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拉开了楚晋百年争霸序幕,晋文公如何一战奠定霸主之位

精写历史事 2023-12-31 14:40:16

晋文公即位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历经磨难,最终在秦国的帮助下,成功登上晋国的王位。在外流亡的时间里,晋文公早已尝遍人间疾苦,也历练出超人的毅力。正是这些经历,为晋文公一争天下的霸主之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争,此战是楚强晋弱,但是结局却是晋国取胜,楚国战败。此次战役,奠定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接下来我们展开详细说说。

城濮之战的背景

城濮之战的起因。公元前7世纪中叶,楚国在南方崛起,实力不断膨胀。而此时中原诸侯感到威胁却又无力对抗,纷纷选择依附楚国以求自保,如蔡,陈,许,郑,卫,曹,鲁等国。

齐国虽强,但是,自从齐桓公去世之后,齐国发生内乱。那些与齐孝公争权夺位失败的公子都托庇于楚国,这成为齐国的隐患。

加上与齐国邻近的鲁国,也叛齐归楚,甚至带领楚国军队伐齐,占领谷这个地方后,还扶持齐桓公的另一个儿子雍建立政权,并派重兵把守。

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已经没有能力与楚国抗衡了。说完齐国,我们来说说宋国。

宋国此时的国君是宋襄公,宋襄公虽可笑,但还是一身傲骨,坚持不依附于楚国。在与楚国的泓水之战后,负重伤,一年后死亡。

宋襄公死后,宋成公继位。他对楚国的态度摇摆不定。他先是与楚国修好会盟,接着又背楚归附于晋国。

正是宋成公的背叛,楚军攻打宋国。宋国自然不是楚国的对手,于是求助于晋国。晋国出兵,经略中原,由此形成了两强逐鹿之势。双方在中原互有进退,各不相让,最后演化成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过程。晋国在收到宋国的求救后,决定出兵救宋。怎么救呢?晋文公决定攻打曹国和卫国。因为曹国和卫国是楚国的小弟,楚国肯定不会见死不救。

这样一来,楚军就得撤围或分兵,宋国就可以得救。好一招“围魏救赵”,只可惜楚军没有上当,反而加大力度攻打宋国。

楚国的想法是想要拿下宋国,从而来震慑晋,齐,秦等国,同时为未来的会盟增加更多筹码。

宋国再次向晋国告急,晋文公犯了难,宋国不可能丢下不管,那要怎么管?和谈,楚国是不会答应的;作战,齐国和秦国未必会同心。

就在晋文公犯难的时候,先轸出了一个主意,大概内容是,一方面指示宋国向齐,秦国行贿求救,由齐,秦出面与楚国沟通,另一方面扣压曹军,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国作为补偿。

楚国是曹,卫国的老大,看见曹军被扣,两国土地被分割,一定不会同意齐,秦国的和谈请求。齐,秦国拿了宋国的好处,再加上楚国不给面子,齐,秦国很是愤怒,于是,对楚国宣战。

楚成王万万没想到,晋文公玩这一招,现在晋,宋,齐,秦结成联盟,楚成王无奈之下决定撤兵。他下令让围宋和驻扎谷地的军队撤回,并且严令当时的令伊兼统帅子玉,不可以追击晋军。

可是,子玉这个人个性极强,能力出众,一向不肯服输,再加上楚成王对子玉颇有成见,子玉就更想证明自己。

于是,子玉违抗了楚成王的命令,无奈之下,楚成王同意他的要求。子玉向晋国提出了楚军撤围的条件,条件很苛刻,他就是想以此来激怒晋国。晋国不上当,反过来激怒子玉。

晋国暗中答应曹,卫国,等战事一过,就会恢复曹,卫政权和领地。于是,卫国与楚国断交。晋国还趁机扣留了子玉的特使宛春,子玉勃然大怒,于是率领军队追击晋军。

晋军从容撤退,一来是兑现当年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承诺,二来是为了诱敌深入。一进一退,就这样,两军相遇于城濮。

准备充分的晋军,先击打楚军薄弱的地方,再击打其要害。三军配合严密,战斗激烈。楚军右师先败,左师后败,辛亏子玉临危不乱,中军及时收缩,才避免全军覆没。

城濮之战的结局是子玉被赐死,楚军退出中原。晋文公受到周天子的奖励和册封,先前依附楚国的诸侯国纷纷倒戈,奉晋国为霸主。

自从进入春秋之后,楚国对中原一步一步蚕食,这次城濮之战,可以说是大长中原诸侯士气,大灭楚国威风。

这一战,奠定了晋文公的霸主地位,也拉开了楚晋百年争霸的帷幕。

0 阅读:131

精写历史事

简介:每天分享一则历史,学会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