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围炉观史 2022-12-28 17:56:17

“燕王善战,宁王善谋”,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蔡东藩对燕王朱棣及宁王朱权的评价,燕王朱棣在历史上的成就和地位不言而喻,而宁王朱权能与之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他的厉害。

然而,靖难之役期间,被赞“善谋”的宁王朱权却被“善战”的朱棣胁迫,上演了一场相爱相杀的大戏,先是设计抢走了大宁8万精锐兵马,然后说好了兄弟俩一起举兵干大事,承诺事成则平分天下,可最终只是一纸空头支票。而在永乐年间,为了不被朱棣猜忌,原本掌握重兵、镇守北疆的一代名王—宁王,晚年又不得不明哲保身以求自保,这是为何?

接下来围炉观史,就为你详细讲述宁王朱权跌宕起伏而又平淡无波的一生:

宁王朱权,生于137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自幼聪颖好学,颇为伶俐,因此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早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就封他(14岁)为宁王,封地在大宁。

两年后,1393年年仅16岁的宁王朱权正式就藩大宁国。大宁地处喜峰口外,属古会州之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是明朝初期抵御蒙古的一大重镇,而宁王朱权就是当时的九大塞王之一。

大宁国所辖之地疆域广阔,有九十城之多,身为宁王的朱权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更重要的是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骁勇善战,战力惊人,是当时明军中最精锐的骑兵之一。因此在边塞诸王中宁王虽然年纪最小,但拥有的军队数量和实力却是最雄厚的,仅次于秦、晋及燕三大地位显赫的藩王兄长。

宁王朱权之所以能就藩大宁且掌握重兵,一方面是大宁地处险要,直面东部蒙古的敌人,是防御蒙古骑兵入侵幽燕及辽东的前沿重镇;另一方面是宁王从小聪明伶俐,长大后沉稳有智谋,因此受到朱元璋的格外器重,委以重任执掌大宁这样的巨镇。

自从宁王朱权就藩大宁后,上马治军下马治民,几年间将大宁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大宁国军民的一致爱戴,威望日重。

到了每年的秋季,边塞诸王就会汇合起来联军出塞攻打胡虏,肃清漠南蒙古人的入侵威胁。当时的宁王朱权多次会合诸王出塞作战,以善于谋略著称,再加上大宁的封地在燕国的北方,与燕王朱棣的封地北平最近,因此众兄弟之中他们俩人的关系最为要好,日常联系紧密,于是就有了对两人“燕王善战,宁王善谋”的评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刚即位不久的建文帝还未巩固自己的皇位,就磨刀霍霍开始对自己的叔父们进行了削藩行动。

八月,先是燕王的同母弟周王朱橚被朝廷判定有罪,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到了建文元年(1399年),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及岷王朱楩也因罪被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无以自明,又不甘愿受辱,于是自焚而死,死状惨烈,为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被朱允炆视为削藩最大威胁及敌人的燕王朱棣,此前早已被削夺了大部分兵权,且整个北平和燕王府都在朝廷官员的严密监控之下。也是在这一年(1399年),经过一系列准备的燕王朱棣终于发动了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初,燕军虽少却数次打败南军,尤其是在真定之战中大败耿炳文所率领的30万大军,朱允炆见朝廷军队大败,于是以勋戚李景隆代替老将耿炳文。很快,李景隆就合兵五十万,进军至河间扎营,同时江阴侯吴高则带领辽东兵马围困永平,打算东、南两面夹攻北平。

燕王朱棣听说是没经验且眼高手低的李景隆统兵,反而放松了警惕,但考虑到与朝廷的战争肯定旷日持久,光燕地一隅的兵力很难打出去,最终只会被朝廷拖死困死,因此争取到宁王朱权及其军队很重要,尤其是得到骁勇善战而闻名于天下的朵颜三卫骑兵。

对于大宁军队的实力,朱棣曾与诸将商议时说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燕王朱棣能想到拉拢宁王朱权为助力,朝廷自然也不会忘记实力强大的大宁藩。还未等朱棣这边有所行动,建文帝因害怕宁王朱权先投向朱棣,于是派人召宁王回京,宁王则担心此时回京会被朝廷扣留,就没有及时动身,恰在此时被朝廷削三护卫的旨意却已到达。

