得忒刁,里头要搁上挺机枪,伏击部队就成了活靶子。 杨勇攥着望远镜的手直冒汗,心里跟明镜似的:这钉子不拔,整个计划都得泡汤。 团里就剩三发山炮弹,杨勇拍板全押在这碉堡上。 战士们连夜把炮拆成零件,扛到对面山梁的酸枣丛里重新组装。 9月17日天刚擦亮,七百多号人分三路猫进灌木丛,枪管上都缠着野藤子。 日头爬上山头那会儿,二十辆蒙着帆布的卡车顺着山沟往里拱。 打头阵的鬼子巡逻队端着三八大盖,走两步就朝两边石壁放冷枪。 有个新兵蛋子被流弹擦破耳朵,愣是咬着衣角没吭声——这事后来上了团史,说是"薛公岭第一硬骨头"。 杨勇举着望远镜看得真切,卡车轱辘刚压进伏击圈,三发炮弹带着哨音直奔碉堡。 头两炮掀了顶盖,第三炮直接把砖墙炸成渣。 埋伏的战士嗷嗷叫着冲下山坡,手榴弹下雨似的往车轱辘底下钻。 小鬼子到底是训练有素,卡车当掩体摆开阵势。 歪把子机枪架在车头盖上突突,迫击炮弹在石壁上炸起白烟。 八路军这边土枪土炮不顶事,全靠手榴弹往车底下滚。 有个班长带着人摸到卡车油箱底下,洋火点着衣襟子甩过去,轰隆一声烧红半边天。 这场仗从晌午打到日头偏西,山沟里焦糊味混着血腥气呛鼻子。 最后清点战果,二十辆卡车全趴窝,二百一十三个鬼子见了阎王,仨吓得尿裤裆的当了俘虏。 杨勇看着缴获的五十多挺机枪直拍大腿:"早知有这好货,该多带俩骡子来!" 2023年清明,吕梁市在薛公岭战役遗址立了块花岗岩纪念碑。 杨勇将军的孙子杨鲁平带着全家来上香,把老爷子当年用的望远镜捐给了新落成的抗战纪念馆。 这事上了《解放军报》二版头条,标题叫《三代人的红色传承》。 老区百姓现在编了顺口溜:"薛公岭,英雄地,三发炮弹显神力,鬼子卡车变废铁,八路威名传千里。" 【信源标注】 1.《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抗日战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2.《吕梁市志·军事篇》(山西人民出版社) 3. 解放军报2023年4月6日第二版《三代人的红色传承》 4. 薛公岭抗战纪念馆官网展品目录 5.《杨勇将军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0 阅读:0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