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华国锋在京接待湘潭亲人:你们别担心我,看我住这么大房子

芊芊之言 2023-12-27 16:49:38
前言

华国锋晚年对自己十分严谨,尽管他仍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政治待遇,也可以去全国走访,但他一直深居简出,很少离开北京。

不过有两个日子,他必然会出门,那就是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和9月9日毛主席忌日,北京很多群众都有印象,在毛主席纪念堂一直有他的身影,每年都带头喊行礼令。

华国锋晚年

鲜为人知的晚年生活

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点名让华国锋同志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此后他也做了很多实事,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

一直到1981年,华国锋在钓鱼台18号楼和越南朋友黄文欢交谈,当时媒体报道时,把华国锋的很多头衔用“同志”代替。从那以后,他就慢慢退出了政治视野。

原国务院副总理谷牧评价华国锋:“华国锋是一个好人,在1976年有很大的功劳。”

华国锋的晚年生活,很少有人知道,也都是其他人去拜访华国锋,才慢慢揭开了华国锋的“神秘”生活。

华国锋晚年居住在西城区的一个院落,但他一般很少接待客人,一旦有客人来,他会去客厅中间站着,远远的就让客人看见。

1990年,湘潭县的县长等几人到北京看望华国锋,后来他们讲述了当时的所见所闻。

华国锋见到湖南的同志们后笑着说:“来来,都来坐。”

几个人都注意到,华国锋乡音未改,还说的一口浓重的山西话,但他思维敏捷,耳不聋眼不花,还十分健谈。

不一会,在交谈中,华国锋认出了韶山区的区长毛世文,他笑着说:“你的母亲就是刘秀华吧,当年我在韶山合作社工作时,你母亲还是劳模呢,我还去你家住过,你还小,我还抱过你呢!”

说着说着,这亲切感就上来了,几个人向华老汇报了现在韶山的情况,华国锋感到十分欣慰。

等到吃饭前,华国锋还专门带大家去看看他的“果园”,其实就是一个长几十米,宽10米的一个大院,里面是他和夫人一起用来种点花和水果的地方,走进去一眼就能看见最里面的十几个葡萄架。

华国锋晚年

华国锋说:“我和夫人老了,平时自己打理不过来,都是门口的警卫战士帮忙打理。”

有人问他身体如何,生活如何,他笑着说:“不要担心我,现在国家很关心我,你看我住着这么大的房子,工资等待遇都没有变。”

在交谈中大家才知道,华国锋自己种的蔬菜瓜果都是自己吃,还会分给工作人员食用,他说,这样既绿化了园子,还锻炼了身体,又改善了生活。

当然,作为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华国锋的饮食也更为简单,平日里就是吃点刀削面,面条,馒头,每顿也自然离不开老陈醋。

拜访的人离开时,都无不感叹,这个曾经的党中央领导人的退休生活,居然如此简单,和一个普通老百姓一模一样,心中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华国锋的三条原则

熟悉华国锋同志的人都知道,比起来叶剑英、李先念等前辈,华国锋的资历并不高,但毛主席却十分看重他,把他从湖南一个县委书记的位置上,提拔成中央干部,这离不开华国锋自身的踏实。

华国锋原名姓苏,单名铸,1921年出生于山西交城,七七事变后,华国锋参加了游击队,所以他就给自己取名华国锋,意思是“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先锋”,后来这个名字被叫响后,就很少用自己的原名了,所以他现在的子女仍然姓苏,并不姓华。

从那时起,一直到1949年,华国锋一直在山西工作,19岁的华国锋就先后担任过抗日救国联合会主任,以及交城县委书记等职,抗日战争结束后,华国锋担任阳曲县县委书记,当时他才24岁。

不久后,中央要抽调5万名华北干部随军南下接收南方城镇,基本上是“走一半,留一半”,华国锋深思熟虑后 ,决定带着妻女南下,1949年他南下前,刚和韩芝俊结婚不久。

华国锋一家人

从华国锋的初步经历看,他确实是“根正苗红”的干部,先是参加抗日游击队,后来又打国民党军队,也经历过大大小小几十次的战斗,后来担任县委书记,也是吃过苦的基层干部,这点十分不易。

