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种子中期就已经埋下了?明帝国究竟是如何衰落的?

近代史阅 2022-03-15 21:54:28

明王朝在经过了洪武、永乐时期的恢复与发展,洪熙、宣德时期的守成后,自英宗"土木之变"开始,国家逐渐在下坡的路上行走。到了明武宗即位前夕,帝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危机也开始凸显,这给帝国的统治带来巨大的阻力,使政府的各项机制难以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

一、明中期的政治危机

明中期的政治危机,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尤皇帝怠政、百官贪腐、朝臣与内官争斗最为突出。明代共有十六帝,武宗之前有九位,分别是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宪宗、孝宗。太祖是开国皇帝,自罢宰相后,国家大小事务亲力亲为,其勤政不用多说。其后的惠帝、成祖、宣宗、英宗、代宗也无太大问题。

但是,自宪宗开始,怠惰的种子开始在皇帝的身上萌芽。明宪宗专宠贵妃万氏及内官汪直,使得后宫和内监的手脚伸到了朝政上。当时有刑部主事李旦指出:"神仙、佛老、外戚、女巧、声色货利、奇技淫巧,皆醒下素所惑溺,而左右近习交相诱之。"明宪宗的行为最恶劣的影响是,为后代的帝王树立了一个错误的典范。而明孝宗与其父大致相同,弘治前期的情况相对来说好一点,但是"帝自八年后,视朝渐晏"。

不仅如此,大臣的奏疏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批复,至于弘治十年二月大臣徐缚上奏:"旧制,内殿日再进奏,事重者不时上闻,又常面召儒臣,咨访政事。今奏事日止一次,朝参之外,不得一望天颜。章奏批答不时断决,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事多蓮滞,有妨政体。"除此之外,明孝宗还崇信道教,沉迷于斋騰修炼之说。随着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

明代虽然实行了海禁政策,但是朝廷采取了"胡农务屋辟"、"又开屯田、中盐给边军"的措施,达到了"上下交足,军民胥裕"的成效。这样的社会发展状况同时也为贪腐风气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虽然明太祖采用极为残忍的方法来惩治贪官污吏,但到明中期,由于皇帝怠政纵容,百官贪腐之风已是屡禁不止。

有明一代,朝臣与宦官的斗争不可计数,表面看起来,这只是方正清廉之土对误国误君之人发起的进攻,实际上却是朝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在争夺国家权力的争斗。朝官集团大多是仕宦出身,在才学、口第、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处于优势地位,而宦官则属于身残之人,多为社会各阶层所轻贱。且随着宦官的权力一步步延伸到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朝官集团的权力便逐渐削弱。送样,宦官集团与朝官集团的矛盾也便一点点地显露出来,致使两个集团最终形成对時局面。

正德元年,武宗新登帝位,便发生了一起令人瞩目的政治事件:驱逐"八虎"。刘健、谢迂等人力陈宦官误君之弊,请求逐去八人。这是正德年间朝臣与宦官的第一次较量,结果朝臣的失败而告终。

二、明中期的财政危机

明中期,王朝陷入财政危机中,导致财政危机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有二:一是官僚机构膨胀和军费増长产生的冗费问题;二是止地隐占兼并导致的国家赋税不足问题。冗官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有,如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进行变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冗官的存在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明代也是如此。

明机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急需人才进行治理。

明太祖便建置设官,为辅佐。后来,随着荐举、科举制度的发展,选拔的人员越来越多,再加上新设机构的官员,兀官问题便出现了。成化时期的传奉官充斥朝廷,此处所谓的"传奉官",即白丁、商贩、罢职官员人等,进献珍宝、攀附内官等手段得到少卿、太常等官职。孝宗年间的传奉官更是泛滥,连孝宗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近来兀食数多"。

除了朝廷的内官、文臣传奉升迁外,军队中冒滥军功者也比比皆是。军队粮恤浪费严重,朝廷毎年要向边疆运送大量的年例银来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富国之本,在于农桑。而农桑之本,则在于土地。

