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天宝战争,为什么直接把盛唐的气魄打没了?

荒年说历史 2023-02-15 13:30:41

提起唐朝都把关注点放在了唐朝的盛世上,其实唐朝的盛世仅仅只是反应了它的一个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唐朝因为国力有限,只能无奈承认了周围不少藩属国,其中有一个就是南诏国。

南诏国的来头可不小,它不仅占据了东南亚大片领土,还占据了今天中国的云南省,可以说得上是当时唐朝一个领土面积较大的一个藩属国。因为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时好时坏,所以唐朝极为拉拢南诏国。

不过天宝年间,正是大唐盛世的时候,唐朝却因为与南诏国的战争,不仅将自己的气魄彻底打没了,还让南诏国倒向了吐蕃,这对于唐朝来说打击可谓是非常严重的。

从实力上来看,唐朝是完全有能力打赢对南诏国的战争的,这让唐朝输掉这场战争的原因一直被历代历史学家所反思,此后更是将唐朝与南诏国的这场战争称之为天宝战争,那么这场不应该输的天宝战争究竟是如何将唐朝的气魄打得烟消云散的呢?

一、误判导致的军事冲突

进入到天宝年间后,唐朝一派盛世景象,可是在盛世背后的却是唐朝国家体系的严重腐化,特别是节度使制度带来的严重隐患。节度使统管一方,掌握军政大权不说,还有一定的财权,这滋生了地方腐败,更是让唐朝军队内部腐化严重。

节度使有调兵维护边疆的权力,这让不少节度使拥兵一方,给唐朝造成了不少隐患,其中天宝战争的起因更是因为节度使的误判造成的。

天宝战争的主体即唐朝和其藩属国南诏国原本是十分和睦近邻友邦,南诏国世代更是严守藩属国的义务,没有与吐蕃发生正式往来,这让唐朝很是放心。

可是到了天宝七年,南诏国国王皮罗阁去世,这让南诏国派遣使者来到了长安,请求唐朝另立国王,很快唐朝给了国书,正式批准了皮罗阁的儿子阁逻凤为南诏国新一任君主,殊不知这一举却立了一位极有抱负的新君。

南诏国新君阁逻凤很有政治抱负,想要稳固国家边疆,防止唐朝军队进一步向云南渗透,所以他经常鼓动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抵御唐朝军队的入侵,给唐朝控制云南造成了不少麻烦。

在一次云南地方暴动中,唐朝果断派出军队镇压,想要一举将这些发起动乱的少数民族彻底清除。阁逻凤看到这个情况,便立即命令南诏国军队出兵接应这些少数民族武装,让他们来到南诏国避难。

看到南诏国国王的举动后,地方上的节度使一度咄咄逼人,阁逻凤甚至与其硬碰硬根本捞不着好处,所以立即上书唐朝皇帝,希望能够免除这些发起动乱的少数民族部落的罪行,这让唐朝当局很是为难。

看到南诏国新国王的主动收纳肇事者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在踩唐朝的底线了,不过唐朝当局还是忍了下来。可是到了天宝九年,因为与阁逻凤交涉不成,边疆地方姚州督府状告阁逻凤叛变,这让西川节度使杨国忠对形势产生了误判,立即派遣大军赶往姚州。

于是与南诏国的军事冲突一触即发。造成如此严重的误判,杨国忠当然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姚州督府上告的文书已是十万火急,这才被迫率军前往,从根本上来说便是唐朝主动挑起了对南诏国的军事行动。

二、唐朝就此失去大国魄力

曾经的唐朝是万国交好的宗主国,对于南诏国也是有求必应,如今却成了大军压境,这样的军情传回唐朝国内,势必会遭国人唾弃,这也是天宝战争之后,唐朝的气魄散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在杨国忠派遣的大军赶到姚州时,南诏国早已经是先下手为强,攻破了城池,抢掠了财物和人员,回国以逸待劳了,杨国忠深知贸然前进势必凶多吉少,于是他命令大军暂时停止前进,反而上报朝廷,准备与南诏国正式开战。