建文元年(1399年)九月,江阴侯吴高从辽东进攻永平,燕王朱棣前往营救,吴高不敌退兵。朱棣趁机绕过松亭关从刘家口抄小路直趋大宁,向宁王诈称因朝廷逼得紧走投无路而来求救的。

宁王朱权和燕王的关系一向很好,但自己又是朝廷的藩王,虽然被削了三护卫,却不敢反叛朝廷,为了自身的安全着想,只得暂时选择中立,朝廷和燕王他两不相帮,等熬过这段时间后再作打算。

因此对于燕王朱棣突然来到大宁,朱权刚开始是既警惕又谨慎的,最终只邀请朱棣一人骑马入城,其他随从人员及军队一律不准进城,只能在城外驻扎。

朱权说什么,朱棣当然照做,而且一进城就握住朱权的手大哭,诉说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为起草奏章谢罪。面对曾经英雄无匹、纵横大漠的燕王四哥,如今落得这般模样,宁王朱权也是唏嘘感叹不已,连忙说一定会替他向朝廷求情、请罪。

朱棣在大宁一待就是好几天,期间朱权都是诚恳相待,毫无防备之心。而朱棣却趁机将北平的精锐军队埋伏在城外,同时化整为零分批派人偷偷入城,暗中收买及勾结大宁三卫的军官及诸守城军队,朱棣见布置已安排妥当,于是准备告辞离去。

在朱棣离开大宁的这一天,宁王朱权显得特别伤感,也不知道此次一别,下次还能不能见到四哥,因此一向深居简出的朱权还特意到郊外为其饯行。正当兄弟俩手拉手依依惜别之时,朱棣突然抓住朱权的手不放,而城外的伏兵也趁机而起,簇拥着朱棣和朱权前行,此时的宁王朱权才发现自己被敬爱的燕王四哥给挟持了,想反抗却为时已晚。

而前面已被收买了的大宁三卫及守城军队,见宁王随燕王而去,于是云集响应也纷纷归顺了燕军,只有守将朱鉴不愿归顺,最终抵挡不住力战而死。

为了断绝宁王的念想,朱棣在挟持宁王之时,另一支燕军已抄了后路,将宁王府的妃妾世子全部送往了北平,整个大宁一时间成了一座空城。朱权见大势已去,现在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于是默认了同朱棣一起造反反叛朝廷的事实,朱棣得到了朱权及其8万精锐军队,尤其是其中还有朵颜三卫骑兵的支持,实力大增,于是马上安慰他并向其许诺:“事成之后,平分天下”。

宁王朱权是何许人也,人精中的人精,怎么会相信胁迫之下的许诺,所谓平分天下也只是说说而已,所以并没有放在心上。

加入燕军阵营的朱权表现得非常低调,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他都只是帮着出谋划策和草拟一些檄文。在朱权看来,燕军和朝廷之间胜负难料,如果燕军胜了,凭着大宁8万军队及朵颜三卫骑兵,自己的功劳少不了;如果是朝廷胜了,自己就是被燕军挟持的,到时候朝廷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顶多就是软禁而已。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即位称帝。已称帝的的朱棣和宁王朱权都心知肚明,谁也没有提“平分天下”的事情,而朱权的军队早已被朝廷吞并,且朱棣也没有让朱权返回大宁的意思,只是把他当作大功臣强留在京城供养起来,相当于被软禁了。

事实上对于如何安置宁王朱权,朱棣也没有想好,他既是靖难的功臣又是皇弟,杀又杀不得,封到地方又不放心,对这个足智多谋的十七弟,朱棣在喜爱的同时又非常忌惮。

而朱权呢,深知大宁封地是回不去了,京城则更非久恋之地,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老虎总是要吃人的,还是找一块封地远离京城比较靠谱。

一天,朱权趁朱棣心情大好,于是提出请求想要改封南方,当他要求苏州时,朱棣回答道:“苏州属于畿内。”意思是苏州靠近京城,按祖制是不能封给藩王的。于是朱权又要求钱塘,朱棣则又说:“太祖原先将它赐封给了周王朱橚,最后却不了了之,后来建文帝又将钱塘封给了其弟,也未能享受就被除国,所以钱塘还是不封为好。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方,你随意选择吧。”

