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时6位副主席,为何他位列第一?毛主席说了三点,没人比得上

芊芊之言 2023-12-27 16:37:35

说起来伟人,我们往往会想到伟大领袖毛泽东,还有最敬爱的周总理,其实,建国时的党中央领导人中,还有一位非常有能力,也是毛主席点名的接班人,他就是刘少奇同志。

1.毛泽东为什么会选择刘少奇?

毛泽东和刘少奇是湖南老乡,早在建党时期就相识,他们之间的革命情谊也十分深厚。

1922年8月刘少奇从俄国回国,经过上海到达长沙清水塘,在一个矮小的茅屋里,他和青年毛泽东相识。

当时安源工人运动的势头很猛,主观条件基本成熟,毛泽东委托刘少奇去安源,领导那里工人运动。从一开始,刘少奇就认为毛泽东提出的策略是对的,比如“弯弓代发”等等,一年后,安源工人在《劳工记》里写的“办事的能人”“胆量出世稀”都是在赞颂刘少奇。

毛泽东和刘少奇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刘少奇继续在城市领导工人运动,毛泽东曾给刘少奇写信,对双方的工作都提出建议,刘少奇坚决认为毛泽东“保存有生力量”的方针是对的。

长征开始后,刘少奇也踏上长征路,期间很多人都反对毛泽东,尤其是在遵义会议前,但刘少奇却洞若观火,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毛泽东的战略,他是非常认可毛泽东的能力的,甚至还在大会上,和那些反对毛泽东同志的人进行理论,他是实实在在为了党考虑。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年轻时合影

红军达到陕北后,刘少奇其实一直受毛泽东的委托在白区的工作,多少年来兢兢业业 ,1937年有人指出刘少奇“反共产国际”,毛泽东第一个站出来辩护说:“我认为刘少奇同志没有反中央的野心!”

在那一年,有很多人老是指着刘少奇的鼻子骂,关键时刻都是毛泽东站出来,维护刘少奇的名誉。一直到1942年,为了展开延安整风,毛泽东把刘少奇调回延安,并且对刘少奇委以重任。当时刘少奇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直接成为了党内的二号人物。

从那时开始,刘少奇成为毛主席的副手,在这方面,刘少奇还是极力支持毛泽东。1945年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前,明确指示,党内的一切工作由刘少奇同志负责,让刘少奇代理担任中共中央主席,这份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得来的。

解放战争期间,刘少奇曾亲自去河北平山县工作,可以说协助毛主席指挥了三大战役,他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当时有六位副主席,名列之首的就是刘少奇。后来有人想打倒刘少奇,还是毛主席第一个站出来,说刘少奇是正派的,也绝对不是那种搞宗派的人。

中共八大上,刘少奇再次当选副主席,位列四位副主席之首。

其实,毛主席早就注意到,虽然刘少奇位置不低,但是在国际上知名度太低,所以他一直有意地宣传刘少奇,提高刘少奇的名望。

比如1957年时,毛主席在苏联和赫鲁晓夫见面时,就说他准备辞去国家主席职务,赫鲁晓夫就问,那谁来接替你?毛泽东想了想说,我们党内有好几个同志都有条件,但是被问到一个人时,他直接说的就是刘少奇。

毛主席说:“少奇同志,他在北京和保定参加过五四运动,后来到苏联学习,入党后,坚持政治理想,有原则性。”

当然,毛主席之所以一直说,刘少奇是第一接班人,主要有三点,第一是能力,第二是资历,第三就是声望。

多少年来,刘少奇同志不管是做人做事上,还是几十年的革命经历,以及个人品质和名誉上,都是清清白白,实实在在的。

2.刘少奇同志的优势

(一)政治立场上一直支持毛泽东

从红军时期,一直到建国后,刘少奇其实很尊敬毛泽东,也是非常认可毛泽东的才能。建国后,他作为毛泽东著作的编委会主任,一直主持编辑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到第四卷,可以说对理解毛泽东理论,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到了60年代,林彪鼓噪所谓的“活学活用”,大搞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时,刘少奇看不下去了,他给一个同志写信说:“应该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来分析问题,要总结经验,千万不能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也当成教条!”后来毛主席看了这封信后,高兴地说:“看了你的这封信,觉得实在是好!”

