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生》:时长90分钟的爆米花电影1秒不浪费是什么体验

泡澡的鱼 2023-04-13 10:22:54

豆瓣电影对这部电影的类型描述为“悬疑”和“惊悚”,个人直观感受是惊悚大可不必,悬疑可圈可点,至于电影的主题,我理解是阶级问题。

从剧本质量来看,《密室逃生》由《女巫季节》编剧Bragi F. Schut和《美国众神》编剧Maria Melnik合作打磨。

从拍摄人员来看,对于参与过《失魂记忆》拍摄的亚当·罗比特尔和担任过《速度与激情》系列制作人的尼尔·H·莫瑞兹而言,将《密室逃生》的惊悚悬疑气氛营造出来并不是难题。

6个主要角色分别是高级白领、卡车司机、白人小哥、女性士兵、物理学霸、超级玩家,7道密室主题各异,脑洞大开,场景设置细致精美。

如果你是密室逃脱游戏的爱好者,你会得到浸入感十足的游戏体验,如果你对密室逃脱类游戏知之甚少,你会因为出乎意料的关卡而肾上腺素激增。

情节上的惊悚照顾到了观众观影时的情感体验,而场景设计上的相对“和平美好”对很多不接受血腥暴力的观众表现得态度友好。

情节设计方面,开篇就将几个毫无关系、性格迥异的角色汇聚一堂,引起观影者的兴趣,在游戏本身进行过程中,融入人性中的恐惧、自私、卑鄙,也表现着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

很多情节的展开让人揪心,而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引起观众紧张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游戏环节的设置巧妙惊险,更加因为人性中的不同面之间的抗衡和对峙。

当牺牲精神遇到自私卑鄙,当集体主义遇到利己主义,当恐惧逃避遇到迎难而上,当妥协退让遇到奋起反抗,这些人性深处极其矛盾的特质相遇时,究竟谁会是最后的赢家?这才是这场密室逃脱斗争的本质,我想也是创作者希望引发观众深刻感受的点。

这部电影让我联想到了《饥饿游戏》和《勇敢者游戏》,但是比《饥饿游戏》少了些浪漫,多了些理性,比《勇敢者游戏》少了些幽默,多了些严肃。当把浪漫和幽默成分减少时,人性的恶劣、集体活动中的利己、社会层面上的反思这些主题被强化出来。

关于这部电影更深层的主题,我想是社会阶级问题。

这个社会上的资源粗略来说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知识和资本这几种,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天然形成,大部分人努力拼搏是希望通过资本和知识的积累达到阶级的改变和继承。

有句古诗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实际上相比古代,现代社会的阶级固化依然存在,但是程度明显是减轻的。

《密室逃生》这部电影表现出的是不同阶层拥有着价值观念和处事原则:比如处于市场竞争浪潮旋涡当中的黑人白领暴躁自私,有着利己主义思想;比如白人女士兵勇敢和无私,为了集体敢于牺牲;比如代表劳动大众的卡车司机憨厚老实,被黑人白领利用遭受点击而身亡,像极了资本的力量压迫劳动者的样子。

疯狂反抗、打破规则的黑人女孩活到了最后,这说明在知识垄断的打破和反抗精神的强化将会抑制阶层固化,加速阶层流动轮换。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文化水平不会太低,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不会过得太惨,劳动者注定辛苦,士兵必须服从命令。

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自己的身份所控制,个体身上的复杂而牢固的社会属性使得自己命运的书写似乎具有很强的被动性,而那些游走于这些枷锁之外、挣脱社会框架束缚的人往往会看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像那个黑人女孩。帮助她过关斩将成功存活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知识和勇气。

7间密室,每一间都直指参与者过去经历中所恐惧的、逃避的、悔恨的、不为人知的阴暗,故事节奏的紧凑、游戏过程的娱乐性和人性之善恶结合地非常好,每个细节都没有放过,每一秒时间都没有浪费,这部悬疑电影值得一看。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