很明显这四个地方都受到了朝廷的严密监控,不是宁王想要的,于是宁王退而求其次,说想要去南昌,朱棣已经连续两次否决了他的要求,不好意思再次拒绝他,就答应了宁王的请求。

事实上,宁王的最终目的地就是南昌,那他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提出南昌呢?因为宁王知道朱棣一直对他有忌惮之心,如果先提出自己的想法,朱棣必定不同意,于是故意提出两个朱棣不会同意的地方:苏州和钱塘,等第三次再提出南昌时,就比较容易了,最终宁王得偿所愿就藩南昌。

宁王离开京城时,朱棣不但亲自写诗送行,而且以原布政司衙门扩建为王府,可见对他的看重。宁王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发宁王朱权用巫术害人,并且诽谤他人,明成祖朱棣闻之,马上命人秘密查访,可始终也没有找到什么证据,于是停止了追查此事。虽然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但却给朱权敲响了警钟,那就是朱棣仍然没有放松对他的忌惮和防范之心,自己平时处事还得谨慎再谨慎。

自此之后,朱权选择了韬光养晦,不问政事,同时建造了一间书斋,每天弹琴读书自娱自乐,好不快活,朱棣见朱权如此,也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监控,因此,整个永乐朝年间,宁王朱权与朝廷相安无事,没有遭遇什么祸患。

到了明仁宗时期,法禁稍有缓解,朝廷对地方藩王的态度也没有太祖、成祖两朝那么严厉,于是宁王朱权仗着自己皇叔长辈的身份,上书皇帝说南昌不是他的封国,请求回归大宁封地。明仁宗回信说道:“南昌,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一句话让宁王理屈词穷,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

又过了几年,即宣德三年(1428年),此时宁王朱权50岁,请求明宣宗将靠近南昌城的灌城乡田地赐给他,宣德四年,又私自发表议论说宗室不应确定品级。对于宁王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合理要求和干预国政的行为,明宣宗十分生气,下旨对朱权进行了严厉指责,朱权见事不妙,恐有不测祸患,于是便上书谢罪,明宣宗对这个祖父辈也没有进行过多深究。

经过前面几次的波澜,朱权深感前途无望,晚年的他似乎认命了,不想再折腾了,开始醉心于道教、文学、艺术及茶道等,整日与文学士互相往来,以寄托自己远大的志向。

宁王朱权多才多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道学修养极高,著有《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喜好戏曲、历史,著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他还善古琴,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及《太和正音谱》,知悉茶道,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了《茶谱》一书。可以说,晚年的宁王朱权过得十分丰富多彩,且在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正统十三年(1448年),71岁的宁王朱权去世,谥号为“献”,世称宁献王。他的一生历经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正统六朝,在朱元璋的二十六个儿子中是最长寿的。年轻的时候虽然被迫卷入了“靖难之变”中,后半生却安安稳稳做了50年的太平王爷,最后寿终正寝,享尽了荣华富贵。

然而,宁王朱权虽有大智慧,知道凡事不可强求,也不能与命相争,在清楚大志难伸时,就韬光养晦,寄情于文学、艺术,甚至道教、茶道等,活出了明朝藩王中独有的烟火气。

但宁王的子孙,却对朱棣许诺的“事成则平分天下”的誓言始终耿耿于怀,认为朱棣一系的大明江山有宁王的一半,而到了宁王朱权的第四代即曾孙朱宸濠时,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发动了叛乱,史称“宁王之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十万造反,没想到两个月不到就被一代圣人王阳明给平定了,宁王朱宸濠被生擒后论罪伏诛,而传承了四代的宁王爵位和封国也被废除。真是子孙不孝,可惜了第一代宁王朱权韬光养晦好不容易保住并传下来的宁王爵位,最终只传了四代就彻底‬消失在历史当中。

106 阅读:68028
评论列表
  • 2022-12-30 13:32

    最不靠谱的话平分天下

  • 结果宁王当场发飙

    变强了也变秃了 回复:
    唐寅当过宁王妃的西席先生,宁王妃为了阻止宁王起兵造反投湖自尽,宁王起兵遇到王阳明直接被他干翻了,现在我们南昌还有条路叫阳明路。王阳明封新建伯,我就是新建县人[笑着哭]
    用户10xxx91 回复:
    唐伯虎比朱宸濠还要大六岁。
  • 2022-12-30 13:53

    这不废话嘛!平分天下?皇权岂可他人共享?

