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李世民盛赞“英果类我”,也是最赏识的儿子李恪,为何至死无缘太子之位?

围炉观史 2022-12-31 23:19:21

吴王李恪与太子之位绝缘未必不是福分,有缘无分才是最糟糕的,更可惜的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一时的认可、赏识,最终导致了李恪的悲惨结局。

永徽四年(653年)初,受房遗爱案牵连,太尉长孙无忌趁机陷害吴王李恪谋反。在二月初二这一天,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赞为“英果类我”的吴王李恪,在长安宫禁之中被缢杀,走完了自己悲剧的一生,年仅三十四岁。他四个未成年的儿子受父亲影响,全部被流放岭南,四个女儿,三个不可考,其第四女信安县主则被罚守献陵,总之,吴王李恪一家人下场十分凄惨。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齐王李佑因谋反案事发,由于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并导致其被废黜。李世民本来打算立最宠爱的四子魏王李泰为储君,后来得知李泰有谋储的行为,于是降封李泰为东莱郡王,将他幽禁于将作监,不久,在司空长孙无忌的一力坚持下,李世民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无论是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还是被立为太子的晋王李治,都是皇后长孙氏所生,是嫡子,因此他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立储的首选对象。而吴王李恪虽是庶三子,李世民也很赏识他的英武果敢,也曾一度想立其为储君,可最终却没有立他为太子,除了嫡庶有别,还有其他几个原因:

首先是嫡庶尊卑有别,这是首要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十分注重血脉传承,因此最讲究嫡庶贵贱、上下尊卑有别,越是高门大户越讲究,嫡庶之间的身份、地位及待遇犹如天壤之别,不可逾越,而放到皇室,对待嫡庶的态度就更明显了。

历朝历代的皇位继承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有妻之子,不可置妾之子。”

意思是如果嫡妻(皇后)生有儿子,就必须立为储君,而不再考虑其他妃嫔所生的庶子;如果嫡妻无子,就可以立庶长子为储君,总之,嫡庶、长幼尊卑的顺序不能乱。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及九子李治,他们都是嫡子,对皇位有优先继承权。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即位,就马上册封年仅8岁的李承乾为皇太子,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是李世民的嫡长子。

像历史上的汉惠帝刘盈,虽是刘邦的次子,却是皇后吕雉所出的嫡子,太子之位自然不会考虑年纪更大的庶长子刘肥;而隋唐两朝的太子杨勇、李建成,虽然最后都被废了,但当初都是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储君的。

比较有名的还有明朝的皇太孙朱允炆和清朝康熙的太子胤礽。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没有选择其他年长的儿子,而是选择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就是因为朱允炆是皇嫡孙,礼法上更有继承权,可最后却酿成了“靖难之变”;而康熙在位期间曾两立两废太子,晚年深陷“九子夺嫡”之争的痛苦中,就是因为嫡庶有别,太子胤礽虽不肖,却是嫡子,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因此康熙在他的废立问题上一直很纠结。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因而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嫡长子。事实上,8岁的小孩子哪里能看出贤愚,很明显史书对他的记载有夸张、拍马屁的嫌疑,因李承乾身上系着宗族、皇位的传承重担,李世民对被刚立为太子的李承乾自然寄予厚望。

相比李承乾,李恪则是李世民的庶子,他的生母是杨妃(隋炀帝女),因此无论是身份还是长幼顺序,吴王李恪都不能跟李承乾相提并论。

李承乾虽然早早地被立为太子,可身上有足疾,不良于行,再加上才能平庸,最终因狂悖骄躁、图谋不轨的罪名被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就这样嫡长子李承乾第一个出局了。

太子李承乾被废,李世民剩下的年长儿子中,论能力、才干,最出众的是吴王李恪和魏王李泰。李泰是嫡次子,又有才,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因此成为继李承乾之后进入李世民视线的储君人选。

李世民有多宠爱李泰呢?

