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终为汉臣,而曹丕刚继位魏王就废汉自立,他们父子各是如何考虑的?

围炉观史 2022-11-27 21:38:18

有人说,曹操至死不称帝,而是以汉臣自居,是公心,是对大汉最后的忠诚,要我说,曹操不称帝那才是有私心呢,是不想落得篡位的名声,不利于曹魏江山的千秋万代;至于曹丕废汉自立就更好理解了,虽有篡位的嫌疑和骂名,但更多的是顺势而为。

先说曹操,年轻时的他像个愣头青,为官正直,一心忠君报国,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热血青年。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他出身官宦世家,是汉初名相曹参之后,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东汉四代皇帝,权势显赫,在朝廷内外很有名望。

到了汉桓帝时,曹操祖父曹腾被封为费亭侯,而父亲曹嵩则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一度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可以说曹操一出生就富贵已极,是妥妥的官三代。本来可以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官宦世家少爷、纨绔子弟,但曹操和别人不一样,因为他还有理想,且他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改变。

青少年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一方面他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韬略,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他又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也不爱研究学问,与传统世家子弟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因此,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曹操并没有显现出特殊的才能和被人称道的地方,这其中,只有梁国的桥玄及南阳的何颙、许劭认为他不平凡。

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则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而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评价曹操:“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从曹操后来的经历和成就来看,许劭的评价最为恰当,而这两句评价在后世逐渐流传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灵帝熹平三年(174年),年仅20岁的曹操,以孝廉进入当时的都城洛阳为郎官,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大概就是负责洛阳北部治安秩序的武官。

但这个官是很难当的。洛阳作为京城所在地,城中聚居了大量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这些人及其家奴向来横行于市,没把朝廷及官府的法令放在眼里,一般衙门的官员也不敢得罪和约束他们,所以很难治理。

然而,曹操一到任就造了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并严肃法纪、申明禁令曰:“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洛阳城中的权贵当然没把这所谓的禁令放在心上,私下都以为,这只是曹操这愣头青装个样子而已。

但是万万没料到,曹操却是来真的!没几日,曹操就干出了一件惊动洛阳的大事。

原来风头正劲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因违禁夜行被抓了个正着,于是曹操毫不留情,当场用五色大棒将他活活打死了!

这一顿棒,打得京城权贵们那叫一个胆战心惊。于是,史书称:“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曹操也由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但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总算没惹来杀身之祸。但被明升暗降调出了京城,成了顿丘县令。

虽然刚入仕不久就遭遇挫折,但敢在京城与大宦官作对,曹操为官正直、不畏权贵的名声已响彻京城并天下闻名了。

光和元年(178年),曹操在顿丘令任上干了数年后,因受到某事的牵连,被免去官职,回到家乡谯县闲居。公元180年,在老家谯县闲居的曹操,重新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

曹操担任议郎期间,曾上书朝廷认为为官正直的大臣(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遭到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可惜没有被汉灵帝采纳。其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然有部分被采纳,但东汉朝政已日益腐败,曹操深知不是他个人所能够改变的。

四年后,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议郎曹操被朝廷拜为骑都尉,受命率北军一部与皇甫嵩等人合兵,进剿颍川黄巾,战斗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这是曹操第一次领军作战,为后来统领大军征战四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平黄巾后,曹操以军功获迁为济南国相,于此任上,又一次收获了能臣之名声。

东汉的济南国,下辖有十余县,是个规模较大的诸侯封国,而各县的长吏大多依附权贵势力贪赃枉法,行事无所顾忌,可之前的历任济南国相,却对此不管不问。

时年30岁,正血气方刚的曹操一到济南,就立即拿出了当年任洛阳北部尉时的气势,大力整饬吏治,一下子就奏免掉十之八的诸县长吏,使得济南震动。

一些平素横行不法的官吏们,因为畏惧曹操的名声,竟然纷纷弃职逃窜。一时间,济南国“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当其时,东汉朝政黑暗,卖官鬻爵成风。曹操这样搞,虽是秉持正道,却明显又得罪人了,于是,朝廷又将曹操转任东郡太守,拜为议郎。而此时的曹操,已然对官场有些心灰意冷,不肯再迎合权贵,于是便托病辞职不受,重新回到了乡里,过起了春夏读书、秋冬狩猎的庄园生活,隐居起来不再过问世事。