  • 2022-12-30 12:28

    主要还是朱允炆操作问题,宁王肯定知道成或败都没自己好果子,但在朱允炆手里自己必死,朱棣那还有一点活路。

    无语肾 回复:
    不对的地方就是做事两手抓[得瑟]
    智能的小孩 回复:
    宁王在猪韵文手里必死无疑,在朱棣手里还有点活路,最后选择算是对了,成功活下去了,至于后代那不是他能考虑的了,也算有勇有谋
  • l哦 28
    2023-01-01 18:25

    前面都是扯淡,最重要的是宁王一直没有掌握军队,所以朱棣稍微策反一下,八万零一个人就剩一个没反,这种人除了有个空头王爷的名头,手下根本没有兵,将领也不听他的。朱棣之所以说要跟他共天下,目的是进一步拉拢他手下那些将领,告诉他们:你们看,我为了得到你们,连天下都让出去一半了。这才叫帝王心术[呲牙笑]

  • 2022-12-29 20:28

    [呲牙笑]这么说是给华安误导了历史[呲牙笑]

    小馬哥 回复:
    那是宁王的后代
  • 2022-12-30 09:40

    宁王一肚子的气,本来想在杭州养老,朱棣不让,直接分在南昌就近监视[呲牙笑]

    上善若水 回复:
    朱棣后面才迁都北京,先前在南京住着呢
    智能的小孩 回复: 上善若水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宁王还是很厉害的,不监视起来怎么行,万一子孙压不住怎么行,这是正常的,宁王也知道,最后相安无事的安全的活下去了,也算很好了,换作猪韵文肯定要杀了他的,所以跟了朱棣还算不错,其实也是没的选择
  • 次仁 16
    2022-12-30 09:43

    没机会发飙[呲牙笑]

  • 2023-01-03 21:08

    s

  • 2023-01-01 15:38

    在华太师家里当场撒尿

    舟子 回复:
    历史上应该是唐伯虎这样干,不过他不是发飙是装疯扮傻。开始是到宁王府干活混口饭吃,后来发现宁王要造反了,这还得了造反死人的,所以聪明的唐伯虎马上装傻装疯逃跑了。
  • 信澄 14
    2023-01-02 05:38

    朱元璋戎马一生,在战略上最大的难题就是定都问题。财税系于江南,精兵部列北国,一南一北应该首抓哪个?老朱选了财政,小朱选了军柄。结果事实证明,这二位定都哪里都一样丢不了对于军与钱的把控。而子孙们无论定都哪里,都难以握住二者。

    shut up 回复:
    高见[点赞]
    用户29xxx37 回复:
    朱元璋本来想要定居长安或者洛阳或者开封,可惜了,如果定都中原地带,就都可以兼顾了。
  • 大伟 12
    2023-01-01 15:44

    后来宁王的子孙要造反,被王阳明灭了。唐伯虎之前投靠宁王,发现宁王要造反,吓得他裸奔装疯,而保性命。

  • 2023-01-01 18:29

    最后宁王无奈转打野去了[得瑟]

  • 2023-01-01 23:57

    这都是老朱犯的错,干嘛要儿子去掌兵吗,相互残杀是必然的![得瑟][得瑟]

    用户14xxx52 回复:
    跟刘邦一样,分封儿子,后面乱世子孙有大概率上位,西汉乱世东汉接班了,东汉乱世蜀汉也接了天下三分之一,家封天下好处在于乱世子孙有机会接班。
    智能的小孩 回复:
    朱元璋选择猪韵文是一步错旗,虽然为他铺平了道路,但架不住他自己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 2023-01-02 17:02