史载李泰宠冠诸王,按照惯例唐朝的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常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好士爱文学,于是唐太宗就允许李泰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召引学士。李世民曾是秦王的时候,也在秦王府设置过文学馆,后来李世民争夺太子位,文学馆的十八学士出谋划策立下过大功。

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长安前往封地,还一度下诏想让魏王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靠近东宫),却遭到宰相魏征的极力谏止,这才不了了之。

魏王李泰虽然不之官,但封地多达22州,同时兼领左武候大将军、雍州牧之职,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地位显赫。

而同时受封的吴王李恪,封地却只有8州,除了唐太宗的偏爱,更因他们二人的嫡庶之别。

因父皇的过分溺爱,让李泰渐渐对皇位产生了想法,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于是开始了谋嫡的行为。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唐太宗有意立魏王李泰为太子,不过因李承乾刚流放黔州,心里伤感还没有下定决心。此时的李泰认为机会来了,就趁着照顾生病的唐太宗之余向他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唐太宗听了李泰的狠绝保证,当面没有说什么,可心里一阵阵发寒,没想到一向乖巧、伶俐的爱子居然说出这样的话,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狠心杀掉,还有何人不敢杀,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兄弟们估计都难以保全。

史载李世民:“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唐太宗为了保证自己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比较仁弱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同时为了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达到共存的目的,采取隔离政策,降封李泰为东莱郡王,安置于均州郧乡县。被贬四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可见唐太宗对他确实很偏爱。

在此过程中,唐太宗完全没有考虑过立吴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而是在嫡子李承乾、李泰及李治三人之中不断作出新的选择。由此可见,无论李恪是否文武双全,多么有能力、才干,嫡庶尊卑的差距是他永远跨不过去的鸿沟,而这只是他无缘太子之位的众多原因之一。

其次,李恪的性格让李世民心有余悸,为保全其他儿子,不得不选择相对懦弱的李治。

在唐太宗诸子之中,属吴王李恪、魏王李泰最贤,李泰的优秀主要体现在文学方面,而李恪却是文武双全,尤其善骑射,性格方面则是英武果敢,是最像唐太宗的皇子。李世民就曾赞:“吴王恪英果类我。”

李世民虽然很赏识这个比较像他的儿子,但纯粹是站在父亲的角度,可对于是否立他为太子却是不放心的,而不放心的理由就出在李恪果敢的性格,这是为什么?

这里面涉及到唐太宗李世民一段无法忘记的噩梦和伤痛,那就是“玄武门之变”,在那场宫廷政变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一兄一弟,事后又逼迫自己的父皇李渊退位。

在李世民心中,李恪太像自己了,一旦立他为太子,凭着他果敢的性格和心机手段,他的兄弟们的下场可想而知,尤其是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及晋王李治这三个嫡子必然不能存活。

将心比心,因有“玄武门之变”的前车之鉴,唐太宗很容易将英武的李恪代入进去,一辈子好强的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愈发心软,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保全自己的儿子,以避免皇室重蹈覆辙,再次发生骨肉相残的事情。

就这样,吴王李恪因太优秀而被排除了立为太子的可能。

三是李恪的出身背景问题,他身上有前朝的阴影,得不到朝臣的支持。

李恪虽是唐太宗的庶子,但论起血脉传承和出身背景,却是诸皇子里最高贵的,他身兼隋唐两朝的皇族血脉。

首先,他是李世民的儿子,爷爷是唐高祖李渊,曾祖母是独孤信的四女独孤氏;

其次,他的母亲杨妃是隋炀帝杨广之女,他是隋炀帝的外孙,隋文帝杨坚的曾外孙,曾外祖母同样是独孤信的女儿(七女)独孤伽罗;

然而李、杨相结合的高贵血脉并未给李恪带来任何好处,反而让他时刻活在前朝的阴影当中,难以自拔。

要知道唐朝是在推翻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朝的大臣当中,一部分是隋朝官员投诚过来的,是所谓的隋朝“叛臣”;另一部分则在灭亡隋朝的过程中,普遍与隋朝结下了血海深仇,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是隋杨子孙死灰复燃。

李恪既是李唐皇族的子孙,同时身上又流着隋炀帝的血脉,已经成为唐朝开国功臣的朝中大臣,担心吴王李恪一旦被立为太子、进而继位为帝,会对他们进行报复、清算,威胁他们的利益和地位,就凭这一点,大部分朝臣都不可能支持李恪,甚至会敌视李恪。

而得不到朝臣支持的李恪,李世民注定不会立他为太子,就算勉强立他为太子,他也坐不稳啊。

唐太宗也深知这一点,这从他为李恪的取名就可以看出来,李恪的“恪”,是恪守本分的意思,这既是对拥有隋杨血脉的李恪的警告,同时也暗示了李恪无缘太子之位。

在唐太宗及朝臣心中,李恪身上带有前朝的阴影,保持低调、恪守本分做一个富贵王爷就可以了,不要心存妄想觊觎储位。

很显然,历史上的李恪并未清楚这一点,不但争强好胜而且相当高调,不然也不会传出文武双全的名声,得到唐太宗的赞赏,同时也引得权臣长孙无忌的嫉恨,最终为自己的悲剧下场埋下伏笔。