“决不迎合强权,宁可辞官不做”,青年曹操的名望,又猛地高涨了一个台阶。

直到中平五年(188年),汉灵帝为了巩固统治增设禁卫新军,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因其家世,而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这是曹操掌握军权及军事生涯的起点和基础。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大将军何进想趁汉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杀十常侍,因得不到何太后的支持,便采纳了袁绍的建议,征召外州刺史凉州董卓及其部众进京,对此曹操表示坚决反对并劝谏,奈何何进不听。

不久,董卓还未到京,大将军何进却被宦官先下手谋害了。同年,董卓入京执掌朝政,不出曹操先前所料,面善心狠的他先是把汉少帝废为了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汉献帝,接着又派人将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威压百官专擅朝政。

曹操见董卓如此倒行逆施,知道其不会有好下场,自然不愿与他合作,于是改名换姓逃出京师洛阳。回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此时的曹操35岁,从熹平三年入仕至今已经15年了,他不再是一个充满正义感和热血的青年,而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在这十几年的为官经历中,他积攒了巨大的声望和足够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明白了一些事,仅凭个人一腔热血、忠君报国是没有用的,他的心变硬了,由年轻时的热血青年逐渐变成了冷酷枭雄。

初平元年,即公元190年,袁术等人共推袁绍为十八路诸侯盟主,组成联军共同讨伐董卓,曹操以奋武将军参加讨董联军。不久,董卓因不敌诸侯联军,只得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临行前派军队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百姓,致使洛阳方圆200里民生凋敝、荒芜人烟。

董卓撤退迁都长安,本是诸侯联军追击的好时机,但各诸侯都惧怕董卓精锐凉州军的战力,因而无人敢向关西挺进,全部屯兵酸枣(今延津县北)一带。

只有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此机会与董卓军决战,于是独自率领军队向西进军。没想到与董卓大将徐荣交战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中了箭伤,幸亏被堂弟曹洪所救,才幸免于难。

曹操战败回到酸枣大营,又建议各诸侯率领军队占据战略要地,同时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然而众诸侯本来就惧怕凉州军,现在又见曹操战败而归,更没有人听从曹操的建议。

关东联军名为讨董卓,实际上各自心怀鬼胎,寻找机会为自己获取私利和发展势力。而曹操经过此次战败对所谓的讨董联军心灰意冷,更对打败董卓夺回汉献帝不抱希望,于是果断离开了讨董联军。

曹操走后不久,一些诸侯为了粮草等分配问题彼此之间发生了摩擦,并相互火拼,最终诸侯联军不得不解散。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十八路诸侯讨董战争虎头蛇尾结束了,令世人耻笑。

离开诸侯联军的曹操,经袁绍表奏做了东郡太守,在此期间他养精蓄锐,努力训练军队,以观时局变化。

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连破兖州郡县,杀死了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等人难以抵挡,于是迎接此时兵强马壮、又素有威望的曹操出任兖州牧,接着鲍信与曹操合军进攻黄巾军,鲍信战死,而曹操设下精密的埋伏,再加上日夜交战,最终将黄巾军击败了。

此战得降卒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收编其中的精锐士卒,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打败青州黄巾军后,曹操不但占据了兖州这块地盘,而且军队实力也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初步拥有了征战天下的基础。

此时的曹操有点类似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初到河北时,处境一度十分艰难,直到后来打败了河北最大的农民起义队伍铜马军,并收编了铜马军,才快速发展壮大起来,在称帝之后还被人称为“铜马帝”。

公元194至195年,曹操主要是与徐州陶谦作战,与吕布争夺兖州,最后大败吕布,平定并巩固了在兖州的地盘。同年十月,汉献帝正式拜曹操为兖州牧,曹操终于跻身中原群雄之一,势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如果说成为兖州牧让曹操有了逐鹿天下的入场券,那么接下来迎驾汉献帝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有了雄霸天下的基础,逐渐崭露枭雄之姿。