    在皇帝眼里,老婆可以平分,天下绝不可能平分。

  • 2021 7
    2023-01-01 15:04

    是周星驰点秋香里面的宁王吗[呲牙笑]

    朝阳 回复:
    那一代宁王,是唐伯虎点秋香的那个宁王的老祖宗了。
    大唐遗风 回复:
    不是,应该是朱宸濠,历史上唐伯虎去做过他的门客,发现他想谋反靠装疯卖傻才逃出来[得瑟]
  • 2022-12-30 11:12

    朱家真兄弟。。。[静静吃瓜]

  • 2023-01-02 11:08

    然后发飙造反,被王阳明抓了一次,还被威武大将军又抓了一次。造一次反,被抓两次也是没谁了[红脸笑]

    转身 回复:
    你说的朱寿么[呲牙笑]明朝伪君子?
  • 2023-01-03 12:17

    平分天下[呲牙笑]纵观历史哪有前车之鉴的

  • 2022-12-30 20:46

    已经有多种渠道证明朵颜三卫根本没有从属宁王,更没有参加靖难之役。

    心静自然凉 回复:
    是的,是宁王三卫。而且宁王三卫本身就朱元璋的诏书要他们听令朱棣,所以朱棣偷偷去宁王地盘的时候。宁王三卫当晚就开城门放朱棣进去了。[笑着哭]
  • 2023-01-01 16:28

    平分天下,就是我负责当天子,你负责下地狱。

  • 2023-01-05 15:28

    宁王移封江西,后面几代宁王都想造反,正德时试过一回,遇上圣人王阳明,就没有然后了!

  • 2023-01-01 15:29

    当场发飙:戳大木娘

  • 2023-01-01 22:25

    我发飙了

  • 2023-01-02 02:22

    够仁慈了,朱棣都没杀他

    西行者 回复:
    朱棣已经背了个篡权杀侄的骂名,又诛了方孝孺十族,得罪了天下文人,若再杀了靖难功臣朱权,会被天下人唾骂,换个说法,是建文帝救了朱权
    CD 回复:
    宁王对他也不错,和他算最好的了
  • 2023-01-02 11:37

    宁王带着书生夺命剑造反,被唐伯虎的霸王枪𠲍穿个窿[笑着哭]

  • 2023-01-04 09:16

    中分天下不太可能,中分他的脑袋倒是很有可能

  • 2023-01-05 15:19

    朱橚也很厉害,对中医贡献很大,人卫的《普济方》好几千大洋一套,买不起,《救荒本草》流传许多国家

  • 2023-01-15 10:14

    权力的游戏里只有输赢,没有分享一说,你退一步就完蛋

  • 所以世代宁王以造反为己任[得瑟]

  • 2023-01-05 09:29

    封这么多藩国,后辈怎么处

  • 2022-12-30 13:10

    皇孙应该拉拢朱权

    用户18xxx50 回复:
    按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宁王也是要被削的,还怎么拉拢?拉拢的话能许什么好处?宁王已经是藩王了,地位与权势仅次于皇帝,还有什么能打动他?难不成也和宁王平分天下?
    悟空快来救我 回复:
    削藩和拉拢朱权这个藩王是两个自相矛盾的事,根本不可信,也不可行。
  • 2023-01-01 21:42

    朵颜三卫

  • 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

    遥远的旅途 回复:
    卧榻之下怎么睡,睡床板下面吗?[汗]
  • 2023-01-03 18:38

    宁王:系囖!玩下喈!不过如果你讲野唔岩听米怪我发烂渣啊!

  • 2023-01-04 18:18

    从求封南昌来看,也展现了宁王善谋,如果攻下九江、安庆顺江直下,便可直取南京,难度比靖难之役还低,没想到朱老四迁都北京[笑着哭]

  • 2023-03-05 15:44

    请恕不敢苟同您的观点,忠君报国是古代臣子的基本气节,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臣子,他所做的一切对的起君王社稷,是位铮铮铁骨的忠臣,值得我们尊敬。

  • 2023-01-05 08:26

    [得瑟]最后宁王后人反了但是输了

  • HCY
    2023-03-15 11:17

    没有平分宁王的脑袋就算不错了,还想平分天下?

围炉观史

简介:知史明鉴,叙说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