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中华成语有哪些?可知这些成语背后有怎样的历史典故?下

诸葛把扇 2022-10-24 18:44:05

春秋战国历史典故惊鸿一瞥(下)

前言:现在很多人生意亏损,事业受挫,工作不顺,家庭不和,有很多问题和困惑不知道怎么办。给大家一个建议:少猎奇猎艳,多学历史文化,这里会有你想要的答案。独家观点,耐心读完,多思考,或许你会豁然开朗。如果还有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本人一定尽心尽力免费解答。

正文:

“……鼎之轻重不是大王所能问的。”王孙满一席话“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真是不吐不快。而刚才还傲慢无礼的楚庄王顷刻间变得哑口无言,像是哑巴吃了黄连,也像是因噎废食。便宜没占到,结果“问鼎中原”的野心则暴露无遗了,可自己这德行还远远不够啊,目前的实力更是不允许,还是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赶紧带队继续赶路吧。若是过路的口渴了讨口水喝,天子倒是乐于赏赐一碗,积德行善,倘若居心叵测,心怀鬼胎,妄想“问鼎中原”还是省省吧。

说完一个关于“鼎”的故事,还有一个,也是和“鼎”有关,看来今天我们和“鼎”杠上了。

说公元前307年(“问鼎中原”整整过去了300年),秦国国君秦武王领兵也攻到了周都洛阳。这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末期了,这时的周朝王室更加衰落,几近奄奄一息了,暂且不提。还是说秦武王这个人,都说他比较能征善战,力大无穷,真的假的不知道,反正那时候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已经不远了,秦国的国家实力较之前肯定有了质的飞跃。秦武王一班人马到了洛阳之后,干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事 ——“举鼎绝膑”,结果可歌可泣,青史留名。

举鼎绝膑

据说,秦武王等人到了洛阳,哪里都没去,直接去了代表王室威仪的大殿,因为大殿陈放着代表周朝权力尊严的九个大鼎——荆鼎、梁鼎、雍鼎、豫鼎、徐鼎、青鼎、扬鼎、兖鼎、冀鼎。上一个故事提到这九个大鼎从夏禹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距离当时差不多已有1800年了,可想而知那得有多沉重!就算有人真的天生神力,能举得起大鼎的重量,也举不起大鼎的份量啊!大鼎的份量比重量更重要,就像君王的德行比能力更重要一样。

可是,这个秦武王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许是当时太年轻气盛了,太缺乏敬畏之心了,他一定要与手下大将孟说进行一场比赛,看谁能把大鼎举起来,非要见个输赢,分个高低不可,无论身边的大臣怎么劝说都不听。

只见他们两个在众人注视下来到代表秦地的雍鼎前,孟说打量了打量说不行,举不起来,如果秦武王有自知之明,也应该像孟说一样作罢,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典故了,可是他愣头愣脑地偏偏决定要亲自试试。他想,你不敢举,只要我能有所举动,那我从面子上就赢了。然而,悲催、索命的是,秦武王最后赢了面子,输了里子,刚有所举动即被掉落的大鼎砸断了腿脚,顿时血流一地,当即昏迷,当夜便气绝身亡。

悲哉悲哉,本是万乘之躯,岂能尊卑不分?如何妄自菲薄?怎能轻易试力?为何适得其反?这又让我们想起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那位。让人说什么好?一句话,对自然要心存敬畏。既要敬畏自然,也要敬畏本心,因为一花一世界,本心即自然。

万乘之躯

两个“鼎”的故事都说完了,一个春秋的,一个战国的,一个自取其辱,一个被贻笑了千年。

不懂敬畏是要欠债的,欠了债也是要还的,再看看下面“债台高筑”的这位能不能还得上巨额的债务吧。

说到了公元前256年,秦国变得进一步强大了,连年东征西讨,战果累累,离一统华夏只差一个人横空出世,距离也只有一步之遥。刚才说三百多年前楚庄王就已经开始试探“问鼎中原”,野心尽显了,三百多年后又一个楚王——楚考烈王也是野心勃勃,也颇有问鼎之意,可是他面对的是更为强大的秦国这个强劲对手。那么,怎么才能与秦国一争中原呢?

楚考烈王想破脑袋,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他想,当年一代雄主郑庄公以天子令伐不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现在秦国虎视眈眈,四处树敌,对天子也相当藐视,为什么不可以约天子共同讨伐秦国呢?当时的天子是周朝最后一个君王——周赧王,虽然周朝气数已尽,天子势单力薄,但是天子毕竟还是天子,号召力应该尚存一息。

债台高筑

周赧王听说楚考烈王要联合诸国一起讨伐秦国,高兴地当即就答应了下来,命令大臣赶忙起草共伐秦国的令书,并火速分发诸国。他自己也迅速集合了6000多名周军以应援,不过这些周军基本上都是些老弱病残,打仗是差强人意的,吃喝拉撒倒是一样也不能少。这军饷怎么办啊?堂堂天子也犯难啊。

周赧王也想出一个办法,他让周朝的商贾富人集体出资,并许诺将来等多国联军打败秦国以后,一定连本带利赠还。这些商贾富人见钱眼开,脑袋一热,纷纷响应支持。

谁知道在约定集合的那天,除了楚国、燕国以外,其他国家都没有派军队前来,因为害怕打不赢,哪怕违抗天子令也不敢出兵,怕得罪秦国。就这样,楚考烈王“以天子令伐不庭”这个东施效颦的计划宣告失败。可是,最无奈的不是他,而是为了此次伐秦不惜高额借贷的周赧王。6000多人的战力不怎么样,但是每日的开销巨大,现在计划黄了,战利品是没有了,拿什么去还贷呢?

很快,这些见钱眼开的商贾富人就听到了这个晴天霹雳。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以天子的名义进行的讨伐之战会半途而废。既然黄了,损失是没法避免了,那赶紧要债吧,能收回多少是多少,于是这些一心想发财的人纷纷堵着周赧王的府邸,没日没夜地讨债。周赧王自知理亏,无力归还,只好跑到一处高台上躲着不下来。这就是“债台高筑”成语的由来。

好了,就说这么几个吧,由于篇幅所限,有机会我们再聊吧。故事讲不尽,道理讲不完。任时代如何变幻,有些东西始终是相通的。从古至今没有改变。

伤感渐渐消弭,明天回归正传。

(注: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此致 军礼。)

0 阅读:17

诸葛把扇

简介:历史文化杂谈,兵家智慧在线,深入浅出经验——独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