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集体冷漠比手刃生命还残忍,纵容施恶比施加恶行还可怕

泡澡的鱼 2023-04-15 16:57:48

聚会的时候和几个朋友开了深夜电影局,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时,我以为是校园纯爱剧,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部腹黑母亲复仇记。

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获得压倒性好评,而《告白》的评价大有“冰火两重天”之势:位列2010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的第二名,而在《映画艺术》年度十差中同样拔得头筹。

从个人观影高手来说,我会给这部电影打8-9分的高分。

首先,灰暗色调营造冰冷氛围,镜头语言温和有力。

日本的艺术作品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们总是可以用相当温柔的表达去勾勒变态扭曲恐怖的情绪。这部电影用大量带着抒情意味的慢镜头,画面用色偏暗,抒情内敛含蓄,大量使用灰黑色色调和密闭空间营造冰冷的氛围,用空镜头和自然景物给予观影者喘息的空间,却没有明显美感。与此同时,制作者将影片制作的焦点放在叙事上,温和的镜头语言和故事本身的反转对比,用镜头压抑观众的视觉感受,同时用故事来震撼观众的内心世界,这是一部张力很强的电影。

其次,叙事节奏开门见山,主角旁白代入感十足。

对于悬疑片而言,“揭秘”这个环节向来是一步“险棋”,举个例子,比如《隐形人》这部电影前半部分高潮迭起,但是揭露隐形人身份这一步走得过于“潦草”,观影体验在后半部分打了折扣。但是中岛哲也在《告白》这部电影当中,毫不吝啬揭秘的速度,开场单刀直入,直击凶手的真实身份,保留故事主线的同时,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复仇计划”上,用最短的时间抓住了观众的胃口。

原著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完成对于整个事件的讲述,电影当中也适时加入了森口老师的内心独白,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说能够帮助观众对主角的遭遇感同身受。为了给失去生命的孩子报仇,森口老师精心设计、环环布局,平和和冷静,坚定而残忍,她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害人者在肉体上消亡,还包括精神上摧毁。中岛哲也在对复仇计划的表现上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大费周章,把女主角复仇的“恶”刻画修饰得甚至有些变态,在这样残忍复仇的故事中,如果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去看待整部影片,难免会让观众心中的天平倾向于受害者的对立面。而中岛哲也加入了很多森口老师自己的内心独白,观众更加能够从这位母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体会她“作恶”的动机。

最后,主题升华:“恶”不该因主体不同而被区别对待。

少年不谙世事,他们骨子里有一种“纯”,这种“纯”的特质在于做事不计后果,少年的“善”很纯,少年的“恶”也很纯。

直树和渡边的恶非常纯粹,一个出于自卑心理,另一个为了博得关注,以此为目标不择手段地剥夺了其他人的生命。当森口老师风轻云淡地将女儿被杀害的过程缓缓道来时,学生稍作停顿继续嬉笑打闹,那种事不关己的冷漠像极了大部分人对待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只要当事人不是我,就没关系。

是不是只有降临到自己身上才会感同身受呢?

是不是只有经历切肤之痛才能有所触动呢?

森口老师大概就是带着这样的质问去进行整个复仇的吧,她报复杀人者,顺便惩罚冷眼旁观者。集体冷漠比手刃生命还残忍,纵容施恶比施加恶行还可怕。

恶,就是恶,它不会因为施恶者未成年,就变得不再是“恶”。

未成年犯罪被这个社会以最大限度包容着,然而这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真的是正确的吗?

在很多时候,不惩罚就是在淡化底线。

森口老师和直树、渡边之间的纠葛不是师生之间的恩怨,也不是什么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而是两个恶人和一位母亲的对峙。

不论如何都不该为个人意志所指引去剥夺生命,不论施恶者是谁,ta是几岁,也不论被害者是如何作恶多端和恶贯满盈。

剥夺生命的事情自有人去判定和执行,我们能做的揭露。这是法律存在的意义,也是善良和正义应有的边界感。

最后,个人不太喜欢最后大爆炸的结局,影片前面对于森口老师复仇的行为刻画得有些扭曲,尚在我接受范围内,但是大爆炸那里稍微有些接受无能。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感谢阅读。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