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缸?封火墙?“火首”处斩?你知道是什么

我是小小刚 2023-05-07 15:11:11

太平缸,火墙,砍掉“火首”,来见识一下古代人是怎样用绝活来灭火的!

而火灾,则是一个“知名”的灾难,不管是从“天灾”的角度,还是从“人祸”的角度来看,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雷雨天气可能会造成火灾,闪电可能会造成火灾,天气太热可能会造成火灾,还有一些意外或者故意造成的火灾。

如今,我们可以用现代化的科技来保护我们,但古人怎么才能防止火势的蔓延?如果着火了,他们还能做什么?

一、严重的火情

一般来说,在古代,救火是一种很难的事情,两千多年前,秦朝的一场火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正如《史记》所说:“于是,咸阳被屠戮一空,皇宫被焚毁,大火持续了三个月之久。从《二十五史》的记载来看,2000年以前,项羽带着骑兵攻下了咸阳,不但大肆屠戮咸阳,还对秦皇宫发动了一场大火,大火持续了三个多月,波及的地域、人数都无法计算,可谓是中国古代史书上的一次重大伤亡。

1118年,宋朝也曾爆发一次火灾,《宋史》上说,那次火灾持续了整整一日一夜,即便是下着瓢泼大雨,也没能将其熄灭,导致5000多座建筑被破坏,救援和被困者不计其数,伤亡人数更是不计其数。

后来,一百多年过去了,1208年,一场巨大的火灾,从三月份开始,持续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从三月份开始,直到四月份,这一次的火灾,几乎可以和项羽那场火灾相提并论,五万多名平民被殃及池鱼,死伤惨重,整个都城陷入了一片炼狱之中,战后的恢复更是举步维艰。

在我国,火灾时有发生,而且往往造成重大的人身和财物损失。

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们建造房屋主要是用木头做的,而且还是用蜡烛来点灯,一不小心就会着火。对于一些纵火者来说,这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条件的制约,在遇到火情时,一般都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灭火。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大火成为许多人无法避免的一场灾难。然而,聪明的工人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意外,虽然火情很严重,但是大家还是想到了很多办法。

二、太平缸,堵火墙,防火木,古人防火之道

早在秦朝时期,人类就已经在和火“斗智斗勇”了。大约在西元前11世纪,姬昌首先在《周易》里提到“防患于未然”,其核心是要将“防患于未发”。

古代人在使用耐火材料时,不仅要考虑到这一点,还要考虑到耐火材料的问题。他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用来建造房屋的木头,所以他们才会去寻找能够抵抗火焰的木头。这虽然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是真的。

甘肃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中,曾有一处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建筑群,经过对该地区古建筑群的调查和分析,人们在古建筑群中找到了一处古建筑群,虽然和现代的阻燃物质相比,还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却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

而在秦朝,则是较为完备的消防措施。在湖北于一九七五年发现的一枚秦简牍中,曾记录了有关官员和库房的防火条例,例如:“勿以火入藏书楼、书楼”,即任何人进入库房、书楼,均不可将火种带入其中,此条例与我们今天在藏书楼、书楼等地方所见到的“严禁烟火”标识相似,与此有关的条例很多,此处就不一一介绍了。

另外,在秦王朝,还有许多防火的法门,都是沿用了春秋时期的法门,例如,雄黄,就是用来灭火的,这一点,在《韩非子》里就有过:

“百里挑一,百里挑一。”

这一点,在《墨子》里也是如此:

“……厚实的抹布,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不会被外界的火焰所伤害。”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时代人们在建筑材料上涂抹浓密的雄黄粉,以达到防火的目的,并沿用到了秦。

到了汉代,有了更多的方法,更是把一个“防”字发挥到了极限。

《中鉴》云:“一曰自卫;二曰救之;三曰戒之。”也就是说,在消防方面,第一个“防”字,就是要把所有的潜在危险都考虑进去,把灾难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有足够的保护措施,仍然无法避免,那就必须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救人。这件事不能就这样算了,他要给自己一个深刻的教训,让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从这一点上来看,汉代的人都是很开明的,而且他们的行动也很快。

举个例子,在汉朝明帝修建皇宫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灭火用水的问题,于是下令让工匠们打开河流,将河水引到皇宫门前,一旦起火,可以迅速灭火。

另外,在二百九十五年,洛阳兵马俑库房曾经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大火,因为兵马俑库房狭小,如果大火烧起来,其面积将无法估计。但是,当年参加灭火的刘彪却采取了一种很有效的办法,那就是“断屋救火”。