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的情谊就是这种心照不宣。

(二)个人生活作风优良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一生都在节俭,穿过的衣服舍不得扔,缝缝补补还在穿。

刘少奇在生活方面,可以说同样是楷模。

当年安源罢工的时候,刘少奇一直穿着一个大衣,工人们都感觉他太瘦,穿这个不挡风,但是刘少奇却始终不去买一件新衣服,后来工人给他找了一个合身的,他脱了那件后工人才发现,刘少奇除了这件大衣还不太破,里面穿的都是打补丁的,甚至袜子都破了很多洞。

建国后,条件好了,刘少奇穿的还是以前的衣服,他有个床单用了十几年,这面破了,就补一补,然后把床单翻过来用。其实刘少奇喜欢戴围巾,但是他的一条咖啡色围巾,从来没换过,用了整整16年。

当警卫员把家里的东西换新的时候,刘少奇就阻止:“干嘛换新呢?还能用就不要换了。”

据刘少奇的卫士回忆,刘少奇和王光美的工资加起来是500元,但是每个月的开销就有475元,剩下的再买几盒烟就所剩无几了,有一次刘少奇把他“钱柜”交给秘书,让秘书保存好,需要买啥就从里面拿。

秘书打开后发现,里面放着各种花花绿绿的票和证,纸币和硬币加起来一共只有23元,下面是一堆大大小小的衣服扣子。

(三)爱学习

毛泽东都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虽然这句话并没有考证过,到底是不是毛主席说的,但足以说明,刘少奇爱学习的精神。

刘少奇从小时候就十分爱读书,家里的书读完了,他就把自己吃饭的钱用来买书,如果买来的书又看完了,他就去书多的大户人家换书,自己可以帮助干活。

经济,政治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书籍,刘少奇都有涉猎,这也是他可以被毛主席看重的基础。

除了读书,他还学习武术,他15岁的时候,在学校看见一个卖艺的武士,在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大概是少林硬气功,刘少奇也十分想学,所以寒假时,就专门去拜了两个师父,学习了一些基本功。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的住处要修缮房屋,原本是木匠才要干的活,刘少奇就直接光着膀子开始拉锯,他还是一个合格的木工。

他热爱学习,一直以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自我完善和提高。他不仅仅是毛主席的战友,更是亲密伙伴,更是知心人。

3.和亲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王光美出生于书香世家,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师大附中,后来在辅仁大学毕业还获得了硕士学位,算是不折不扣的高材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可以说一口流利英语的王光美经过组织推荐,到李克农身边工作,1946年11月到延安,不久和刘少奇相识。

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两个人慢慢熟悉,产生了感情,1948年8月两个人在西柏坡结婚。

从1948年以来,王光美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踏踏实实,不仅是一个好妻子,还是一个好秘书,她一共担任了刘少奇19年的秘书,这种既是秘书又是妻子,在历史上不多见。

当然,从儿女的角度,刘少奇更是一个好家长。

1957年,刘少奇的侄孙女刘维孔从北京的一个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打算复读一年,回家后就问刘少奇的意见,刘少奇说:“我的建议是,你去农村,回老家当农民吧!”这句话让刘维孔懵了,一个长辈怎么会让孩子去当农民呢。

没想到,刘少奇并没有开玩笑,他说:“我们这辈人,从战争岁月走过来,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青年人接我们的班,可是不能随随便便把革命事业交给你,要交给那些对工人,对农民有深厚感情的人。可以受到群众爱戴的人,真的太少了。”

刘维孔大概是明白了刘少奇的意思,刘少奇告诉他,农村虽然艰苦,但你是革命的后代,应该到大家最不乐意去的地方,把农村搞好,这样才能磨练自己。

随后刘维孔也听了刘少奇的话,去下乡了,在农村呆了十几年。

对待自己的孩子,他更是如此。

他时常教育孩子,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生活已经今非昔比,但是要清醒的认识,我们还需要努力,艰苦朴素的作风还需要提倡,不能忘记前辈。

4.结语

刘少奇是一位伟人,他的才能,他的天赋都在生活和工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刘少奇将公仆视为奉献,将为人民服务视为己任,彰显了热诚、质朴、无私忘我的崇高人格魅力。

因为他是人民的儿子,他心怀的永远是人民,他永远属于祖国,属于人民。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公仆,一个无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领导者。刘少奇的一生,是对人民深情厚谊的铮铮誓言,也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道光辉的风景线。

75 阅读:23376
评论列表

芊芊之言

简介:读史使人明志,知古教人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