1949年到了南方后,华国锋被分在湖南省湘阴县担任县委书记,后来调任湘潭县,毛主席回到故乡考察时,无意间看到华国锋的三篇报告,第一次认识了他。

其实,毛主席从认识华国锋,到提拔华国锋,并不是因为单纯觉得华国锋憨厚老实,而是华国锋实实在在的个人能力。

在湘阴县时,华国锋发现这里的农业水平十分落后,甚至还有人忍饥挨饿,他为了去农民家做调查,让所有干部都下乡亲自调查,甚至和老乡们同吃同劳动。

他还制定了3条铁规。

第一,到了农民家坐板凳时不能吹灰。

城里的干部去老乡家,看见凳子有灰,会下意识地吹一下,其实在别人看来也无可厚非,但华国锋却觉得这个小细节会伤了老百姓的心。

第二,老乡做饭的时候,要去帮助生火添柴。

很多干部去了老百姓家,不好意思帮忙,乡亲们在做饭,有的人在一边呆呆坐着,华国锋要求,必须放下架子,和老百姓一起做饭。

第三,吃饭的时候要和老乡一边吃一边聊,不能吃“哑巴饭”。

很多干部在城里养成习惯,吃饭的时候全神贯注。实际上,乡下的百姓吃饭时也很习惯聊天,喜欢唠家常,所以华国锋要求,比如和老百姓一起聊天。

这三点,都是细节中的细节,实实在在,朴素至极。其实,越是细节,越是朴素的规定,落实起来就很困难,华国锋都是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一直到了湘潭县工作期间,华国锋仍然是这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所以才会被毛主席发现。

那是1955年,毛主席回故乡湘潭考察,意外在省委处看到华国锋的《克服右倾思想,积极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等三篇报告,瞬间眼前一亮。

湘潭是毛主席的故乡,他对这里太了解了。

湘潭北、西、南地势高,中部、东部地势低平,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天和秋天十分干旱,一直受到大风的侵扰,虽号称鱼米之乡,但这里农业发展落后,有的老百姓甚至都吃不饱。

所以这三篇文章就是精准的命中了问题所在,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毛主席知道,当时很多干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像华国锋这样敢于上报真实情况的干部实在太少了。

不久,毛主席点名接见了华国锋,华国锋也是毛主席当年那次视察时接见的唯一一个不是省级以上的干部。

四个月后,华国锋被毛主席破格允许参加中共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很快就被调入省委工作,1971年,由于华国锋的出色工作才能,被毛主席调入中央,协助周总理处理国务院日常事务。

和毛主席的友情

自从华国锋被调入中央以来,他的工作能力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周总理每次和毛主席提及华国锋,都是夸赞无比,这让毛主席也十分信任华国锋,为此后交权华国锋奠定了基础。

1976年1月,北京城寒冬腊月,万物萧条,周总理在做了大大小小几次手术后,离开人世。

后经过毛主席批示,让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后来又批示让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熊向晖日记中,曾记载了毛主席和叶剑英对于人事安排的讨论,按理说在几个副总理中,邓小平排在张春桥之前,邓小平顶上来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毛主席说:“小平同志让一让,让华国锋来主持吧。”

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同志积极和叶剑英,李先念等老前辈讨论,商量,做了大量工作。

第一,完善了地震灾后工作。

自唐山大地震以来,抗震救灾工作紧张进行中,加上那段时间毛主席病重,一直都是华国锋在前后忙碌,他没有辜负毛主席。

第二,出色的办完了毛主席的后事。

毛主席逝世是一件大事,当时重要问题是毛主席的遗体怎么处理,按照毛主席生前愿望,是应该火化的,但华国锋拍板,永远保留毛主席遗体,并且建立毛主席纪念堂。让后人永远地瞻仰毛主席,怀念毛主席。

第三,带头粉碎了四人帮。

对于华国锋而言,毛主席纪念堂也是他经常来的地方。

比如2003年12月26日,毛主席110周年诞辰日,全国无数群众都聚集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大家发现中间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就是华国锋同志。

他大声喊着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华国锋晚年和毛东东

那天还有一件大事,就是毛岸青的孙子出生(毛新宇的儿子),毛家人给孩子起名毛东东。华国锋对这个毛主席的曾孙十分喜欢,他经常抱着毛东东,给他讲毛主席的故事。他还给毛东东题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这张照片让我想到了很多。

据毛家后人回忆,当时毛东东出生后,有人说在冬天出生的就叫“冬冬”,但是又觉得冬天的冬太冷了,“那就问毛主席借个字吧”,最后改成了“毛东东”,“东”就是毛泽东的“东”。

毛东东从小就聪明好学,幼儿园时就会背毛主席诗词,他不仅热爱古诗词,还喜欢写书法,很多爱好都和毛主席一样。事实证明,他没有辜负前辈们对他的期望,2022年毛东东以650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这是毛家人的骄傲。

2007年,已经86岁高龄的华国锋,在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再次来到毛主席纪念堂,还是喊着让人泪目的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但遗憾的是,华国锋已经病重,一年后,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2007年12月26日,是他最后一次去毛主席纪念堂。

华国锋晚年

后记

华国锋临终前告诉家人:“让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

遗体火化后,家人把他的骨灰送回了他深深思念着的卦山长眠。

华国锋同志的葬礼上,前前后后络绎不绝的人群就是对他贡献的最好的诠释,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从游击队员到共和国主席,华国锋的传奇人生,让我们有敬佩,有怀念。

1 阅读:147

芊芊之言

简介:读史使人明志,知古教人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