《史记》中曾经有过一段描述,刘彪在危急关头,提出了“拆房子,取宝贝”的“短尾求生”策略,那就是将燃烧的房子给拆掉,尽可能地保留住里面的东西。

刘彪的策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虽然外面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里面的贵重物品还是被抢救了下来,从那以后,“断屋战术”就开始使用了,就连我们经常使用的火线,都是用来灭火的。

在隋唐和以后几个时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掌握了灭火的技巧。例如,大量使用耐火材料,如石材,陶瓷等;还有就是“封火墙”。

“封火墙”,正如其名,它是一种用来防止火焰传播的墙壁式建筑物,它起源于明代南部,最初是在墙壁上涂上石灰和其它阻燃物质来防止火焰传播;因为房屋之间的着火是从一栋房子跳到另外一栋房子里的,所以他们将第五栋房子分成了五栋房子,第五栋房子的围墙要比第一栋房子更高,并且要空出六英尺的宽度来修建一堵墙。这堵火墙很快便传遍了江南,也正是由于有了这堵火墙,才极大地减少了百姓的伤亡。在“断屋”和“火墙”的后面,是一个“太平缸”。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人,都会发现,在官邸、皇宫等地方,经常会有一口大水缸,那就是“太平缸”,就像是“灭火器”一样,一旦有火情,就可以从里面拿出水来灭火,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很多人遇到火情时,没有足够的水来灭火。

三、纵火犯的惩罚

除了灭火和救火的方法日新月异,古代人还对惩罚进行了研究,以防止纵火犯。比如《周礼》里就说过:‘每一次火灾,都是有罪的。’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火灾的刑法,其内容较为广泛,但大体含义较为清楚,凡是放火的人,不管是故意的或不故意的,不管是同谋的或从犯的,都要接受惩罚,对那个时候的社会环境具有很强的震慑力。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则有了更详细的法律条文,例如《墨子》,对于纵火犯和他的帮凶,就有详细的描述:“放火的人,砍掉他的一头;放火的人,自毁他的马车;无能的人,杀无赦;有罪的人,杀无赦。”言下之意,就是要将纵火者的头颅砍下来。纵火犯事者,处死。明知放火犯而不去报告,则被认为是从犯,和放火的人一起被砍头;反之,若有消息灵通人士报案,则不会被判处死刑。

这条法律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一条“严刑峻法”,但对战争和战争来说,却是一种很好的保障。

秦统一六国后,颁布了一条新的法令:“每一户人家,赏一枚金币,每一户人家,赏一枚金币。”简而言之,就是从春秋时期的死刑,变成了现在的监禁,尽管依旧严酷,但至少比以前好多了。

在法律较为完善的隋唐时代,对于放火罪的处罚更为详尽,尤其是在处罚上更为严苛。例如《唐律疏议》,对于纵火罪,它有如下的条文:纵火罪,轻则“徒三年”,重则“坐三年牢”;而且,按照损坏的严重程度,惩罚也是不一样的,损坏的东西“满五匹”,就会被发配到三千里之外,损坏的东西,就会被吊死。

在《唐律》中,纵火造成人员伤亡,会被判处死刑,因为纵火造成人员伤亡,会被判处死刑。

《唐律》中不仅有放火罪,而且也有一条,那就是放火罪,若是放火者,引起他人房屋起火,不管大小,都要受“笞五十”。放火烧自己和别人的房子,非时烧田,加起来也是“笞八十”。此外,放火造成人员伤亡,按照“二等减刑”来计算,也就是综合犯罪,收为学徒三年,放火不用一条性命来偿还,但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唐律》中的放火罪,可以说是开了先河,从唐代开始,后世的法律中,几乎都有了唐律的痕迹,而放火罪的惩罚,也和唐律一模一样。然而有一点需要指出,尽管处罚的内容大致一样,但是每一代的力度都在加重,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放火者的处罚甚至还超出了普通犯人的处罚范围,在法律中显得有些特别。

结尾部分

“如何防火”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个王朝的人,就像是在打仗的时候,他们要想的是在遇到火势的时候,要想办法扑灭火势,而在平时,他们则要想办法保住自己的性命与财产。

但受限于技术,即便是一代一代改进了消防技术,失火的概率也是越来越大。

但是,智慧的古人并没有停止对它的不断探究,现在我们所学到的防火灭火技能,差不多有一半都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值得我们借鉴!

0 阅读:7

我是小小刚

简介:我是小小刚,我爱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