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得意的战役,神来一笔的四渡赤水,3万红军戏耍40万国军

阿光说史 2024-02-14 10:28:08
阅读此文之前,阿光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向您推荐最新内容,喜欢阿光创作内容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感谢!感谢!感谢!

试问江山多娇?且看今朝。

新中国穿越风雨险阻已经度过了七十多个年头,回看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全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找寻到一线生机的茫茫路途,唯有“四渡赤水”被他称为“一生得意之作”。

1960年二战名将来自英国的蒙哥马利来访中国,面对毛主席这位同样杰出的军事指挥家,蒙哥马利问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您一生中最得意的战争作品是什么?”

毛主席舒展笑颜,双手轻轻抚摸着掌心,看着蒙哥马利诚恳地询问只是淡淡说出了四个字:“四渡赤水”。

要知道毛主席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书写了不知多少令人赞叹的军事神话,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更是被蒙哥马利誉为“足以和世界战争媲美”。

回看人生数十载,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也不禁用“人生最得意”来形容四渡赤水。

为何毛主席对于当年长征时期领导红军的“四渡赤水”如此自豪?这场发生在革命早期的著名以少胜多的战役真的有那么传奇吗?

危在旦夕,来自国民党的围堵

众所周知,国民党在抗日战争即将爆发前的一段时间里坚持奉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理念,针对红军前前后后发动了五次围剿战争。

1934年10月,党中央面对国民党军队浩浩荡荡的数十万军队的围剿选择执行“第五次反围剿计划”。

奈何敌军此行做足了充分准备,面对红军的反扑展开激烈交锋,最终在种种缘由共同交叠下,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

眼看局势一片黑暗,党中央被迫进行战略转移。面对敌军的层层追捕,中央红军必须在保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完成转移计划。

奈何命运并不算公平,在这段看不到黎明曙光,摸不清革命正确脉络的时期,中央红军的指挥在博古“左倾主义”的影响下出现重大失误。

最终迫使原本足足有八万精锐战斗部队的红军减员到仅剩三万人。

这时候低迷的情绪化作阴霾般的乌云紧紧笼罩在红军部队头顶,所有人都觉得未来的道路就要终结于此了。

尽管此时的革命队伍所有人都信仰坚定,革命理念纯粹无比,可是现实太过残酷,任谁来似乎都要回天乏术了。

正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再次出现错误干预,来自德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全然不顾党中央以毛泽东为首的委员的抗议,执意要求红军朝向湘鄂川黔边境行军,坚持把希望寄托在和红2、6军团的会合上。

试想一下,国民党近乎百万部队的围追堵截,一旦真的朝向湘鄂川黔边境,几乎是羊入虎口,再也无法逃出生天。

危急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的大局观终于发挥了重要作用。

神来一笔,丢下大炮转头西渡赤水

“要我说,敌人既然要进军,那我们就跑嘛,打不过难道还跑不过嘛?”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行军抵达贵州遵义,事实已经证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主义”不能引领红军走上正确的道路。

于是乎,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支持下,毛泽东“暂时摆脱国民党部队”的军事理念得到党中央一致支持,伴随着遵义会议扩大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正式成为了红军的主要领导人。

很多时候命运的眷顾就在一朝一夕之间。

毛泽东重新确立了军事作战方向后,整个红军部队低迷的气息得到了有效缓解,毕竟此前毛泽东多次证明过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有他在,所有人都感到安心。

自古中国人的骨子里就留存着“福祸相依”的理念,当局面逐渐迎来转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如其来的糟糕变故让人提心吊胆。

几乎在毛泽东重新确立领导地位的同一时间,蒋介石调集滇军、黔军、川军、湘军以及桂军共计150多个团40多万部队迅速向中央红军包围而来。

国民党此次声势之浩大前所未有,蒋介石也意识到了现阶段就是红军最薄弱的时期,只要毕其功于一役,将来中国便是他一人的“家天下”。

于是蒋介石下令薛岳为前线指挥,命令薛岳率领麾下嫡系部队在其他边军的配合下朝着遵义正面进发。

按照国民党军队的部署,黔军共计遵义南部,川军围堵川黔边境,牢牢扼守红军在川南的退路,滇军向贵州进发,湘军抵达湘川黔边境,封锁红军东进路线,一张天罗地网就此掀开帷幕。

如果是你,面对这般险峻的形势,该如何应对?

战争是讲究逻辑的,尽管蒋介石部队计划很好,但是在云贵地区山路崎岖,行军不可能完美复刻战术指令,所以这也给了红军在包围圈稳固前的北上时机。

1月19日,毛泽东下令中央红军兵分三路,朝着赤水方向前进,以求沿着遵义继续北上,尝试一举度过长江进军川西北和红四军会合。

这时候国民党部队并没有坐以待毙,从后方南部紧随其后的川军与中央红军爆发激烈交锋,眼看着周围援军不断到来,毛泽东大手一挥,改变方向,西渡赤水河!