四是国舅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懦弱的李治躺赢,英果的李恪悲催。

太子李承乾被废时,晋王李治才15岁,且在唐太宗诸子当中排名第九,虽然自幼聪慧,但性格端庄雅静、宽厚仁慈,平时又比较低调,本来不在唐太宗储君人选的视线之内。

可随着魏王李泰“杀子传弟”的许诺,及被废的李承乾也坦承自己谋反是因为李泰对太子位有所图谋,这些都让李世民对李泰非常寒心,以至于因诸子诸弟争位之事而欲拔剑自杀,关键时刻国舅长孙无忌站了出来,不但阻拦了唐太宗自杀的想法,同时推出了他的亲外甥,提议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

唐太宗对内兄长孙无忌是非常信任的,再加上李治也是嫡子,性格仁弱,如果立他,李承乾、李泰及李治三子都可以保全,于是听从了长孙无忌的建议,选择立嫡幼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长孙无忌是皇后长孙氏的同母兄,他既是李世民的内兄、臣子,也是布衣之交,从晋阳起兵时就一直是李世民的幕僚兼谋士,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以司徒、赵国公排名第一。

李承乾与李泰虽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但他们与长孙无忌并不亲近,尤其是魏王李泰本来就有贤名,又受到唐太宗的格外宠爱,因此并没有倚重长孙无忌这个舅舅的想法。

而长孙无忌为什么选择支持晋王李治呢?

首先李治是他的亲外甥。长孙无忌要想保持自己及长孙家未来的权势地位,自然不愿其他皇子被立为储君,而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亲外甥上位,被立为太子。眼看着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又失去资格,剩下的晋王李治自然成为唯一的人选。

其次是晋王李治性格比较仁弱,一旦长孙无忌掌权辅佐李治,容易把握,且李治一向与长孙无忌亲近,长孙无忌自然尽心帮助他。

就这样,在长孙无忌的强力支持下,李治什么也没做就顺利被立为太子,相比吴王李恪,可以说是躺赢。

虽然立了李治为太子,但李治过于仁弱的性格让唐太宗不放心,甚至担忧,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稚奴(李治)为太子,然而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长孙无忌一听这怎么行,自己好不容易把亲外甥拱上太子宝座,怎么能改立他人呢,于是长孙无忌坚决抗争,认为不可以,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且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希望陛下您深思熟虑。”唐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

改立太子之事虽没有成功,但从此之后,长孙无忌深恨李恪,视李恪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五是李世民对李恪的赏识仅停留在嘴上,却从没有付诸实际,导致最终害了这个儿子。

毛主席曾评价李恪说:“李恪英武,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李恪文武双全,英武果敢,身为父亲的李世民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不然也不会发出“英果累我”的赞叹,然而这只是父亲对于优秀儿子一种单纯的赏识,出于各种现实的考虑,并没有上升到立他为储君的实际举动。

唯一一次露出想立李恪为储君的想法,征询的对象却是支持李治的长孙无忌,在长孙无忌的据理力争和坚决反对下,马上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唐太宗对李恪的赏识一直都是停留在嘴上的,或许是自我安慰,而这恰恰害死了这个儿子。

永徽四年(653年)初,高阳公主、房遗爱参与谋反,机密泄露被捕,房遗爱为了活命,听从审案的长孙无忌指使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

李恪在临死前,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果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

6年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长孙无忌因坚决反对李治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招致武则天的仇视,授意中书令许敬宗诬陷其谋反,削爵流放黔州,后自缢而死。

长孙无忌在诬陷吴王李恪谋反的时候,可能没有想到,仅仅数年之后,自己会以同样的罪名被流放边远之地,以凄惨的结局收场。

除了长孙无忌本人,长孙无忌的儿子也被罢官除名,近支亲属则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家产被抄没。对比长孙无忌对吴王李恪的陷害,后世人认为他是应有此报。

历史没有假如,假如长孙无忌当初不立挺晋王李治为太子,日后就不会得罪武则天,自己也不会被诬谋反而流徙黔州,自缢而死?

假如唐太宗李世民没有征询长孙无忌的意见,或没有听从长孙无忌的劝阻,而是乾纲独断,坚定立吴王李恪为太子,是不是后来就不会发生武则天血洗李唐皇族子孙,武周割唐鼎的事情,那么,历史是否会改写?

0 阅读:160

围炉观史

简介:知史明鉴,叙说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