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与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好,疼

泡澡的鱼 2023-04-14 09:55:32

开篇先补补课,用一个小故事科普一下什么是黑色幽默。

公元1660年,金圣叹带领百姓到南京文庙哭诉县令暴力执法、中饱私囊的行径,创作《哭庙文》大骂县令的无耻做法,县令将金圣叹逮捕入狱,下令斩于市。被逮捕之后,金圣叹做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几乎可以作为“黑色幽默”的教科书级别定义。

第一件,给家人写信。

在监狱里,金圣叹对狱卒说:我写了一封信,麻烦交给我家人吧。狱卒得先把信交给县令看,县令拿到书信一看,差点没气死,头五个字是“字付大儿看”,后面是“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占了县令一个大大的便宜,还好好戏弄了他一番,一举两得。

第二件,与儿子对对联。

在刑场上,金圣叹两个儿子(一个小名是梨儿,一个是莲子)哭得死去活来,金圣叹却有心情出了一个对子,他对两个孩子说:“你们别哭了,我出个对子给你们对吧,上联是‘莲子心中苦’”。孩子悲痛万分,根本没有心情理会父亲,于是,金圣叹自己对道:“下联是‘梨儿腹内酸’”。

第三件,和刽子手说秘密

临行前,金圣叹又对刽子手说:“我耳朵里各有一张银票,你要是先斩我,这两张银票就是你的了。”刽子手喜形于色,斩头之后,只见金圣叹两只耳朵里果真掉出来两个小纸团,刽子手打开一着,两张纸团上分别写着:“好”、“疼”。

就这样,一场砍头大戏活活演成了一出刑场喜剧。

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文学流派,是一种依附于喜剧形式的悲剧现实。实际上,单纯地使用“喜剧”或者“悲剧”来定义黑色幽默作品,显得有些单薄,透过作品本身的荒诞和戏谑、残忍和病态窥见创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刻含义更有价值。

如果还不能理解黑色幽默,那就去超市买一盒烟,看看烟盒侧面写的那句“吸烟有害健康”。

今天给大家讲述一部黑色幽默风格电影作品,《三块广告牌》。

不少人说这部电影是关于爱与宽恕的,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部电影关于“愤怒”和“人性”。

女儿安吉拉惨遭奸杀的事实让女主角米尔德雷德与丈夫查理的婚姻生活走到尽头,从此女主人公与儿子相依为命,等待案情告破的那一天到来。案情迟迟没有任何进展,米尔德雷德等来的是警察局的不作为,等来的是警察们早已将目光转移到其他案件上,等来的是一个人的绝望。

于是被痛苦和绝望折磨得狼狈不堪的她开始怼天怼地,矛头直指当地警方,更准确地说是警局的警长威洛比。米尔德雷德花钱买下公路旁的三块广告牌,广告牌上写着三句话,分别是:

“在垂死时被强奸”("RAPED WHILE DYING"),

“仍没有逮捕任何人?”( "AND STILL NO ARRESTS?")

“怎么回事?威路比警长” ("HOW COME, CHIEF WILLOUGHBY?")

然而,威洛比警长真的毫无作为吗?他一个身患癌症又质朴的警长,镇上的人对这他非常爱戴和支持,在处理米尔德里德的女儿这件事上,威洛比是无望、无奈和无助的,案件长期以来的线索不足让他倍感力不从心。

紧接着,愤怒在整部影片中蔓延,于是有了火烧警局的一幕。

威洛比留下几封书信之后,选择饮弹自杀结束所有的痛苦。

影片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局,握手言和的迪克森与米尔德雷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旅程。

纵观整部电影,充满了黑色元素。

“她不是个好母亲,如果她是个称职的母亲,女儿不会宁愿选择家暴妻子、与十几岁女友同居的父亲也不选择她。”

“她是个好母亲,女儿惨死之后,她孤身一人与全世界为敌。”

“她不是个好母亲,她脾气太暴躁了,她偏执、不讲理!”

“她的所作所为情有可原,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独自抚育两个孩子的生活太沉重了。”

“威洛比是个好警察,人们爱戴他。”

“威洛比不是个杰出的警长,奸杀案在他手里宛如一潭死水。”

“威洛比是个可怜人,他得了绝症,被人误解,不得不选择结束生命。”

诸如此类的声音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涌入观众的心头,然而这些事没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它们是一个人在被生活的洪流卷积冲撞时很有可能做出的选择。这部电影将荒诞和病态的元素使用得淋漓尽致,你会发现“善恶感”被编剧用黑色元素冲洗得极淡,所有人物的做法只遵循一种准则,就是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在看一个人做了什么的时候,应该捎带看一看她经历了什么。你会发现米尔德里德的“以暴制暴”是意料之内的。

带有强烈种族歧视情节的警察迪克森拼死抢救出米尔德里地女儿的卷宗,被迪克森痛殴的同性恋者选择原谅他,遭受歧视的侏儒提供不在现场的伪证让米尔德里德摆脱纵火嫌疑,被广告牌折磨的警长自杀之后为米尔德里德预付了广告牌的租金,米尔德里德最终与迪克森并肩开始征程……以上种种情节出人意料,让人有一种被编剧耍得团团转的感觉。

性侵、种族歧视、恐同、阶层歧视、司法体系的无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是一部用淬了血的情节勾勒社会现实的故事,是一部用荒诞的黑色元素描写人性的故事。

愤怒的确会招致更多的愤怒,但是我们是人,用世俗价值观做判断的人,愤怒并一定要转化成善意才是对的,愤怒存在就是合理的。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开放式结局关于“原谅”,为影片笼罩上了温情脉脉的色彩。我是绝对不同意的,那不是“愤怒”的化解,那是“愤怒”的转移,只是原本针锋相对的双方在达成和解之后,由“孤军奋战”变成了“携手同行”。

导演完美地掌控了观众的情绪和影片的节奏,把笑点在苦痛中洗刷得不再单纯,辅之情节上的巨大转折,让所有喜悲跌宕袭来,明明荒诞可笑,却让人挤不出一个笑容。

总之,这部黑色幽默电影值得一看!

0 阅读:9