当初汉献帝被董卓劫迁长安,一路吃尽了苦头,到了长安后不久,董卓见诸侯联军解散,认为没有了威胁,于是有了废帝自立的想法。

没想到,关键时刻司徒王允与董卓的部将吕布合谋杀死了董卓,董卓死后凉州军内部发生分裂,先是王允被李傕、郭汜所杀,吕布被排挤出长安,接着李傕、郭汜二人之间又发生火拼,长安乱作一团。而汉献帝也趁此机会在一些大臣的保护下,从长安东归,同时号召天下诸侯勤王迎驾。

为了拉拢曹操这个实力军阀,汉献帝在身边人杨奉等人的奏请下先拜曹操为建德将军,后又拜为镇东将军,并袭父费亭侯之爵位。

曹操阵营对于是否迎驾汉献帝,身边谋士有不同意见,大多数谋臣认为山东还未平定,且汉献帝身边的文臣、武将是一个大麻烦,因此不赞成迎接献帝;但荀彧、程昱却极力支持,曹操经过一番权衡,认为迎驾汉献帝利大于弊,于是派扬武中郎将曹洪率兵迎接汉献帝。

不久,曹操亲往拜见正逃难至洛阳的汉献帝,汉献帝在形势稍微稳定后,以护驾之功封董承等十三人为列侯,曹操则以迎驾的功劳拜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洛阳城经过战乱和董卓的肆意破坏、劫掠,早已破败不堪,因此曹操听从董昭的建议,于公元196年九月迁汉献帝于许县,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不久,曹操又出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大将军一职让给了河北的袁绍),总揽朝政大权,此时的曹操42岁。

至此之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征讨不臣,开始消灭各割据势力,逐步开展统一天下之战,以匡扶汉室。不得不说,这时候的曹操虽有忠君报国,辅弼圣天子的想法,只是没有了当初的热血、单纯。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讨伐宛城的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及猛将典韦战死。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徐州吕布,吕布大败,曹操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处死,收降吕布手下大将张辽、臧霸、孙观等人,控制了徐州。

公元199年,曹操击破张杨旧部眭固,又取得了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直面逐鹿中原的最大竞争对手河北袁绍。

正当曹操准备迎击袁绍南侵之时,南阳的张绣听从谋士贾诩之计,投降曹操,曹操大喜,不但不计较张绣杀害子侄、手下大将之过,还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张绣关键时刻的投降,解除了曹操北上御敌的后顾之忧。

同年十二月,曹操率军屯于官渡。在此期间,刘备被吕布鸠占鹊巢,不得已先投曹操,曹操认为刘备是个英雄,于是表他为豫州牧、左将军。之后曹操打败了吕布,占据了徐州,同时派刘备截击北上青州投奔袁绍的淮南袁术,袁术穷途末路呕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大军压境之时,许都城中的国舅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操的事情泄露,即著名的“衣带诏”事件,事后董承、种辑、吴子兰、王子服以及董承的女儿董贵人皆为曹操所杀,为了安抚汉献帝及控制宫廷,曹操先后将三个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妃嫔。

董承等人虽死,但同属衣带诏合谋成员的刘备,却趁讨伐袁术之机逃出了许昌,他先是逼死了袁术,知道衣带诏事件迟早会爆发,于是又袭杀了曹操的部将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曹操决定在与袁绍交战之前,彻底消除后患,决定东征刘备,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刘备,刘备逃奔袁绍。

此时的袁绍是北方最强大的一股势力,也是曹操统一北方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势力本来就很强大,如今又占据了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实力大增,带甲之士数十万人。他率领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为前锋,浩浩荡荡南下志在一举消灭曹操。

