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界有个不成文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有铜钱不可碰,为何?

芊芊之言 2023-12-27 16:46:10
前言

盗墓又被称为是掘冢、发丘,意思就是活人进入死人的坟墓,拿出珍贵的陪葬物,据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盗墓行业就十分盛行。

当然在中国古代,盗墓无非只有两种目的,一种是报复,正所谓“挖人祖坟会破坏龙脉”,不过更多的是第二种,那就是求财。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其实在盗墓这一行,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规矩。

天下霸唱所著的《鬼吹灯》里说,盗墓人在开棺前,必须在东南角点一支蜡烛,如果蜡烛熄灭了,就代表这口棺材碰不得,需要赶紧离开墓室。

当然,小说毕竟是虚构,不过在盗墓行业确实有很多规矩。

比如在墓中,有两件东西不能拿,遇到两种情况不能碰。

不能拿的,就是墓主人随身葬的玉器,还有就是陪葬的铜钱。

在古人心中,玉代表着灵性,墓主人生前一直佩戴的玉佩等,都已经沾上了墓主人的气息,如果盗墓者拿走,会给自己带来霉运,是非常不吉利的。

盗墓者不能拿玉,自然好理解,那为什么连铜钱都不能拿呢?

在解开这个谜团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为什么在墓中要放铜钱。

古墓里为何陪葬铜钱?

在中国古代人心中,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最为重要,一是结婚,二是去世,所以对于丧葬十分重视,加上古代人的封建思想严重,认为人死后是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了。

因此才有了烧纸,祈祷等等做法。

至于为什么会陪葬铜钱,有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就是认为铜钱可以“化煞”。

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古人认为铜钱可以消灾辟邪,也就是说可以让死者安息,不要再掺和阳间的事情。

在古代有孟婆汤,奈何桥等等之说,意思就是让死者可以早点穿过奈何桥,早点转世。所以铜钱越多越好。

主要是第二点,古人认为铜钱可以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买东西。

所以人死后,亲人会尽可能在陪葬物中多放钱财,除了金银玉器,铜钱是最能代表“有钱”这个身份的,一般来说,放进去的铜钱都是死者生前那个年代通用的货币。

其实在古代,这种陪葬铜钱的葬礼很多,比如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墓主人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刘贺,是西汉的第九位皇帝,他在位时间虽然只有27天,但去世时极其隆重。

2011年江西的群众反映说在新建区大塘坪乡发现了古墓,考古部门听过挖掘,最后确定就是刘贺的墓,最后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金银玉器,还有很多木器文物,当然最让人惊奇的就是大量的铜钱。

经过计算,刘贺的墓中足足有200多万枚。

为什么盗墓者不能拿走铜钱?

其实盗墓者不拿铜钱,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陪葬的铜钱价格并不高。

在盗墓行业中,很多人都清楚,墓中最值钱的其实就是玉、珠宝和瓷器,但瓷器容易磕碰,一般盗墓者只拿走身上穿戴的珠宝和玉等。

要知道,墓中的铜钱都是墓主人生前那个年代所用的通用货币,就连老百姓家里也有,一般都是铜所铸,所以并不值钱。

如果研究过清史就知道,在清朝1000枚铜钱充其量是一两白银,如果拿到现在,一枚铜钱大概相当于4毛钱。

第二,风险很大。

一般墓中的铜钱都太多,如果想要全部运出去,并不容易,不仅仅因为铜钱太沉,而且动静也大,如果被人知道,后果不堪设想。

从唐朝开始,就有制度规定,盗墓为重罪,甚至不在大赦之列。

比如《唐律疏议》就记载:“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

意思就是,凡是发开死者棺材的,处死,盗墓没有成功,也要流放三年。

在清朝,对盗墓的惩罚更为严格,《大清律例》中有规定,盗走尸体灵柩,劳役2年半。

即便是把铜钱都拿出来,全部重新融化制造,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树大招风,所以盗墓者还不如不拿。

更何况,在古代铸造铜钱,都是朝廷把控,根本不会让人随随便便制造。

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时期的曹操,他曾经为了扩充军费,大量盗墓,盗取了很多的铜钱,就是为了重新铸造。

第三,不符合明器交易规矩。

按照古代盗墓行业的规矩,金银财宝被盗出来后,一般都会去专门买卖的地方换成钱。

一般来说,买家从玉器和瓷器大概是可以推断出年份,也可能是认为是自家传世的,如果是大量的铜钱,卖家很快就确定是哪个具体年份。

甚至更为精确的墓主人也会推测出来,这样就会招来小人的嫉妒,把卖家告发也有可能。

为什么明器重见天日,会有祸端?

《鬼吹灯》里有经典台词,明器一旦重见天日,必回招来祸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纵观历史上所有的盗墓事件,盗墓的下场都不太好。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担任过耀州节度使的温韬,就趁着天下大乱之际,到处挖墓,最后把唐皇墓挖了一个遍,这个在正史也野史中都有记载。

第一,墓中可能会有机关,有命进去没命出来。

一些古代达官显贵的墓里设有机关,虽然机关可能不怎么精巧,但是也有危险。

比如孙殿英曾盗取了清东陵墓,在盗墓前,他也担心会不会有机关,所以最后直接用炸药把墓室炸开,最后从中盗取了大量宝物。

当然,他取出的宝物都换成了孙殿英军队的军饷,也有很多人因为贪婪,把不少宝物都卖给了当铺,甚至为了生存换了米和面,造成了国宝的流失。

据有关专家推测,现在还没有挖掘过的秦始皇陵里面就有很多的水银,是剧毒物质,很可能就是机关,所以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敢去盗墓。

第二,人心贪婪,会因为分赃反目成仇

清朝的墓中,还有一个墓被盗,那就是珍妃墓。

(电影中说是珍妃墓被盗,还有人说珍妃墓没有被盗,而是瑾妃墓。)

其实在皇家陵园中,珍妃墓很不起眼,当年跳井自杀后,慈禧太后因为一直梦到珍妃,最后把珍妃尸体打捞上来厚葬,还陪葬了大量金银财宝。

后来还被拍成了电影,盗墓者因为分赃不均,最后反目成仇,结果遭到人举报,全部被处死。

在一些盗墓小说或者影视剧中国,盗墓人有各种装备和工具,甚至还利用高科技等。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盗墓贼人并不像电影中那样,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在利益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到处挖墓,挖到了宝物就一卖了之。

其实,这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更是对文物的破坏。

结语

或许,小小的铜钱守护着墓葬的秘密,盗墓者也一直遵守着这个规定,这不仅是道德的约束,更是历史的保护。

不过在曹操,孙殿英这样的“盗墓者”面前,利益是第一位的,他们对所谓的规矩不以为然。

盗墓是犯罪行为,我国刑法明确规定盗墓人情节重的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现代社会,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盗墓者已经逐渐减少,即便是真的取出明器,也很难出手。

从古人“逝者安息”的角度,还是希望死者在地下安静长眠吧。

0 阅读:139

芊芊之言

简介:读史使人明志,知古教人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