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亲政后,周公旦与成王的关系如何?揭秘历史背后的真相

精写历史事 2024-02-04 07:28:47

成王亲政

我们知道,在武王去世后,国内外发生叛乱。周公旦为了周朝的安危挺身而出,率领军队平定叛乱。并且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率军东征,历时三年完成东征,取得胜利。

到了成王亲政后,周公旦依然对侄子放心不下。他做了《立政》《无逸》等篇文章,周公旦经常向成王讲解夏商成败的历史,教导成王要远小人亲贤人,要敬德保民,爱护百姓,并且要虚心纳谏,不要干预司法刑狱和贪图安逸。

周公旦与成王微妙的关系

周公旦教育成王,固然是为了大周的江山社稷着想。但是,面对叔父的教导,作为天子的成王会是什么态度呢?

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们都不喜欢长辈的唠叨,更何况是身为天子的成王呢?都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谁都会懂这个道理,但是事情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没有几个人是受得的

此时的成王已经亲政了,这时候还要整天被叔叔教导,因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

我认为,成王对自己的叔叔这种感情也许是复杂的。一方面,周公旦帮助成王平定了叛乱,使他的王位得以坐稳;另一方面,叔父功高盖主,他一直活在叔父的阴影里,他不得不猜忌叔父。

这种猜忌非常正常,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虽然叔父帮自己稳固了王位,但谁也没有办法保证,周公旦会不会一时兴起,谋权篡位。

在后世的历代王朝之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哪怕权臣是没有篡位之心,但为王朝和君主立下大功的,君主也罕有不敌视权臣的。权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保不准哪天就会爆发了。

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后主刘禅。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自古没有人怀疑过他的忠心。可是刘禅喜欢诸葛亮吗?未必见得。

诸葛亮病逝后,蜀国官吏百姓上书要求给诸葛亮立庙,刘禅却以不合古制拒绝了。直到蜀汉灭亡的那一年,可能为了振奋士气,刘禅才下诏给诸葛亮立庙。

刘禅虽然没有给诸葛亮立庙,但是他对于诸葛亮的后代,仍封官加爵,好好照顾着。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少年帝王”,是怎么对待拥护自己登基且位高权重的大臣?

西汉汉宣帝由霍光拥立,霍光死后,就把霍光灭族;

唐高宗是唐太宗第九子,是舅舅长孙无忌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才被立为太子,但是在他登基后,却嫌长孙无忌擅权,最终将这位舅舅赐死;

还有明神宗十岁登基,靠着老师张居正的辅佐,在大明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为明朝打了一针强心剂,但是在张居正死后,明神宗就抄了他的家,张居正的儿子或被逼死或被充军。

上面的例子足以说明,几千年来,帝王对架空自己的权臣,内心的痛恨。

所以我们也可以猜想,在周公旦东征和营建东都后,威望大增,而成王自然也对其越发不满。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史实中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周公旦还政于成王后,成王派周公旦分管“陕东”(陕邑以东),驻守在东都成周,这也可以看出,有可能成王并不想看见叔父,才把他派出驻守别地。

史书记载,周公旦还政三年后,就因年老体衰告假,回到了丰京。那么,周公旦是不是真的“年老体衰”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成王在这几年里,羽翼不断丰满,逐渐刻意远离叔父,所以周公旦迫于此,才无奈离职“休假”。

历史总是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这也是探求历史道路上有趣的地方。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发掘出更多的文物,我们离历史的真相就可以更近一步了。

0 阅读:44

精写历史事

简介:每天分享一则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