拿到了朝廷的文书,杨国忠底气十足,命令三员大将即鲜于仲通,李晖以及王知进率领八万余人的兵力,开始朝着南诏国边境开进,对其造成大军压境的军事压力。

看到这样的军事压力,阁逻凤当然清楚与唐朝开战,就以自己的实力,肯定是要落败的,所以他立即派遣使者,与唐朝的大军接洽。

阁罗凤派遣的使者,说到了一个重点,这就是吐蕃大军已经在逼近南诏国了,所以才来姚州向唐朝搬救兵,现在唐朝反而大军压境,于是这是威逼南诏国降服于吐蕃。

对于这个重要的讯息,主帅鲜于仲通做出了严重的误判,认为阁逻凤是虚晃一枪,命令大军立即开赴南诏国腹地,结果到了西洱河的河畔时,便被吐蕃和南诏国联军埋伏,最终全军覆没。这一战仅仅只有主帅鲜于仲通一人带着少数士兵逃回了唐朝,其余人基本都殒命战场,造成了政治后果非常严重。

与南诏国都第一战便惨败,其中有主帅的误判,以及军事上的种种错误,更是对政治形势判断严重不足,这让天宝战争第一战失利后,对唐朝造成了极为负面的政治影响。

对于南诏国来说,唐朝作为宗主国,不断对自己施加政治压力,导致自己倒向吐蕃后,获得了不错的发展空间,甚至在正面战场上能够击败唐朝军队。这便让唐朝曾经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了,紧接着的就是唐朝的那种大国气魄开始一点一点在消散。

三、持续对外战争国力耗尽

面对这样的败绩,传回到了唐朝都城长安,自然是让唐朝举国震惊的了,原本不将南诏国当作对手的唐朝,开始积极备战,这让天宝战争正式开开了序幕。

在天宝十二年,唐朝在一番周密的准备后,派出了何履光为主帅,带领岭南五府的兵力开赴南诏国,这一次获得了大胜。

取胜后,南诏国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毕竟南诏国还是败而不忘,阁逻凤还是担任着南诏国的君主,可以说这一次的军事胜利,没有带来任何政治效果,相反还让唐朝背负了沉重的军费开支,对唐朝国家财政冲击非常严重。

没有达到政治目的的唐朝,不久后准备了第三次远征南诏国,这让李宓挂帅,出征南诏国,这一次唐朝派出了七万精锐兵力,可以说是非常重视这一场对外战争了。

李宓不负所望,率军直逼南诏国首都,这让阁逻凤在首都被包围的情况下,只能闭城不出,选择消极应战。

长期围城后,李宓组织的数次攻城都以失败告终,在粮草即将耗尽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撤军,没想到半路遭到吐蕃和南诏国联军的合围,这让李宓本人都阵亡于西洱河,七万精锐兵力更是全部葬送在了南诏国腹地。

最后一次远征南诏国遭遇大败,这让南诏国和吐蕃看清了唐朝的真正实力,举国之力都无法征服一个小小的南诏国,更是无法征服像吐蕃这样的大国了。

于是在天宝战争之后,吐蕃开始咄咄逼人,唐朝的大国气魄也因为天宝战争被打散,落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不断与吐蕃和谈,可见唐朝主要挑起的天宝战争,结果让唐朝不仅没有获得预期的政治利益,相反还将自己推向了不利于自己的被动境地。

作为唐朝天宝年间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唐朝以两败一胜告终,耗费巨资,没有换来半点政治回报,这让唐朝的国力和军事实力在邻国看来不过如此,标志着唐朝不再有大国的魄力,也无力维持曾经巅峰时期的政治地位了。

0 阅读:1

荒年说历史

简介: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事,都不是等你准备好了才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