反观曹操所占据的河南地区,地盘既小,又处于四战之地,残破不堪物资匮乏,其总兵力只有数万人,而能够投入官渡前线抗敌的兵马就更少了。

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初战便斩袁绍的先锋大将颜良、文丑,接着两军一攻一守,相持近两个月,由于袁绍军兵精粮足,曹操的处境一度极为困难,弹尽粮绝就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没想到,关键时刻袁绍谋士许攸来投,献上偷袭乌巢之计,曹操大喜,亲率精锐步骑五千人,曹军人衔枚,马勒口,换成袁军军装乘夜从小路偷袭乌巢。乌巢之战,曹操大破袁军,斩杀乌巢守将淳于琼,尽烧袁绍大军粮草。

计毒莫过于断粮,失去粮草的袁绍大军军心涣散,曹操趁机发动进攻,袁军全军溃败,袁绍手下大将张郃、高览等人率部投降曹操,袁绍本人则放弃军队逃回黄河以北,至此曹操军队大获全胜。

官渡之战,曹操击败了最大的敌人袁绍,奠定了一统北方的基础。

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郁闷中病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继承权彼此不和,从而发生火拼。曹操趁此机会,进军河北邺城,先后攻灭袁尚、袁谭,平定了冀、青二州,随后把自己的据点迁到了冀州邺城,并上表汉献帝改任冀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又攻灭了并州高干(袁绍外甥),差不多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此前袁尚、袁熙逃奔三郡乌桓),同时为了彻底解决三郡乌桓屡次侵扰边境的问题,曹操决定远征乌桓。最终,曹军在白狼山之战中临阵斩杀乌桓单于蹋顿,大获全胜,胡、汉投降者达到20余万人。

乌桓被攻破后,袁尚等人又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公孙康为了自保果断杀了袁尚、袁熙,还将首级送到曹军大营,至此曹操彻底肃清了袁氏在河北的势力。曹操开始把目光放在了江南,打算一举灭掉荆州刘表、刘备及江东孙权,从而一统天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为了集中权力以便独揽大权,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同年七月,曹操在平定北方后率领大军南征荆州刘表,八月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面对曹操的大军,刘琮及荆州文武认为无法抵挡,于是举荆州之众投降了曹操。

官渡之战后,刘备离开袁绍投奔荆州刘表,此时正屯驻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了曹操,于是率军撤往荆州重镇江陵,曹操担心江陵落入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骑兵从后追赶,最终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并大败其军,刘备只得率领部分残军退往江夏。

曹操击溃刘备军后,本想趁势一举吞灭江东,奈何水军尚未练成,于是进军至长江以北的赤壁、乌林,与已结成联盟的孙、刘联军对峙。

为了能在政治及舆论上抨击曹操,前面有袁绍、袁术、吕布,现在又有刘备、孙权,他们都骂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其所做的一切,都是“欲废汉自立”。

针对对手的污蔑和抹黑,曹操曾在他的《述志令》里写了两个有意思的事情。一个是,曹操说他年轻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当上一名征西将军,如果能在死后的墓碑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那么平生夙愿已足。另一件事,曹操说他根本没有别人说的有那么大野心,之所以还在干,是因为“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对于现在已成为大汉丞相的曹操来说,这两件事虽是托词,但对不明真相的天下百姓及各割据势力来说,勉强也算能交代过去。

年轻热血时的曹操,或许真有成为征西将军为国征战、了却君王天下事的想法,但随着曹操一步步走上高位,统一北方成为天下枭雄,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身份、地位及权力。

而且在曹操心中,当今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一方,为了统一天下让国家重现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得不“挟天子以令诸侯”及大权独揽,其目的都是为了行事方便及统一事权,曹操自然不会迂腐地让位于他人,同时曹操自信除了自己之外,无人有能力辅佐汉献帝一统天下。

赤壁之战,曹操本想一战消灭刘备、孙权势力,进而平定江南一统天下,却没想到中了周瑜火攻诈降之计,曹军大败,二十万大军死伤大半,曹操只得撤军北返,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最好机会。

赤壁战败后,返回北方的曹操为了稳定内部,发布了《求贤令》,提出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将天下英才网罗到曹魏这一边。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为了以绝后患,开始对关中、凉州用兵。同年十月,曹操先后攻破韩遂、马超及杨秋,并横扫羌、氐,关中、凉州地区基本平定。