到了洪武二十六年,朝廷派遣国子生武淳等人到各州县度田,改变以前编写黄册时户为主的做法,按照土地的多寡制定赋税标准,并编成书写有地亩形状、编号、土地拥有者、土地大小的鱼鱗图册。但是据统计,明朝洪武年间全国民田共有800多万顷,到了明中期弘历十五年全国民田和官田加起来只剩下480多万顷。可见当时土地兼并状况的严峻。

但是在官田、民田面积急剧萎缩的同时,皇庄、百官庄田的面积却不断扩大。明太祖时赐给王侯、公卿、武官庄田,庄田收入充俸禄后来由于励臣常常倚仗权势违犯禁令,因此,明太祖又将赐田收归官府,只给励戚岁禄。仁宗、宣宗时期,奏请赐还入官庄田的人员増多,既有百官,又有王侯"。英宗时,王室、外戚、内官侵占民田的现象逐渐在増多,虽然朝廷令其归还,但是收效甚微。王室宗亲的庄田,或因奏请,或因恩赐,其数目不可胜计。

王室宗亲、就戚大臣的庄田已经在帝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明宪宗即位时,处置了曹吉样,将曹吉祥的庄田充为宫中皇庄。从此,皇庄便发展起来。到弘治二年,皇庄、百官庄田的发展规模已经到了令人睦目的地步。宫中皇庄不仅占地面积广大,侵夺民利,其管理人员也倚仗权势,占夺土地,聚敛钱财,欺压妇女。设置皇庄、庄田的行为及管庄人员的恶行,使得朝廷大失民也。虽然经官员上奏,孝宗令训诫庄户,罢革个别宫廷庄田,但是王侯争夺庄田、孝宗给賜庄田的事件却是屡屡发生。

统治者表面禁止占田、实际大量赐田的做法,更是刺激了各阶层奏请庄田的欲望,使得民利大损,并一点点地侵蚀着国家的财政。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的平民流离失所,社会问题严重。流民遍布于湖广、陕西、河南一带。以荆襄和汉中地区的流民为例。荆襄流民形成于成化初年,其数目达到百万。当时的湖广巡抚项忠、杨稽下令驱逐流民,不从者戍边。祭酒周洪漠撰写《流民说》,建议朝廷效仿东晋时期设置郡县安置侨民之法,"使近者附籍,远者设州县抚之"。都御史,李宾将其建议上奏,得到明宪宗的采纳。朝廷派出官员招抚流民十二万户,令其返乡附籍,并给其闲田,且设娜阳府、上津县等行政单位进行管理。

即便如此,流民在回原籍后,还是因无法生存而再次逃亡。如此反复,直到化治十八年,荆襄流民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至于朝廷四月仍要派出刑部侍郎何鑑招抚荆、襄流民。巧中府的流民,主要来自河南、山东、山西、四川及陕西所属八府之地。这些地方的人民,有躲避摇役粮差的逃户,有饥僅避兵的流民。出于天灾人祸等原因,纷纷来到汉中中避难。

汉中地方,广衷千里,且人口较少,为鱼米之乡,具有适合流民生存的先天条件。而且,流民在这里生活,不纳粮,不当差。"所人乐居此,不肯还乡"。来到没中府的流民不下十万。成化元年,朝廷在陕西添设按察司副使一人,希望能有助于招抚化中地区的流民。但是,仍然收效甚微。带治十韦年,发生了满四等人的叛乱,虽然被总督项忠、陕西巡抚马文升合力镇压下去,但是流民军四散后大量聚集于山野,最易形成社会动乱,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隐患。

流民中产生了大批的"盗贼"。弘治末年的"盗贼",大多是两广、福建等地的人民转化而来。弘治十走年千二月,广西苗族盗喊劫杀湖广人民,焚烧民居。弘治十八年四月,两广盗贼抢劫官库。他们杀百姓,烧民居,抢官库,劫粮米。送一系列举动,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三、总结

明中后期,国家面略着巨大的统治危机。政治上,皇帝怠政、百官贪腐、朝臣与内官争斗;财政上,官僚机构膨胀,由军费增长而引发的冗费问题严重,土地隐占兼并导致国家赋税不足。

1 阅读:84

近代史阅

简介:你说的每一句情话,都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