在这第一次渡过赤水河的途中还发生了一件很经典的事件,那便是毛泽东向中央红军下令,丢掉除了迫击炮上炮镜以外的全部零件,一切重型辎重全部沉入河底,实现最大速度的军事转移。

当时红军中有战士执意毛泽东,称他这是“在毁了革命的果实”,但是毛泽东却坚定地说道:“只有保留3万红军的有生力量,才能被称作革命果实”。

接二连三,连续战略转移让国民党顾此失彼

当毛泽东率领红军西渡赤水的消息传入国民党指挥部时,以薛岳为首的国民党军官满脸的不可思议。

按照他们的原定计划,土城这个位置应该成为他们歼灭中央红军的“宝地”,窗外夜色寂寥,一边是不断打响的战斗火光,明明在土城方向依然有红军的火力交锋,可另一边红军大部队竟然已经急行军奔袭渡过赤水河了?,

这样的事实让国民党内部感到无比惊讶,他们怎么做到的?难道红军的战略目的不应该是北渡长江?现在一头钻进古蔺岂不是又要被包围?

其实国民党想得不错,中央红军的终极战略目标一直都未曾改变,就是要“北渡长江”。

但是“树挪死,人挪活”,正面作战红军肯定不是你们几十万人的对手,那么就充分发挥红军的机动性和地方情报优势,就是和你打打停停,虚虚实实,让你摸不着头脑只能跟在屁股后面乱跑。

事实证明,毛泽东虚虚实实的进攻手段和针对敌军薄弱环节的歼灭进攻立马就显现出了成效。

2月9日,抵达扎西地区后的中央红军又一次迎来了川军和滇军的夹击,这一次毛泽东直接选择战略撤退,根本不国民党交锋,趁着国民党部队全线向西边收拢,中央红军调转枪头来了一招东渡赤水,又折返回了此时兵力薄弱的黔北地区。

2月18日到21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军队调集不及时的情况下迅速通过赤水河,回师黔北。

这招出乎预料的回马枪杀得国民党部队措手不及,站在国军视角来看,红军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和他们的“正面交锋”。

无论国军追击到哪里,总会有一支红军在和他们交战,可是等到他们大军围堵过来时,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

于是,中央红军飘忽不定的行军轨迹让国民党高层头都大了,先前部署的所有战略计划全都失去了意义,因为根本预测不了他们的动向。

回师黔北之后,毛泽东派遣红5、红9军团在桐梓以北地区阻滞川军,红1、红3军团进攻娄山关并成功夺回被占领的遵义。

这时候遵义地区国民党守军式微,来自国民党第1纵队的93师火速驰援,先于所有人提前到达遵义城区以南。

毛泽东看准敌军立足未稳,果断下令集中全部力量火速出击,打得93师四散而逃。

最终这场“红军长征史上战斗成果最大的遵义战役”歼灭了国民党2个师外加8个团的有生力量,彻底打散了此前笼罩在红军头顶的战败阴霾。

失去数千有生力量后,国民党的包围圈不再严丝合缝,迫于压力,远在汉口的蒋介石亲自飞往重庆指挥作战。但他不知道的是,等着他的还有一场“更精彩的好戏”。

按照常理来讲,赤水河区域既然已经被中央红军利用了两次,那么他们就决不可能再围绕这一区域“做文章”了。

蒋介石是这样想的,国民党前线部队也是这样想的,而且他们加强了西部防线,红军的“回马枪”绝对不会再奏效了。

可事实却恰恰相反,3月10日,毛泽东提前下令的红9军沿着东线直扎国军包围圈,看起来像是要奋力突击一般,另一边红军主力部队迅速向北转移,趁着国军注意力被吸引之际,又一次回到了赤水河,成功三渡赤水。

一锤定音,四渡赤水成功脱离围剿

佯攻、佯攻、还是佯攻!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便是被派出去的佯攻部队也被中央红军大部队另一方向的佯攻支援成功解围,屡次三番调动国民党重心之后,红军并未出现任何大面积伤亡。

不但保留了有生力量,而且实现了战略转移,甚至击溃了大批国民党追兵,实在是惊为天人。

3月19日,红军再次进入川南地区,蒋介石大手一挥“这次他们要来真的,守住长江防线,不给他们北渡机会!”

于是国军全部兵力齐聚川南,眼看插翅难逃,毛泽东又一次下令返回赤水,准备四渡赤水河流。

为了转移国军注意力,中央红军派出红1军团1个团的兵力点起火把大张旗鼓地朝着西线进发。

眼看红军出现,蒋介石这次开始怀疑起来,当他和前线指挥通电之后,又一处红军大部队在赤水河方向出现,正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

这一次国民党胸有成竹地表示“红军主力定然要趁势北上渡江”,继续回军川南,并未向赤水河追击。

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成功四渡赤水的毛泽东趁着蒋介石调兵遣将后方空虚,率领红军直扑蒋介石所在的贵阳,打了国军一个措手不及。

惊慌之中蒋介石命令川南部队迅速向贵阳集结,防线全面崩塌。

5月9日,战略目的达成的中央红军也趁势退出战场,巧渡金沙江,实现了北渡长江的终极目标。

就此,四渡赤水彻底落下帷幕,中央红军安稳渡过最艰难的时期,完成了革命工作中“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的“神来一笔”直到今天还在被后人赞颂,这场著名以少胜多,看似不可能的可能成为了也成就了中国军事历史上的传奇。

写在最后

军民齐心,让红军的“耳朵”遍地生根,中央红军总能先人一步靠的就是军民团结。再加上毛主席的天才指挥,四渡赤水奠定了现在七十余年的繁荣昌盛。

伟大的胜利离不开人民,而胜利,永远属于人民!

0 阅读:85
评论列表
  • 2024-02-19 14:47

    用兵如神?不,是神在用兵。

阿光说史

简介:史海泛舟,细数历史沉沦;古今往事,尽付笑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