公元212年,汉献帝准许曹操“参拜不名、剑履上殿”。公元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魏国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在这期间,伏皇后当日参与衣带诏图谋泄露,曹操废杀伏寿及两个皇子,其宗族百余人亦被杀。

当初汉献帝被董卓劫迁至长安,一路奔波吃尽了苦头,到了长安后又被软禁在皇宫里,不但没有皇帝应有的待遇,且衣食无着,毫无帝王尊严,更有随时被废杀的危险。后来董卓身死,李傕、郭汜火并长安,汉献帝在他们手中更是受尽了磨难,差点没被饿死。

而自从被曹操迎驾到了许都,汉献帝住在金碧辉煌的皇宫里,衣食起居都享受着帝王应有的待遇,还拥有帝王的尊严,曹操也尽心辅佐汉献帝,尽一个臣子的本分。

起初,汉献帝对于忠君报国的曹操也很感激,一路加官晋爵,直到封为丞相。曹操虽然大权独揽,但明面上对汉献帝表示了起码的尊重,一时间君臣相得。可随着皇位逐渐稳固,汉献帝在身边人及一些忠于汉室的大臣的怂恿下,开始对现状不满,想要除掉曹操,以夺回执政大权,于是有了“衣带诏”和伏皇后图谋事件。

曹操原先就算有辅佐圣天子、当周公的想法,但在汉献帝一次次的“伤害”之下,也绝了心思,有的只是对汉献帝的失望,既然皇帝不可辅,何不取而代之,身为枭雄的曹操心中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公曹操逼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次年,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太子。

此时的曹操位极人臣,身份、地位、名望已达极点,名义上虽非天子,但实际已经有了天子之实。

公元219年,曹操在东吴孙权擒杀关羽取得荆州后,为挑起吴、蜀矛盾,表奏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而孙权担心刘备报复,于是遣使向曹操称臣入贡,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

曹操心知肚明,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见此,也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却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公元220年,即建安二十五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曹操终为汉臣,至死也不愿称帝,其一是自己从入仕起数十年都是汉臣,以匡扶天子为己任,不想留下篡汉的恶名;

其二正如曹操自己所说,最大的心愿是:死后的墓碑上题字“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以明誓自己不是汉贼,没有野心,更不想食言而肥,留下后世笑柄;

其三曹操虽未称帝,但身为丞相、魏王,名爵已达极点,所得到的礼仪、规制及身份地位与帝王无异,早已有了帝王之实,要不要虚名无所谓。

也许“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这句话,最能体现曹操内心真实的想法,曹操生前已为曹氏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后代子孙取代汉朝做完了一切准备工作。儿子如果做周武王,开创基业的自己自然是“周文王”,这样,曹操既不用承担篡汉的恶名,又能做周文王,何乐而不为!

曹操至死都不愿称帝,而其子曹丕却在继位为魏王后就急匆匆地废汉自立,建立曹魏政权,这是为何?

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不久曹丕正式继位为魏王,十月,魏王曹丕就逼迫汉献帝禅位,改汉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丕之所以全无顾忌,继位魏王不到一年时间就废汉自立,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曹丕出仕的时候汉朝已名存实亡,他此前担任的五官中郎将等官职都来源于父荫,即曹丕没有做过汉臣,因此篡汉自立在心理上完全没有抵触的情绪,也不用担心骂名;

其次,曹丕作为官二代继任魏王,威望不足以压服群臣和震慑悍将,废汉自立不但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威望,还能借机对百官加官晋爵,达到收拢人心的目的,总之,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三是,曹操的功业已达极点,天下人只知曹而不知有汉,汉献帝的存在不但麻烦且不合时宜,而曹丕要想在功业上超过其父曹操,萧规曹随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破而后立才有机会,废汉自立正当其时;

最后是,曹丕与汉献帝之间没有君臣名份,自然不愿意头上顶着个皇帝,虽然篡汉自立会留下历史恶名,但这点风险与前面的诸多好处相比,又算得了什么,毕竟顺势而为才显英雄本色。

1 阅读:57

围炉观史

简介:知史明鉴,叙说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